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斯坦福AI讀博,李飛飛是師娘,5年5篇頂會論文,依然一度抑鬱懷疑...

2021-01-09 澎湃新聞

關注前沿科技 量子位

浩楠 曉查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讀博,難!

相信每一個讀研的人內心都經歷過掙扎,研究都經歷過失敗。

在去年Nature官方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只有一半博士對當前的狀態表示滿意,一半的的博士想換導師,40%受抑鬱焦慮困擾。

你以為清華北大的學霸們就不會有煩惱了嗎?No!No!No!

一位斯坦福博士,從2015年至今已經發表了5篇高質量論文,被CoRL、WACV、IROS等機器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頂級會議收錄,其中3篇是一作,而且是在李飛飛丈夫Silvio Savarese麾下讀博。

△ Andrey Kurenkov

怎麼看,這位博士的學術經歷都讓人羨慕,但他的研究生生涯依舊充滿了挫折、失敗,內心也受到「冒名頂替綜合症」的困擾。

(註:冒名頂替綜合症就是認為自己的成就來自運氣而非實力,認為自己是騙子,有朝一日會被揭穿。)

他的名字叫Andrey Kurenkov。現在他要把自己的經歷和體會全部分享出來,與天下的在讀博士共勉。希望他分享的人生經驗能幫助到你。

本套PhD心法的適用條件

這些經驗是為有志科研卻進展不順的博士生準備的。

假如你還在痛苦糾結讀博的必要性或早就萌生退意,那只能去別處尋找答案了。

Andrey一上來就貼出一條時間線,詳細記錄了讀博3年來所有的失敗。

看看這些紅色的標記!每個紅色都代表著一次失敗。

在3年的時間裡,他的課題被斃3次、論文被拒或錯過deadline 5次、申請獎學金被拒3次,甚至還有半年時間患上了抑鬱症。

但是他挺了過來,這3年間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屢敗屢戰。

如果你的研究過程也一直不如意,甚至感覺自己生活學業前途黯淡,不妨看看Andrey從自己踩過的坑中總結的5條經驗,也許能幫你擺脫現在深陷的泥潭。

一、先做課題可行性檢測

做計算機研究涉及大量的調試工作,所以課題開始初期就要想辦法跑一些簡單的測試,看一看你的項目有沒有問題。

假如有,那麼趕緊檢查是研究方法錯誤還是根本路線就行不通。

Andrey讀博第一個被斃掉的課題就是因為他埋頭開發了大半年,驗收時才發現task跑不過,再修改已經來不及了。他才意識到以後必須這樣做。

對項目進行健全性檢查可以幫你節約很多時間。從那以後,先快速驗證項目的可行性一直是他必不可少的練習。

二、深入分析失敗,行不通就儘快換道

毅力是研究中遇到挫敗時必不可少的,遇到行不通的idea重新思考自己的方法也是如此。

如果你的想法行不通,就遇到一個艱難的抉擇:堅持還是放棄?

Andrey的建議是,先堅持一會兒,了解你的idea為什麼不起作用,將來是否可能起作用,如果實在不行就換個方向。

但是重新開始並不意味著之前的全是錯誤。你有理由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而且它啟發了你找到了另一個探索方向啊。

Andrey是從自己第二個失敗的課題中總結出的經驗,但是他從這個課題失敗的痛苦掙扎中找到了下一個重大研究項目。

所以要從錯誤中找到新的見解。

三、不要有太多idea,一次只專注於一兩件事

Andrey和很多研究生一樣,總是傾向於一個人同時做多個項目。

他認為多做一些項目不是壞事,AI研究者也應該多參與科學交流,但是同時做很多項目容易過度。貪多嚼不爛。

作為一個博士,一次進行兩個項目是很有必要的,一個處於實施階段,另一個處於設想階段。

思考很容易,執行才是一切。

如果沒有執行力去激發磨練它們,idea就變得一文不值了。

當你有一個很棒的新idea,儘管已經有一些項目進行,但是你又想繼續實現它時,記住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您沒有執行新的idea的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等待。

