江西考古|江西高安上湖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2020-12-16 騰訊網

探源贛鄱賡續文明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遊的過渡地帶,是遠古人類沿江遷徙擴散的必經之地,也是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核心地區。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2020年6-8月,考察隊按照工作計劃在錦江流域(贛江西岸一級支流)開展舊石器曠野遺址野外調查,共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二十餘處。其中,上湖遺址是此次調查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遺址地表分布著較為密集的石製品。該遺址位於宜春高安市上湖鄉附近,地理坐標東經115°20′14″,北緯28°19′44″,海拔約53米,其坐落在錦江右岸第三級階地,高出現今錦江河面約25米。上湖遺址高密度石製品的發現,在中國南方曠野類型的舊石器遺址中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但是,由於長期的磚廠取土等原因,遺址發現時已經遭到嚴重破壞。

考慮到上湖遺址的保存狀況和文化遺物發現情況,聯合考察隊隨即向江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申請2020年度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發掘項目於10月初順利獲批,批覆發掘面積100平方米。10月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博物館和高安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開始了對上湖遺址為期近40天的考古發掘工作。

根據遺址地表石製品的分布情況,共劃分出三個發掘區域。其中,A區沿先前燒轉取土時挖出的人工剖面布設,主要為探明遺址的地層堆積情況,發掘面積約10平方米。B區和C區位於地表石製品分布相對密集的區域,發掘面積均為35平方米。發掘按照自然層與水平層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每一自然層內按照5釐米為一水平層進行精耕細作式的發掘。利用全站儀記錄每件標本的三維坐標,利用傾角儀和羅盤記錄部分標本的產狀信息。發掘過程中,對重點發掘層位進行無人機航拍建模。

三個發掘區地層堆積情況相近,從上至下可劃分為4層。第1層:現代表土層,土質疏鬆,粒狀結構為主,含較多現代植物根系,部分區域可見現代擾坑,與下伏原始地層界線明顯,厚度不一,最薄處約5釐米,最厚處約55釐米(為現代擾坑);第2層:暫流水沉積層,紅色(10R 4/6),主要由坡面流水侵蝕物質再堆積而成,粘土質,土質較緊實,塊狀結構為主,含細小石英顆粒及少量植物根系,該層出土數量豐富的石製品,是遺址的主要文化層位,厚度約30釐米;第3層:均質紅土層,紅色(10R 4/6),粘土質,土質緊實,稜塊狀結構輕度發育,含石英顆粒,出土少量石製品,厚度約30-40釐米,其是由河漫灘相粉砂沉積經強烈的風化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第4層:網紋紅土層,深紅色(7.5R 3/6),粘土質,土質緊實,稜塊狀結構非常發育,其也是由河漫灘相粉砂沉積經強烈的風化成壤作用而形成,存在顯著的網紋化現象,不含石製品,發掘可見最大厚度約1.2米,未見底。結合遺址周邊人工取土坑留下的地層剖面情況來看,遺址網紋紅土層下部為河床相透鏡體砂層,較疏鬆,發育多層鐵磐,鐵磐厚度在3釐米左右。再下部為河床相砂礫層,質地疏鬆,礫石分選好、磨圓度高,最大者直徑約8釐米,巖性以石英為主。

遺址發掘過程中,我們與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張玉柱老師以及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塗華老師合作,開展了上湖遺址的地質考古工作,對遺址所在區域的階地發育情況和地貌演化歷史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探討,並在B區剖面系統採集了樣品以進行沉積學、年代學和土壤微形態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

此次發掘共出土有坐標記錄的石製品6302件,其中A區102件,B區3030件,C區3170件。目前已對所有出土標本進行了清洗、編號和初步分類。整體來看,上湖遺址石製品組合表現出明顯的小型化特點,包括小型石片以及以小石片為毛坯製作的各類輕型工具(刮削器、凹缺器和鋸齒刃器等)。這與傳統上認為的中國南方以大型礫石工具為主的技術風格有顯著區別。因此,對上湖遺址出土石製品的後續深入研究,將為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遠古先民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技術適應策略和生計模式等問題提供重要信息。

