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故事在中國婦孺皆知。這部中國經典神話魔幻小說,也曾被無數次改編為影視作品--從去年的
《西遊降魔篇》到今年的
《西遊記之大鬧天宮》(以下簡稱《大鬧天宮》),連續兩年的大年初一,電影院都是齊天大聖的主場。巧的是,這兩部商業大片中,孫悟空在片尾最激烈的打鬥時都會變成大猩猩,像極了美國電影《金剛》裡的橋段,就差沒站在帝國大廈上打飛機了。
相信有很多70後、80後都是看著
六小齡童主演的電視劇《西遊記》長大的,這個版本被認為最貼近原著的精神內核,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走的都是中規中矩的傳統路線。到了90年代中後期,
劉鎮偉導演的《大話西遊》顛覆了孫悟空的傳統形象,
周星馳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痴情的至尊寶,他與紫霞仙子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也感動了身處大學校園的莘莘學子。
到了2013年春節,周星馳執導的《西遊降魔篇》登陸院線。片中,孫悟空的形象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顛覆性改變,
黃渤飾演的孫悟空樣貌醜陋、陰險狡詐、手段兇殘,最後更是從一隻猴子變種成了大猩猩,捶胸頓足的模樣與《金剛》別無二致。今年上映的《大鬧天宮》在劇本創作上還算是比較盡責地還原了《西遊記》原著小說前八回的內容,
甄子丹的表演也結合了不少傳統猴戲的肢體語言,但是到了最後
郭富城飾演的牛魔王陡然變成巨大的魔獸,孫悟空也變身了,不出意外的又是一隻大猩猩,兩隻大怪獸在天庭上打得不可開交。
或許是考慮到電影的畫面衝擊力,作為超級大片的《西遊降魔篇》和《大鬧天宮》都將打鬥場面的幻想發揮到極致,你很難想像一部商業大片的主角,像傳統的猴戲那樣寫意地唱念做打。然而,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孫悟空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神話英雄,是身懷絕技又忠心耿耿的「鬥戰勝佛」,代表了古代中國人正直不阿、勇敢善良的情懷和追求。這個經典人物孕育於古老的東方文化,到了大銀幕上卻往往受到西方電影語言的影響,變成了兇神惡煞的怪獸。
電影的視聽效果固然重要,但電影不僅僅是大眾消費品,它還兼具著文化傳承的使命,雖然古典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生發出新的內涵,但如果我們已經徹底拋棄了對傳統經典的敬畏,就必然要承擔起生產文化垃圾的風險。名著改編電影仍是一條艱難而崎嶇的道路,孫悟空的故事到底要怎麼拍,是時候該好好掂量掂量了。
文/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