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物語丨照片裡百年前的老北京日常生活

2021-01-14 新京報

北京是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都,通過北京,可以看到中國的歷史、中國近代城市的改造之路,以及各個階層的真實生活。那麼,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北京,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那時的北京市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娛樂和交際活動?

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日益精進,數碼手工上色技術也日漸成熟。將手工著色的數位化操作,作用於歷史照片,使人們更加貼近歷史真實場景,感受到歷史照片的脈搏與呼吸。《彩色的老北京》一書選取了清末民初的一百多張北京黑白老照片,採用先進的數碼手工上色技術還原其色彩,在許多數碼技術專家和文史考證專家的幫助下,希冀復原近百年前的古都的真實面貌,展現一個被還原了原本色彩的老北京。

以下內容節選自《彩色的老北京: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彩色的老北京: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視覺中國、秦風老照片館編著,中信出版2020年12月版。

原文編著丨視覺中國、秦風老照片館

摘編丨安也

老百姓的生活是史書裝載不下的另一個世界。

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哪個皇帝哪日說了一句什麼胡話,都能藉助文字記載流傳後世,而對普通百姓生活的關注,通常只限於有沒有災、缺不缺糧而已。各種小說、筆記對普通人生活的描寫,常有教化和寓言的成分,偶爾有幾個文人寫一部《東京夢華錄》這樣記錄當時社會生活與經濟文化的閒書,就足以被後世的研究者奉為至寶,因為想要了解古時候普通人的生活,總算有了一個小小的窗口。

攝影術的發明以及五四以後文學的改良創新,讓我們至少能回到一百年前,感受當時普通百姓的生存環境。魯迅和老舍這兩位作家,都有關於自己幼年生活和家庭境況的描寫,清末民初的社會百態也盡在其中,而且他們一南一北,很有代表性。貧困肯定是第一大主題,傳統社會的各種弊端也屢屢呈現,然而人們面對困苦的堅忍、小富即安的滿足,應該來自整個民族最深的骨子裡,過去多少年都沒有變化。

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的成功即刻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普通人的生活卻一如往常,即便剪掉了辮子,身上依然穿著破爛的長袍。諸如此類的舊事物,在往後的幾十年裡才慢慢離開人們的視線。社會的變革需要足夠的推動力,在北洋政府時代,進步的力量影響有限,因而在這一時期的照片裡,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與古代相去不遠的勞作場景,一些在「舊中國」這個標籤下才有的人間百態。

我們今天呼籲要保護、要復興的很多民俗活動,在20世紀初還保留著它們真正植根於民間的活力,比如京城各處的廟會、寺院道觀的祭神活動、各種民間藝術,以及儒家文化傳統下的一些禮制。然而,很多傳統的東西如今都失去了生長的土壤,保護往往對應著商業開發,復興常常流於形式,只有在它們真正屬於民間的年代,在人們真切的參與中,它們才是真實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民俗活動及它們的參與者,連同同一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商業、文化活動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構成觀察中國社會漸進變化的多面鏡。

雍和宮盛況

每年農曆的正月底,雍和宮內都會人頭攢動,人們欲爭相一睹「打鬼」的場面。「打鬼」是京城百姓對這一活動的俗稱,它正式的稱呼叫「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布扎克」,是黃教特有的宗教樂舞。這是一種極為隆重的宗教大典,乾隆年間傳入北京,舊時主要在雍和宮、黑寺和弘仁寺舉行。照片中圍觀的人既有滿族,也有漢族,有成人,也有兒童,個個翹首以待,可見當時之盛況。

滿族婦女

照片中的女子是典型的滿族婦女打扮,梳著旗頭,身穿長及腳面的旗袍,外罩坎肩,天足穿著花盆底繡花鞋,鞋底不高。這種裝扮,尤其是頭飾,在各種以清代為背景的影視劇裡極為常見。清中期以後,滿漢兩族在服飾上互有仿效,民國時流行的旗袍和長袍馬褂,都源於傳統的滿族服飾。

永定門外商賈雲集

永定門是北京城中軸線最南端的城門,城外商賈雲集,從這張照片中可見一斑。照片右邊的永定門城樓和箭樓在於1957年被拆除,2005年又重建了永定門城樓。街對面的牆上貼著著名的仁丹廣告。仁丹是日本人森下博於1905年創製的一種銀色小藥丸,有提神醒腦、消毒殺菌的功效,風行中國數十年。牆上的這版仁丹廣告是1916年的日文原版。

抬花轎

抬花轎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的核心部分,轎身四周罩著紅色的綾羅帷幕,上邊繡著龍鳳呈祥的圖案,四角掛著絲穗。照片中的婚轎等級不低,由八人抬,顯然這是大戶人家的婚禮。