上湖遺址發掘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高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以及上湖鄉政府領導先後來到遺址進行考察和指導,並對考古隊的發掘工作和日常生活給予了溫暖的關心和慰問。除了了解上湖遺址考古發掘進展情況,各級領導也都非常關注和重視遺址後續的保護和利用規劃,並對遺址下一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上湖遺址是目前南方地區發現的石製品分布最為密集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之一。進一步的光釋光測年分析,將為我們提供遺址的具體年代信息。發掘所獲的大量舊石器標本,將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寶貴材料。同時,作為江西省第一個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上湖遺址的發掘、研究和保護,必將極大推動江西省舊石器考古研究工作的發展,進而為延伸江西歷史軸線、豐富江西歷史內涵提供堅強的考古學支撐。

圖1:上湖遺址地貌景觀與發掘區分布圖

(註:靠近發掘區的大坑為人工燒磚取土時留下的,對遺址造成了嚴重破壞),下圖為遺址所在區域地表高程模型圖,顏色越紅指示海拔越高,顏色越綠指示海拔越低。

圖2:上湖遺址C區發掘場景

(石製品空間分布、無人機航拍、全站儀測量)

圖3:考古隊員進行發掘與測量工作場景

圖4:與西北大學張玉柱老師與汕頭大學塗華老師合作,開展上湖遺址地質考古工作

圖5:上湖遺址B發掘區剖面層位劃分與採樣情況

圖6:上湖遺址石製品出土時照片

供稿:李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趙文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輯:李兆雲、陳慧