Andrey對喜歡多任務處理的人的建議是:學習和擁抱耐心。

如果你想到的idea真的很令人興奮,那麼它會一直伴隨著你。如果你耐心等待,那麼過一段時間來執行是明智的。

四、學會團隊溝通,充分利用身邊資源

Andrey說他這3年來取得的成績要感謝他身後的實驗室與團隊,每一次成功都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對於一些科研方向來說,獨自前行是常態,你可能時不時得到幫助,但重擔還是得自己扛。

但對於需要大量實驗工作的應用學科,比如AI,這種工作狀態是不可取的。

Andrey自己的研究課題得到了實驗室博士後的幫助,另外與一些研一、研二的同學一起工作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除了成功的項目,Andrey還說到好幾次被他搞砸的任務,原因是他自顧自工作,忽視團隊的一致性,影響了進度。

所以,好的團隊也要求你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者,不要在一個團隊裡成了孤獨者。

評估得失,學會取捨

科研中最讓人為難的一點就是:面對困境你不知道該堅持探究解決辦法,還是及時止損轉向新課題。

Andrey的建議是:先堅持一段時間,努力搞清哪出了問題,假如無法解決,那就趕快開始新項目。

這樣並不一定意味著你之前都做了無用功,事實上,Andrey的好幾個課題都從之前被斃的項目中得到啟發,同樣,之前的死胡同也有可能在新工作中找到解決方法。

五、努力調節身心,對抗抑鬱

博士生的生活艱辛又單調,還伴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樣的狀態很容易讓人失去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每當deadline來臨,有的人暴食增重,有的人消瘦脫髮。

你得保證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有能力承受這一切。

Andrey在博士剛入學的半年中連續遭遇課題和論文的失敗,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他通過夜讀、鍛鍊、家人陪伴等等方法來對抗抑鬱。

遊戲和動漫也是一劑良藥。

Andrey休養期間觀看動漫、上跆拳道課、做飯調節自己,還有就是玩上一局《文明5》,花大量時間東徵西討。半年後他的抑鬱症有所好轉,終於回到了實驗室。

Andrey強烈建議你開發一項放鬆身心的小愛好,假如時間不允許,至少也得堅持鍛鍊身體。這樣你才能保證活到修成正果的那一天。

有人在Reddit上向Andrey提了犀利的問題:

不是所有人都像Andrey一樣遇到好的科研環境,事實上有相當多的實驗室和導師都很坑,該怎麼辦?

這似乎也符合國內情況:實驗室老舊項目不出成果,導師又不許自研只讓你打工,對你的論文含糊其辭一拖再拖,很多滿懷科研熱情的博士生都是這樣被廢掉的。

對此另一位Reddit網友給出了劍走偏鋒卻看似可行的辦法:

僅供參考,希望你永遠不會面臨這樣的困境。

不過,讀博依然不會是一趟輕鬆的旅程。

在知乎搜索「讀博」,跳出來的是「讀廢了」的分享,高贊的回答裡鮮有振奮人心的答案:

甚至裡面有600多條回答,每一條都讓人感慨人生之難,博士畢業之不易。

但Andrey Kurenkov的分享,或許也能帶來另一維度的參考:

大家都難,昨天都難,今天也很難,但明天一定會好。

所以如果你已經決定,或者已經在風雨兼程,那就別在明天到來的前夜放棄。

借用甘迺迪Apollo登月時的激勵,或許也適用於讀博:

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很難。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原博客地址:

https://www.andreykurenkov.com/writing/life/lessons-learned-from-failures/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 完 —

<英偉達NLP公開課> 開始報名啦,4月9號晚8點,英偉達GPU計算專家將分享 FasterTransformer 2.0 的原理與應用,分享如何針對 decoder 和 decoding 進行優化。

戳二維碼,備註「英偉達」即可報名、加交流群,主講老師也會進群與大家交流互動哦~

直播報名 | Decoder與Decoding的優化與加速

天文航天親子社群招募,一起來玩吧~

2020年是個天文大年,4月8日有全年最大的超級月亮,6月有橫跨中國的日環食,8月有英仙座流星雨,10月還有兩年一次的火星衝日,12月有雙子座流星雨。

我們邀請「美國國家地理極致中國探享家劉允」和天文愛好者們,組建了一個天文航天親子社群,群裡除了交流天文航天知識,還會組織一系列講座、線下觀星、航天探訪活動。

如果你有寶寶,也熱愛天文航天,一起來玩啊。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喜歡就點「在看」吧 !

