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天壇大理石欞星門。天壇圜丘壇內外壝牆的四正位各有三座石門,共有24座,稱「欞星門」。內外壝牆南面的兩道欞星門的大小是不一樣的,中間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門;東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門;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員走的
天壇圜丘。圜丘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
從圜丘壇看皇穹宇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牆,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
皇穹宇石階上的大理石龍雕
從側樓看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也稱為祈谷壇,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
佛香閣是頤和園的主體建築,建築在萬壽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臺基上,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築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勢恢宏
頤和園門廊前的香爐
頤和園有兩對銅龍,分別位於仁壽殿和排雲殿前。銅龍長1.53米,高1.32米,作奔走狀,置於水波紋銅座上,銅座左右飾人物圖案,前後為蕉葉、方勝、萬字、雙錢紋飾。銅座下承石束腰座,飾吉祥卷草紋。 銅龍鑄於清光緒年間,上各有款「光緒年制」和「天地一家春」
荇橋始建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是一座長方形重簷橋亭的三孔石橋,東、西兩端各豎一座四柱三樓沖天牌樓,石額鐫刻有乾隆皇帝御筆,東側牌樓額題「蔚翠」和「霏香」,西側牌樓額題「煙嶼」和「雲巖」 ,描述的是荇橋四周風光的意境
昆明湖水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其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決定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成為現在的規模,並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的故事,命名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