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生中最該收藏的兩樣東西,一是玉鐲,另一樣是旗袍。
偶然從書上讀到張愛玲的這句話,從此玉鐲和旗袍就成了我揮之不去的念想。仿佛只有擁有了這兩樣,女人的一生才算圓滿。旗袍可以很快就解決,但有緣的玉鐲卻是可遇不可求的。
之後又讀到漢代繁欽的《定情詩》:「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想像一下,溫潤光澤的玉鐲,在女孩子的白皙纖細的手腕上晃悠,那是怎樣一道美麗的風景啊!從此,我又把玉鐲和愛情連在了一起。我要尋到有緣的玉鐲,尋到我的那個有緣人。
有幸結緣
這一天來得似乎有點兒遲。遇見的有緣人,他卻不是個愛玉之人,也一直不能理解我的「玉情結」。那一年,不知怎地,向來跳脫的我,一下子變得多病多災起來。先是過馬路走斑馬線被撞,然後又因病住院動手術。
也不知是誰在他的耳邊說起玉能闢邪擋災,「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不愛玉的他,突然熱衷於逛玉器市場、珠寶商鋪,鐵了心,要給我找一塊有緣的玉。可惜走了不知多少路,看了不少的玉飾,都不能滿意。
直到那一天,一個做珠寶的朋友給別人送貨,來到我們所在的城市。大家約了一起喝茶。席間,那朋友拿出他帶的三個玉鐲。我和他一眼就相中其中的一塊。它看起來通體翠綠,細潤光潔。我倆對視一眼「試試?」誰知一試從此就再也摘不下來了。
初初還有些不習慣,總覺得手腕上有個多餘的東西。漸漸地,它也就和我融為一體了。說也奇怪,日日戴在手腕上,雖從不曾摘下,但它似乎也是有生命的。有時你會發現它顯得不那麼通透,顏色暗淡;有時又會顯得特別光潤,熒綠耀眼。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它往往又和我的身體狀況有著一定的關係。
「比德於玉」
這麼多年過去,生活中也會時有磕碰。沒想到它看似柔和、溫潤,實則卻堅硬無比。我仿佛一下子讀懂了金科玉律、金口玉言這些成語。還有「守身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應該都是在說它的堅硬不屈吧。
其實又何止堅硬不屈?古人一向認為玉是「集天地之精靈氣,凝日月之光輝,孕萬物之豐彩」的自然界靈物。孔子就將儒家思想的精髓賦予玉一身:「君子比德於玉。」闡明了玉的十一德:
溫潤而澤,仁也;縝密而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拙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光潤而內斂,這是有仁德之心;質地緻密而堅實,如同君子的智慧;玉石有稜角卻不會傷人,就像君子之義;低垂沉穩,象徵君子的恭謹有禮;叩之悅耳後又戛然而止,如同音樂之美;瑕不掩瑜,瑜不掩瑕,似君子之忠,不偏不倚;光彩由內散發,四圍都能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裡如一;晶瑩剔透,氣如長虹,是取天之靈氣,與天道相應;它是山川精華,大地精髓,如君子之德風,可感動萬物;執圭璋禮器,自然合禮,如君子之德,自然彰顯;天下人珍愛,這就是自然常理,道的顯現。
所以「君子如玉」啊!我雖不敢腆為君子,但既然佩玉,就當時時警醒自己。
圓滿無缺
有德之玉,可以是玉環、玉墜,也可以是玉璧、玉牌……而我獨愛玉鐲。
不知道古人是不是從圓圓的太陽和農曆十五的圓月受到的啟示。國人的理想境界中從來少不了圓。從最初對天地的想像——天圓地方,到後來鑄造錢幣——外圓內方。中國文化一直就以圓為貴。我,自然不能免俗。
圓就是從起點到終點,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所以才有因果輪迴,綿延不絕。同時它也代表著完美無缺,所以才有人情世態的圓通、合家團聚的圓滿。
遇到問題需要思考時,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轉動手腕上的玉鐲。一圈一圈似乎可以帶走不必要的煩惱,讓我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它讓我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回想過往,反躬得失。
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如今,自然是想去也去不了了。它和他終將一起伴我一生。
謝謝有緣人!讓我遇見有緣之玉鐲,圓我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