審核:周廣明

來源自:「江西考古」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江西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上湖遺址考古發掘隊在江西高安市上湖鄉大盧村進行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時,發掘一處距今約300萬年至1萬年的曠野遺址,這是江西省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12月7日,記者從江西省高安市官方得知:該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實地調查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經中國國家文物局許可,歷經一個多月的發掘,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這是江西第一個經正式挖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江西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出土5000餘件石製品
    近日,江西省高安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視頻截圖) 江西省高安市官方供圖中新網江西高安12月7日電 (鄭飛虎 記者 吳鵬泉)記者7日從江西省高安市官方獲悉,該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這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宜春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發現一處曠野遺址這也是江西首個 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戳視頻揭開歷史面紗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的小石頭雖然這些小石子看起來平平無奇是平時看到都會一腳踢開的那種可它們「輩分」大是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這為認識江西省遠古先民的起源以及演化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最近一段時間在高安市上湖鄉大盧村的考古發掘現場工作人員每天頂著寒風
  • 江西宜春特產「高安腐竹」,豆香味濃鬱,久煮不糊,你吃過嗎?
    今天小編介紹一下江西宜春特產「高安腐竹」。高安腐竹,宜春的特產,高安縣腐竹生產歷史悠久,得益於該縣優良的大豆原料和錦河特殊的水質條件,高安腐竹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多次榮譽國家、省市產品榮譽,產品銷售20多個省市,並打入了國際市場。
  • 北庭故城遺址考古新進展
    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城市考古的經驗和理念來規劃和推進相關工作,從城門、街道和水道等城市框架性節點入手,普遍勘探和重點發掘相結合,探溝解剖和全面布方發掘相配合,點面結合,層層推進。2016年、2018—2019年發掘了北庭故城內城西門、內城北門、外城北門、外城南門四座城門。考古發掘發現,內城西門門洞路面高於現代地面1米左右,在內城西門北側門洞位置清理出9個排叉柱的柱槽及基坑。門洞有後期夯土封堵痕跡。該處遺址發現了唐開元通寶、鐵鎧甲殘片、各類陶器殘片和動物骨骼等。
  • 江西宜春高安豆豉:千年手藝,非遺名錄,家鄉味道
    江西宜春高安豆豉。江西製作調味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秦代,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江西盛產黑豆,以黑豆為原料加工製作豆豉作調味品在民間由來已久。豆豉,不但是菜餚佐料,還有藥用價值。江西宜春高安豆豉。江西宜春的高安市盛產豆豉,據記載,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瑞州府(今高安市)做官時,最愛吃此豆豉,故亦稱東坡豆豉。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視江南,到達瑞州府時,大臣朱軾(高安人)拿來了家鄉特產高安豆豉製作的菜餚,乾隆皇帝品嘗後讚不絕口,回京後,就將這種豆豉列為「貢品」。又傳說清光緒帝娘娘一次得病,因吃了高安豆豉病就好了,於是高安豆豉又得到了光緒帝的嘉獎。
  • 重塑土遺址的生命力:多重視角的水洞溝考古發掘
    水洞溝遺址由12處地點構成。上世紀對遺址的4次發掘局限於第1地點。2003-200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遺址其餘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化遺存,據此建立起該地區距今4-1萬年的文化序列,拓展了我們對當時古人類生存和演化的認識。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2020-10-26 17:36:25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新疆北庭考古隊領隊郭物研究員透露,北庭故城考古最新發掘研究顯示,該遺址最終呈現的格局是兩套四重八塊,內外兩套城牆及護城河可能是唐代早晚兩個時期建造。
  • 【傳統武術】高安字門拳
    微視頻:《高安字門拳》 專訪人物:高安武術協會會長、盧家武館館長盧建國。 拍攝地點:高安上湖盧氏祠堂內。
  • 「考古中國」聚焦井頭山、石峁等五大遺址,揭示早期中國文明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今天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科學頭條】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江西高安黃沙崗白沙通貨花生果價格大體平穩,有行無市
    原標題:江西高安黃沙崗白沙通貨花生果價格大體平穩,有行無市   2020年12月11日,江西高安黃沙崗有行無市局面明顯,花生
  • 新科技助力考古 山西西侯度遺址確定距今243萬年
    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 中哈聯合對絲路上重要遺址哈薩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央廣網西安1月12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今天(12日)透露,2019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伊塞克國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2017、2018年工作的基礎上,第三次對拉哈特(Rahat)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 考古奧斯卡︱考古隊領隊解讀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遺址考古領隊於建軍:通天洞遺址是新疆前所未有的洞穴遺址,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存、細石器層位、連續四疊層、小麥等首次發現,具有劃時代的學術意義,將會越來越受到國際學界的關注。通天洞遺址及其環境通天洞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乃縣託斯特鄉南20km的薩吾爾山,為一處花崗巖洞穴遺址。遺址中發現有連續堆積的舊石器-青銅時代-早期鐵器時代地層。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骨骼,並發現有3個明顯的火塘遺蹟。石器工業顯示出典型的勒瓦婁哇類型莫斯特文化特徵,C14年代顯示為距今4.5萬年左右。
  • 井頭山考古發掘始末
    「老一輩考古學家發現了河姆渡,我們這一輩考古工作者能否比前輩走得更遠?」孫國平說,他經常做夢都在想這些問題。 孫國平1965年出生於慈谿市,1984年以慈谿市文科狀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1988年畢業後,一直從事考古研究工作,跑遍了浙江省。2003年開始參與田螺山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之後一直致力於河姆渡文化的研究,並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
  • 考古新發現|貴州招果洞遺址——看四萬年前人類「洞穴家園」
    2016年3月由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調查發現,對裸露的堆積剖面進行了清理,2016-2020年,三家單位聯合進行了5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穫。
  • 江西上饒有個小縣城,人口43萬,是稻起源地和貢米的原產地
    稻作文化萬年是人工栽培稻起源地和貢米的原產地,境內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古文化遺址聞名於吐,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這一考古新發現使世界水稻生產的歷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評為「八五」期間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
  • 兔子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及環境整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
    華聲在線10月2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康克蓉 李說)10月22日,經過湖南省文物局驗收小組及相關方驗收,益陽市「兔子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工程質量合格,通過驗收。 兔子山遺址位於益陽市赫山區三裡橋鐵鋪嶺社區,是戰國楚至宋朝益陽縣治,其延續時間之長、保存遺蹟之豐、出土文物之多極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