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贛鄱賡續文明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遊的過渡地帶,是遠古人類沿江遷徙擴散的必經之地,也是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核心地區。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2020年6-8月,考察隊按照工作計劃在錦江流域(贛江西岸一級支流)開展舊石器曠野遺址野外調查,共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二十餘處。其中,上湖遺址是此次調查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遺址地表分布著較為密集的石製品。該遺址位於宜春高安市上湖鄉附近,地理坐標東經115°20′14″,北緯28°19′44″,海拔約53米,其坐落在錦江右岸第三級階地,高出現今錦江河面約25米。上湖遺址高密度石製品的發現,在中國南方曠野類型的舊石器遺址中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但是,由於長期的磚廠取土等原因,遺址發現時已經遭到嚴重破壞。
考慮到上湖遺址的保存狀況和文化遺物發現情況,聯合考察隊隨即向江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申請2020年度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發掘項目於10月初順利獲批,批覆發掘面積100平方米。10月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博物館和高安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開始了對上湖遺址為期近40天的考古發掘工作。
根據遺址地表石製品的分布情況,共劃分出三個發掘區域。其中,A區沿先前燒轉取土時挖出的人工剖面布設,主要為探明遺址的地層堆積情況,發掘面積約10平方米。B區和C區位於地表石製品分布相對密集的區域,發掘面積均為35平方米。發掘按照自然層與水平層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每一自然層內按照5釐米為一水平層進行精耕細作式的發掘。利用全站儀記錄每件標本的三維坐標,利用傾角儀和羅盤記錄部分標本的產狀信息。發掘過程中,對重點發掘層位進行無人機航拍建模。
三個發掘區地層堆積情況相近,從上至下可劃分為4層。第1層:現代表土層,土質疏鬆,粒狀結構為主,含較多現代植物根系,部分區域可見現代擾坑,與下伏原始地層界線明顯,厚度不一,最薄處約5釐米,最厚處約55釐米(為現代擾坑);第2層:暫流水沉積層,紅色(10R 4/6),主要由坡面流水侵蝕物質再堆積而成,粘土質,土質較緊實,塊狀結構為主,含細小石英顆粒及少量植物根系,該層出土數量豐富的石製品,是遺址的主要文化層位,厚度約30釐米;第3層:均質紅土層,紅色(10R 4/6),粘土質,土質緊實,稜塊狀結構輕度發育,含石英顆粒,出土少量石製品,厚度約30-40釐米,其是由河漫灘相粉砂沉積經強烈的風化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第4層:網紋紅土層,深紅色(7.5R 3/6),粘土質,土質緊實,稜塊狀結構非常發育,其也是由河漫灘相粉砂沉積經強烈的風化成壤作用而形成,存在顯著的網紋化現象,不含石製品,發掘可見最大厚度約1.2米,未見底。結合遺址周邊人工取土坑留下的地層剖面情況來看,遺址網紋紅土層下部為河床相透鏡體砂層,較疏鬆,發育多層鐵磐,鐵磐厚度在3釐米左右。再下部為河床相砂礫層,質地疏鬆,礫石分選好、磨圓度高,最大者直徑約8釐米,巖性以石英為主。
遺址發掘過程中,我們與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張玉柱老師以及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塗華老師合作,開展了上湖遺址的地質考古工作,對遺址所在區域的階地發育情況和地貌演化歷史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探討,並在B區剖面系統採集了樣品以進行沉積學、年代學和土壤微形態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
此次發掘共出土有坐標記錄的石製品6302件,其中A區102件,B區3030件,C區3170件。目前已對所有出土標本進行了清洗、編號和初步分類。整體來看,上湖遺址石製品組合表現出明顯的小型化特點,包括小型石片以及以小石片為毛坯製作的各類輕型工具(刮削器、凹缺器和鋸齒刃器等)。這與傳統上認為的中國南方以大型礫石工具為主的技術風格有顯著區別。因此,對上湖遺址出土石製品的後續深入研究,將為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遠古先民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技術適應策略和生計模式等問題提供重要信息。
上湖遺址發掘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高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以及上湖鄉政府領導先後來到遺址進行考察和指導,並對考古隊的發掘工作和日常生活給予了溫暖的關心和慰問。除了了解上湖遺址考古發掘進展情況,各級領導也都非常關注和重視遺址後續的保護和利用規劃,並對遺址下一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上湖遺址是目前南方地區發現的石製品分布最為密集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之一。進一步的光釋光測年分析,將為我們提供遺址的具體年代信息。發掘所獲的大量舊石器標本,將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寶貴材料。同時,作為江西省第一個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上湖遺址的發掘、研究和保護,必將極大推動江西省舊石器考古研究工作的發展,進而為延伸江西歷史軸線、豐富江西歷史內涵提供堅強的考古學支撐。
圖1:上湖遺址地貌景觀與發掘區分布圖
(註:靠近發掘區的大坑為人工燒磚取土時留下的,對遺址造成了嚴重破壞),下圖為遺址所在區域地表高程模型圖,顏色越紅指示海拔越高,顏色越綠指示海拔越低。
圖2:上湖遺址C區發掘場景
(石製品空間分布、無人機航拍、全站儀測量)
圖3:考古隊員進行發掘與測量工作場景
圖4:與西北大學張玉柱老師與汕頭大學塗華老師合作,開展上湖遺址地質考古工作
圖5:上湖遺址B發掘區剖面層位劃分與採樣情況
圖6:上湖遺址石製品出土時照片
供稿:李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趙文杰(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輯:李兆雲、陳慧
審核:周廣明
來源自:「江西考古」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