隆重的葬禮

這是一個身世顯赫之人的葬禮,送葬隊伍龐大,路旁還有荷槍的軍警在維持軼序。這個熱鬧的場面吸引了駐紮在正陽門的美軍士兵,他們都站在城牆邊上看熱鬧。彼時正陽門甕城還在,說明照片拍攝於1915年以前。城內原有兩座香火旺盛的廟宇——位於西北角的觀音廟和東北角的關帝廟,照片中可見觀音廟。

平民百姓的葬禮

平民百姓的葬禮沒有富貴人家那般排場,但也不容敷衍。棺材用料很足,對普通人家來說已經很夠分量。親屬們披麻戴孝,乘坐馬車一同前往下葬地點。

前門商業街的西藥房

彼時前門商業街集中了多家西藥房,且均為寧波商人所開。這些西藥房均採用西式建築,裝修豪華,臨街有巨大的玻璃櫥窗。照片中,左邊是華美大藥房,不遠處是中英大藥房。

北京的飛行表演

1903年,萊特兄弟在美國第一次載人飛行成功。1911年,在義大利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中,飛機第一次加入戰場。1911—1912年,法、比、德、俄、英等國的飛行家,相繼帶著飛機到中國進行飛行示範表演,這種據說可以用來扔炸彈的新鮮玩意兒引起了北洋政府的興趣。1913年,袁世凱批准從法國購進12架高德隆G3型雙翼飛機,並在南苑開辦航空教練所,培養飛行員和機師。照片中的外國女士正捧著獎盃,可能是準備頒給一位完成表演的飛行員。

騾轎

騾轎是中國北方常見的交通工具,將轎子的前後槓加長,分別拴在兩頭騾子的背上,這樣既有馬車的空間,又利用了騾子的良好耐力,尤其適合崎嶇的山路,因此很多長途旅行,尤其是去關外,都首選騾轎。

玩鷹人

老北京人有很多玩樂的方式,玩鷹是其中的一種。這種玩樂方式源於清朝入關後為了讓八旗子弟不致荒廢騎射之術而舉行的木蘭秋闈,訓練鷹的初衷是幫助打獵,內務府下面有一個部門專司此職,叫養鷹鷂處。由於皇家養鷹,後來逐漸上行下效,八旗子弟又漸漸遠離騎射,於是訓鷹就演變成一種純粹的玩樂。照片中這幾個玩鷹的年輕人,看這打扮和架勢,在當年大概也是很拉風的。20世紀20年代以後,旗人的生活日益窘迫,玩鷹的人日漸減少。

街邊的剃頭匠

清朝入關後,強迫所有男子剃去大部分頭髮,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即「金錢鼠尾式」,以此作為歸順的標準,否則「留髮不留頭」,因此清代的剃頭業是真正跟腦袋相關的職業。傳統的剃頭匠必須掌握16種技能,除了梳發、剃頭、刮臉,還能掏耳、清眼、染髮、按摩、正骨等。到了民國,辮子被認為是恥辱和不衛生的象徵而要求剪掉,男子不再蓄長發,不過剃頭匠的諸般手藝依然適用。照片中,這位師傅正在認真地為他的顧客刮光頭。

農民進城

某個冬日的正午,四五個農民正背著碩大的背簍向正陽門甕城東閘樓走去。這次進城,他們的貨物似乎不少,每個人的背簍都滿滿的。一個滿族婦女正抱著孩子走到牆根下,一個年輕的車夫也正拉著空車往城裡趕,近處的這位大叔竟然還留著辮子——不知是對前朝的懷念,還是沒看清時局。

高梁河冬景

最早,高梁河只是永定河南移後的一條廢棄河道,後來經過人工疏浚,連接了頤和園的昆明湖和北京城的護城河,慈禧太后當政時,成為她從西直門前往頤和園的重要水道。從元代到明代,這條河兩岸的綠化工程逐漸完善,遍植柳樹,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初春的美景

春天萬物復甦,長河兩岸的樹木開始發芽,河道的冰雪已經融化,遠處可見一座小平橋。看這座橋的規模和樣式,有可能是位於五塔寺和萬壽寺之間的廣源閘橋。廣源閘橋始建於元代,不僅可以節制長河之水,也可以保證船隻通行時這條河道的水深。

