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古都,通過北京,可以看到中國的歷史、中國近代城市的改造之路,以及各個階層的真實生活。那麼,距今一百多年前的北京,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那時的北京市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娛樂和交際活動?
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日益精進,數碼手工上色技術也日漸成熟。將手工著色的數位化操作,作用於歷史照片,使人們更加貼近歷史真實場景,感受到歷史照片的脈搏與呼吸。《彩色的老北京》一書選取了清末民初的一百多張北京黑白老照片,採用先進的數碼手工上色技術還原其色彩,在許多數碼技術專家和文史考證專家的幫助下,希冀復原近百年前的古都的真實面貌,展現一個被還原了原本色彩的老北京。
以下內容節選自《彩色的老北京: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彩色的老北京:手工上色老照片還原故都風貌》,視覺中國、秦風老照片館編著,中信出版2020年12月版。
原文編著丨視覺中國、秦風老照片館
摘編丨安也
老百姓的生活是史書裝載不下的另一個世界。
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哪個皇帝哪日說了一句什麼胡話,都能藉助文字記載流傳後世,而對普通百姓生活的關注,通常只限於有沒有災、缺不缺糧而已。各種小說、筆記對普通人生活的描寫,常有教化和寓言的成分,偶爾有幾個文人寫一部《東京夢華錄》這樣記錄當時社會生活與經濟文化的閒書,就足以被後世的研究者奉為至寶,因為想要了解古時候普通人的生活,總算有了一個小小的窗口。
攝影術的發明以及五四以後文學的改良創新,讓我們至少能回到一百年前,感受當時普通百姓的生存環境。魯迅和老舍這兩位作家,都有關於自己幼年生活和家庭境況的描寫,清末民初的社會百態也盡在其中,而且他們一南一北,很有代表性。貧困肯定是第一大主題,傳統社會的各種弊端也屢屢呈現,然而人們面對困苦的堅忍、小富即安的滿足,應該來自整個民族最深的骨子裡,過去多少年都沒有變化。
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的成功即刻改寫了中國的歷史,普通人的生活卻一如往常,即便剪掉了辮子,身上依然穿著破爛的長袍。諸如此類的舊事物,在往後的幾十年裡才慢慢離開人們的視線。社會的變革需要足夠的推動力,在北洋政府時代,進步的力量影響有限,因而在這一時期的照片裡,我們還能看到一些與古代相去不遠的勞作場景,一些在「舊中國」這個標籤下才有的人間百態。
我們今天呼籲要保護、要復興的很多民俗活動,在20世紀初還保留著它們真正植根於民間的活力,比如京城各處的廟會、寺院道觀的祭神活動、各種民間藝術,以及儒家文化傳統下的一些禮制。然而,很多傳統的東西如今都失去了生長的土壤,保護往往對應著商業開發,復興常常流於形式,只有在它們真正屬於民間的年代,在人們真切的參與中,它們才是真實社會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民俗活動及它們的參與者,連同同一時代背景下的各種商業、文化活動及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構成觀察中國社會漸進變化的多面鏡。
雍和宮盛況
每年農曆的正月底,雍和宮內都會人頭攢動,人們欲爭相一睹「打鬼」的場面。「打鬼」是京城百姓對這一活動的俗稱,它正式的稱呼叫「金剛驅魔神舞」,藏語稱「羌姆」,蒙古語稱「布扎克」,是黃教特有的宗教樂舞。這是一種極為隆重的宗教大典,乾隆年間傳入北京,舊時主要在雍和宮、黑寺和弘仁寺舉行。照片中圍觀的人既有滿族,也有漢族,有成人,也有兒童,個個翹首以待,可見當時之盛況。
滿族婦女
照片中的女子是典型的滿族婦女打扮,梳著旗頭,身穿長及腳面的旗袍,外罩坎肩,天足穿著花盆底繡花鞋,鞋底不高。這種裝扮,尤其是頭飾,在各種以清代為背景的影視劇裡極為常見。清中期以後,滿漢兩族在服飾上互有仿效,民國時流行的旗袍和長袍馬褂,都源於傳統的滿族服飾。