原標題:《我,斯坦福AI讀博,李飛飛是師娘,5年5篇頂會論文,依然一度抑鬱懷疑人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飛飛團隊最新研究:「四步」AI方案助老人抵抗新冠肺炎
    自2018年回歸學術界後,李飛飛教授便很少對外露面,近日在一次斯坦福的線上會議,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她與團隊的最新研究——《AI-ASSISTED IN-HOME ELDERLY CARE AMID COVID-19 PANDEMIC》(COVID-19 大流行病中人工智慧輔助的老年人居家防控)。
  • ECCV 2020最佳論文講了啥?作者為ImageNet一作、李飛飛高徒鄧嘉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作為計算機視覺三大頂會之一,備受矚目的ECCV 2020(歐洲計算機視覺國際會議)最近公布了所有獎項。其中,最佳論文獎被ImageNet一作、李飛飛高徒鄧嘉及其學生摘得。
  • 李飛飛對話斯坦福神經生物學教授Bill...
    在這次訪談中,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HAI)院長李飛飛與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吳蔡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Bill Newsome 展開了一場深入對話。李飛飛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機視覺、認知神經科學等。她本科階段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主攻物理學,2005 年獲加州理工學院的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 李飛飛新作:用AI檢測抑鬱症,準確率已超80%
    在這篇論文當中,李飛飛及其團隊瞄準了AI診斷抑鬱症這個方向,結合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過表情和語音診斷一個人是否患了抑鬱症。在整體方案中,李飛飛團隊選擇的是先在模型中輸入之所以用該卷積網絡,主要原因在於抑鬱症患者在說話的時候,會在不同的字詞之間停頓更長時間,因此,整個句子的音視頻也就比較長。在處理這種長句子上,因果卷積網絡要比循環神經網絡強。
  • 讀博5年,論文0發表,何去何從?
    讀博期間她一篇小論文都沒有發表,沒發的原因她說起來複雜,我聽起來卻很簡單——眼高手低,本末倒置:一開始只想潛心科研做學術,一心只想發SSCI,結果戀愛大過天,博一博二兩年經歷熱戀失戀自我療愈,等到博三才想起來自己還有大小論文兩件要事待辦。半路奮起直追最終就是現在的收成:大論文過關,小論文一無所獲。
  • 李飛飛團隊八年心血換一篇《自然》重磅:用AI照亮醫療的「黑暗空間」
    李飛飛團隊又放了個大招。昨天,李的博士生 Albert Haque 、斯坦福醫學院教授 Arnold Milstein  和李飛飛共同署名的一篇人工智慧/環境智能-醫療的跨界文章,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登。
  • 贊導師與師娘論文作者被處理,將追回項目已撥資金
    贊導師與師娘論文作者被處理,將追回項目已撥資金 作者:李 婷 發布時間: 2020-09-18 12:17
  • 發AI頂會、拿IOI冠軍……那一天,我終於回想起曾被高中生「支配...
    多年以後,面對AI頂會,尼古拉斯.耳洞打三金上校將會回想起淼兄帶他去見識不平凡高中生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作者 | 耳洞打三金、淼兄大家好我是三金,前兩天我在Reddit上無聊閒逛時,發現有一位美國高中數學&CS老師的求助貼在好像挺火。
  • 李飛飛團隊新研究,場景中識別物體屬性,連表面紋理都識別出來了
    這就是李飛飛團隊新研究。我們知道,卷積神經網絡在識別視覺對象方面很出色,但還不能很好的識別出物體的具體屬性,比如表面形狀、紋理等。而最近,李飛飛團隊的最新研究——Learning Physical Graph Representations from Visual Scenes,就一舉解決了這個問題。
  • 分析17萬篇AI頂會論文,他們首次揭示了計算資源...
    這篇論文最近發表在arXiv上,並於10月底在戰略管理學會(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一個商業研究研討會上發表。  論文分析了近60個全球人工智慧研討會,包括171394篇論文。這些研討會都是人工智慧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峰會,比如ACL、ICML和NeurIPS,領域涉及計算機視覺、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NLP。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駱利群(LIQUN LUO),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Howard Hughes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史丹福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
  • 論文大談導師崇高師娘優美?作者:萬事視為水,有情才生春