原文編著丨視覺中國、秦風老照片館

摘編丨安也

編輯 | 王青

校對 |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京華物語丨從會館到旅館:旅店裡藏著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撰文丨肖復興摘編丨何安安自元代就有「飯店」這個詞,專指住宿的旅館說起老北京的旅館,在我小的時候,老人們最愛說的是東交民巷的六國飯店、崇文門內的德國飯店和前門外的第一賓館,因為離我們的住處都很近。《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肖復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記得小時候,我對「飯店」這一稱謂,有些不解。在國外,旅館、旅店或賓館都稱為「hotel」。莫非那時候我們稱之為飯店,是管飯嗎?
  • 京華物語⑫丨從會館到旅館:旅店裡藏著老北京的前世今生
    撰文丨肖復興摘編丨何安安自元代就有「飯店」這個詞,專指住宿的旅館說起老北京的旅館,在我小的時候,老人們最愛說的是東交民巷的六國飯店《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肖復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記得小時候,我對「飯店」這一稱謂,有些不解。
  • 京華物語丨過去老北京的服務業,都有哪些行當兒?
    在過去,這些手藝人大多走街串巷,胡同裡的叫賣聲連同「響器」發出的各種聲響不絕於耳。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去司空見慣的老行當兒,如今只能在記憶和文字裡找尋。作為一位地道的「老北京」,孟繁強年復一年地寫下自己的記憶,講述著他經歷的歲月和變革。本期的京華物語,就來看看他筆下老北京的服務行當兒是什麼樣的。以下內容選自《老北京故人舊事》,較原文有刪節,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京華物語⑤|鉛筆畫下的老北京胡同,美翻了!
    第五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從畫家況晗作畫、陸原撰文的《樹影 鴿子 人:胡同北京的生趣與鄉愁》中摘取了精美的圖文,透過它們,仿佛可以瞬間穿梭回到那個昔日的北京城。這些鉛筆畫所繪胡同景象,隨著舊城改造和翻修,如今的面貌已經大有不同,但那裡的情韻卻至今未變。本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所撰序言,第二部分為書中正文內容節選。
  • 京華物語①|消失在圖畫裡的唯美老北京
    八個部分是歲時、禮俗、居處、服飾、器用、市井、遊樂、伎藝,呈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風俗;雜以古神話、唐詩、宋詞、元曲、清小說,深入解說北京久遠的文化,給大家展現出飽滿的、彩色的、有豐富內涵的北京。本文經東方出版社授權,從書中節選出廠甸年節、白雲開廟、清明戴柳、彩絲系虎、什剎賞蓮五個小節,圖文並茂,以饗讀者。
  • 自學成才的90後AI修復師,給百年前老北京影像上色,「復活」民國...
    最近幾個月,這個28歲的北京小夥憑藉一個「AI修復百年前老北京」的視頻「火出圈」,B站217萬的播放量、衝上微博熱搜都還在其次。從5月份發布的那條視頻起,大谷的B站、微博粉絲數目日漸增多,有湧來的熱情關注者在評論裡稱讚他——「給大佬跪了」。
  • 《京華煙雲》中姚木蘭一家的日常生活情趣,滿是林語堂的美好想像
    他將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剪下來,和兩個外孫的照片拼在一起,稱為「三個小孩」。在妻子買菜歸來時,他和兩個外孫一起衝上去將妻子圍住,笑鬧不斷。也許,他正是在孩子身上發現了純粹無礙的「人」的本質。他從耶穌的教誨中看到了指向光明的正面向上的引導,和儒道學說有彼此交融之處,充滿了愛和關懷,既溫柔又堅定。在林語堂的眼中,耶穌此時成了一位平易近人、自我奉獻的榜樣,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 京華物語丨北京的居民都是愛花的人
    編者按:有關於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老舍曾經在小說《四世同堂》中這樣描繪:「他們會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在過去,「花鳥魚蟲」號稱是京城的「四大玩」,其中「花」更是排在首位,北京人對種花的熱愛可見一斑。
  • 京華物語丨北京人的集體記憶:義利麵包和北冰洋汽水
    《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肖復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生活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撰文丨肖復興摘編丨何安安在京城的點心中正明齋應該最數正宗十幾年前,起碼在超市中還可以看見幾家老字號點心鋪權且棲身的專櫃,現而今連這些退而求其次的櫃檯都很難找到了。