永定門外商賈雲集
永定門是北京城中軸線最南端的城門,城外商賈雲集,從這張照片中可見一斑。照片右邊的永定門城樓和箭樓在於1957年被拆除,2005年又重建了永定門城樓。街對面的牆上貼著著名的仁丹廣告。仁丹是日本人森下博於1905年創製的一種銀色小藥丸,有提神醒腦、消毒殺菌的功效,風行中國數十年。牆上的這版仁丹廣告是1916年的日文原版。
抬花轎
抬花轎是中國傳統婚禮儀式的核心部分,轎身四周罩著紅色的綾羅帷幕,上邊繡著龍鳳呈祥的圖案,四角掛著絲穗。照片中的婚轎等級不低,由八人抬,顯然這是大戶人家的婚禮。
隆重的葬禮
這是一個身世顯赫之人的葬禮,送葬隊伍龐大,路旁還有荷槍的軍警在維持軼序。這個熱鬧的場面吸引了駐紮在正陽門的美軍士兵,他們都站在城牆邊上看熱鬧。彼時正陽門甕城還在,說明照片拍攝於1915年以前。城內原有兩座香火旺盛的廟宇——位於西北角的觀音廟和東北角的關帝廟,照片中可見觀音廟。
平民百姓的葬禮
平民百姓的葬禮沒有富貴人家那般排場,但也不容敷衍。棺材用料很足,對普通人家來說已經很夠分量。親屬們披麻戴孝,乘坐馬車一同前往下葬地點。
前門商業街的西藥房
彼時前門商業街集中了多家西藥房,且均為寧波商人所開。這些西藥房均採用西式建築,裝修豪華,臨街有巨大的玻璃櫥窗。照片中,左邊是華美大藥房,不遠處是中英大藥房。
北京的飛行表演
1903年,萊特兄弟在美國第一次載人飛行成功。1911年,在義大利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中,飛機第一次加入戰場。1911—1912年,法、比、德、俄、英等國的飛行家,相繼帶著飛機到中國進行飛行示範表演,這種據說可以用來扔炸彈的新鮮玩意兒引起了北洋政府的興趣。1913年,袁世凱批准從法國購進12架高德隆G3型雙翼飛機,並在南苑開辦航空教練所,培養飛行員和機師。照片中的外國女士正捧著獎盃,可能是準備頒給一位完成表演的飛行員。
騾轎
騾轎是中國北方常見的交通工具,將轎子的前後槓加長,分別拴在兩頭騾子的背上,這樣既有馬車的空間,又利用了騾子的良好耐力,尤其適合崎嶇的山路,因此很多長途旅行,尤其是去關外,都首選騾轎。
玩鷹人
老北京人有很多玩樂的方式,玩鷹是其中的一種。這種玩樂方式源於清朝入關後為了讓八旗子弟不致荒廢騎射之術而舉行的木蘭秋闈,訓練鷹的初衷是幫助打獵,內務府下面有一個部門專司此職,叫養鷹鷂處。由於皇家養鷹,後來逐漸上行下效,八旗子弟又漸漸遠離騎射,於是訓鷹就演變成一種純粹的玩樂。照片中這幾個玩鷹的年輕人,看這打扮和架勢,在當年大概也是很拉風的。20世紀20年代以後,旗人的生活日益窘迫,玩鷹的人日漸減少。
街邊的剃頭匠
清朝入關後,強迫所有男子剃去大部分頭髮,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即「金錢鼠尾式」,以此作為歸順的標準,否則「留髮不留頭」,因此清代的剃頭業是真正跟腦袋相關的職業。傳統的剃頭匠必須掌握16種技能,除了梳發、剃頭、刮臉,還能掏耳、清眼、染髮、按摩、正骨等。到了民國,辮子被認為是恥辱和不衛生的象徵而要求剪掉,男子不再蓄長發,不過剃頭匠的諸般手藝依然適用。照片中,這位師傅正在認真地為他的顧客刮光頭。
農民進城
某個冬日的正午,四五個農民正背著碩大的背簍向正陽門甕城東閘樓走去。這次進城,他們的貨物似乎不少,每個人的背簍都滿滿的。一個滿族婦女正抱著孩子走到牆根下,一個年輕的車夫也正拉著空車往城裡趕,近處的這位大叔竟然還留著辮子——不知是對前朝的懷念,還是沒看清時局。
高梁河冬景
最早,高梁河只是永定河南移後的一條廢棄河道,後來經過人工疏浚,連接了頤和園的昆明湖和北京城的護城河,慈禧太后當政時,成為她從西直門前往頤和園的重要水道。從元代到明代,這條河兩岸的綠化工程逐漸完善,遍植柳樹,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初春的美景
春天萬物復甦,長河兩岸的樹木開始發芽,河道的冰雪已經融化,遠處可見一座小平橋。看這座橋的規模和樣式,有可能是位於五塔寺和萬壽寺之間的廣源閘橋。廣源閘橋始建於元代,不僅可以節制長河之水,也可以保證船隻通行時這條河道的水深。
原文編著丨視覺中國、秦風老照片館
摘編丨安也
編輯 | 王青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