    《冰川凍土》期刊官網截圖贊導師見識高遠師娘風姿綽約不知什麼原因,1月12日,科研論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理論與實踐(I)》,突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火了。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篇論文發表於2013年。論文所屬小標題主要包括:導師的崇高感、師娘的優美感、導師與師娘的和諧結合。該篇論文的摘要部分稱:生態經濟主要處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關係,人文因素的研究通常靠形而上的思維指導。這就需要我們有創新的思維方式,這裡首先探討了美和道的問題,然後以導師和師娘的事例為例,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在此基礎上構建帶普適性的人的發展之路。
  • 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老人新冠症狀
    來源:澎湃新聞李飛飛原標題: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當地時間4月6日,在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學院(HAI)的一場直播上,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李飛飛向外界介紹了人工智慧家用系統,它可以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新冠肺炎的症狀,同時還能確保隱私。
  • 李飛飛團隊研發家用AI系統 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
    當地時間4月6日,在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學院(HAI)的一場直播上,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李飛飛向外界介紹了人工智慧家用系統,它可以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新冠肺炎的症狀,同時還能確保隱私。這套AI系統的目的在於幫助老年人(大部分是獨居老人)與家庭或醫療護理人員保持聯繫。保護老年人的最佳方法是減少與人接觸,尤其是還未顯示出症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
  • 李飛飛團隊正在研發家用AI系統,可監測獨居老人新冠症狀
    當地時間4月6日,在史丹福大學以人為本人工智慧學院(HAI)的一場直播上,史丹福大學計算機學教授李飛飛向外界介紹了人工智慧家用系統,它可以跟蹤居民的健康狀況,包括新冠肺炎的症狀,同時還能確保隱私。這套AI系統的目的在於幫助老年人(大部分是獨居老人)與家庭或醫療護理人員保持聯繫。保護老年人的最佳方法是減少與人接觸,尤其是還未顯示出症狀的新冠肺炎感染者。
  • 期刊論文大談導師崇高師娘優美?作者回應:萬事視為水,有情才生春
    《冰川凍土》期刊官網截圖贊導師見識高遠師娘風姿綽約不知什麼原因,1月12日,科研論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理論與實踐(I)》,突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火了。上遊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篇論文發表於2013年。論文所屬小標題主要包括:導師的崇高感、師娘的優美感、導師與師娘的和諧結合。
  • 工作四年重返校園讀博發表五篇SCI一區論文
    王朋,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設計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劑,有效解決了鋰氧電池能量轉換效率低、循環穩定性差的問題,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5篇SCI一區論文,其中2篇論文榮獲Advanced Energy
  • 李飛飛學生Timnit被爆主動離職而非被辭退
    來源:創事記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新智元來源:新智元原標題:谷歌Jeff Dean回信反轉劇情,李飛飛學生Timnit被爆主動離職而非被辭退這封Jeff Dean給出的信中首先對Timnit的論文被駁回做出來解釋:「Timnit與四位Google同事以及一些外部合作者共同撰寫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需要通過我們的審核程序(所有外部提交的論文都要通過審核)。
  • Twitter任命前谷歌副總裁李飛飛加入董事會監管新冠病毒假消息
    Twitter已任命史丹福大學教授和前谷歌副總裁李飛飛為董事會獨立董事。華裔著名人工智慧專家李飛飛,在重返校園一年後, 再次獲得矽谷青睞, 將成為推特(Twitter)公司的獨立董事。該社交媒體平臺表示,李飛飛在人工智慧(AI)方面的專業知識將為董事會帶來相關觀點。李的任命還可能有助於Twitter吸引矽谷其他公司的頂尖AI人才。
  • 博士一畢業就成教授,他讀博期間連發5篇頂刊
    在校期間,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其中5篇發表在SCI TOP期刊,累計影響因子27.089,尚有外審英文論文2篇,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物理排名第七);研究內容涉及動物抗逆生理及大口黑鱸健康養殖等領域;選擇川農 追隨「川農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