  • 給百年前老北京影像上色,「復活」民國美女...
    最近幾個月,這個28歲的北京小夥憑藉一個「AI修復百年前老北京」的視頻「火出圈」,B站217萬的播放量、衝上微博熱搜都還在其次。從5月份發布的那條視頻起,大谷的B站、微博粉絲數目日漸增多,有湧來的熱情關注者在評論裡稱讚他——「給大佬跪了」。▲百年前的北京城AI修復前後效果對比(作者-大谷)這位留有一撮小鬍子的年輕人就此成為許多人眼中的「寶藏男孩」。
  • 玄序物語丨暖暖冬日裡 朵朵菜花開
    在這僅剩的一段日子裡,我們用鏡頭留住2019年最後的時光。紅網時刻記者 於佳麗 通訊員 蔣軍君 新田報導連日的溫暖晴好天氣,不僅僅讓人感覺恍若春天,也讓湖南省新田縣新圩鎮社灣村連片種植的白菜苔提前開花,給蕭瑟的冬日增添了幾分春色。微風吹過,一朵朵黃色的小花搖曳生姿;迎著冬日暖陽,蜜蜂在花叢中來回飛舞、嬉戲採蜜。
  • 京華物語⑬丨北京人的集體記憶:義利麵包和北冰洋汽水
    《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肖復興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生活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7月撰文丨肖復興摘編丨何安安在京城的點心中正明齋應該最數正宗十幾年前,起碼在超市中還可以看見幾家老字號點心鋪權且棲身的專櫃,現而今連這些退而求其次的櫃檯都很難找到了。
  • 旗人風華:漢學家必讀著作,老北京百科全書,國難前的末日輓歌
    遠的有老舍的很多作品,近的比如前幾年熱播的《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等等電視劇,都成為「京味兒文化」的絕佳表現。談起老北京,旗人是一個繞不開的詞彙。自從清軍1644年入關進入北京城以來,八旗子弟就成為了這座城市人口構成的重要部分。旗人隨著清朝的興起而走進北京,而卻並沒有隨著清朝的覆亡而離開。
  • 京華物語|陳平原:「五方雜處」說北京
    編者按:前10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將目光聚焦於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北京城,談到它的歷史沿革、建築風貌、人文習俗、帝王生活等等,本期我們再次回到現實中的北京,節選了學者陳平原在《記憶北京》中的一篇《「五方雜處」說北京》。
  • 京華物語丨故宮裡究竟藏有多少寶貝?
    原文作者丨王星摘編丨安也民間傳說「99間半」,故宮裡究竟有多少間房?提及故宮的藏品,經常最糾結的兩個問題是:故宮裡究竟有多少寶貝?故宮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底誰的寶貝更多?第一個問題其實已經在此次的藏品總目中找到了詳細的答案。
  • 京華物語丨閻崇年:故宮六百年,是建築和人的交匯
    原文作者丨閻崇年摘編丨安也《北京文化史》,閻崇年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2月。故宮在六百年裡,都發生了什麼?康熙帝御門聽政就設在這座門外的門廊裡。門內為乾清宮,是皇帝的正宮。順治帝御書「正大光明」匾,懸掛在寶座上方。乾清宮後為交泰殿,是一座方形殿。其後是坤寧宮,為皇后的正宮。清朝的坤寧宮,既是皇后正宮,帝後新婚的洞房,還是薩滿祭祀的場所。為什麼中和殿與交泰殿是方形的呢?為了天、地、人之間的協合。
  • 京華物語⑦:那些屹立數百年的城門樓,他用鏡頭搶救下來
    編者按:上一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推薦了瑞典著名漢學家喜龍仁關於北京城牆的攝影作品和文字考據,受到不少讀者的青睞。第七期「京華物語」欄目,我們從喜龍仁的《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摘取了關於城門的部分內容,他用頗富文採的筆觸和黑白鏡頭,為我們留下了那些屹立了數百年的城門。文章經出版方授權刊發。
  • 百年物語
    百年物語2001年1月20日19:18:32    百年來日本歷經了思想解放與戰後重建,不同時代下三段悽美的愛情故事,由超人氣女優松島菜菜子分飾母親、女兒、曾孫女三角,詮釋出日本女性堅強、婉約、叛逆的各種不同風貌。
  • 從齊白石的京華生活與梅、菊作品談衰年變法
    作者丨齊駙 一代藝術大師齊白石晚年變法的深層次原因到底是什麼? 藉助學界近年來整理出版的新材料,齊白石研究者、齊白石曾孫女齊駙近期通過對20年代變法期間齊白石的京華生活進行考證,並以此切入點重新審視齊白石「梅」「菊」兩種傳統文人畫題材,對它們在齊白石變法歷程中的風格演變重新進行梳理分析,嘗試以新的角度分析齊白石衰年變法的成果和動力。
  • 國漫IP強勢來襲 《Butlers~千年百年物語~》讓中日漫迷一起追
    4月12日凌晨,一部名為《Butlers~千年百年物語~》動畫新番,在中日兩國同步開播——上周第一集播出後,角川官方表示:作為一部在日本毫無群眾基礎的中國動漫作品,在開播前就接近一萬粉絲已經很厲害了。國內的動漫迷就更興奮了,凌晨的B站,彈幕飛起,屏幕上都看不清人臉了。上線僅僅20小時,追番人數超過10萬。而之前已經開播的4月非獨家新番裡,累積下來,最高的一部也不過就6.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