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創優品成功赴美上市,截至撰稿市值已超過70億美金。
作為一家主要以線下渠道為主,主打50元以下商品的零售連鎖企業,資本市場給予了極高的定價能力(市銷率已經接近7倍),如此也引發市場對名創優品的以下代表觀點:
其一,名創優品本質乃是以線下連鎖開店為主要抓手,比拼的是開店速度和規模,並不太具備新故事以及高科技的門檻等元素,典型代表為阿里最近宣布啟動「一元店」項目,要在三年開店1000家,在輿論間的各類傳播素材中,數據,渠道,用戶,賦能等關鍵詞充斥其中,典型要以資本優勢為主,加速開店,複製名創優品模式,阿里一元店威脅名創優品也成為近日一大熱點話題,有觀點認為,以阿里現有的數據以及產業優勢,在有開店速度的保障下,對名創優品將有根本性打擊;
其二,表面上名創優品是一家零售連鎖企業,但本質上是結合了上遊供應鏈和下遊用戶的紐帶,實現了供應鏈和用戶的低中轉,亦通過品牌的放大實現產品的增值能力,也即,名創優品應該是一家供應鏈管理見長的零售企業(對比同類企業網易優選等)。
如何評判名創優品的核心競爭力,抑或是在阿里來勢洶洶的「一元店」之下,名創優品又能否保持成長性呢?
與常規的行業分析有所不同,本文重點從供應鏈角度入手探討:到底製造類企業需要何等的「賦能」模式?
受今年疫情影響,宏觀經濟受到較為嚴重衝擊,在消費端則表現為:有效需求明顯不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直到2020年8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才回正,剛剛過去的9月同比增速也僅有3.3%,是上年同期的不足一半,見下圖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月度同比)
在央行寬鬆貨幣政策下,連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在最初有觀點曾擔心這會帶來通脹的壓力,但在最新的數據中,CPI同比增長(居民消費價格上漲情況)已經回落到1.7%的低點,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情況)同比也仍處於2.1%的這一低位。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情況(月度同比)
綜合來看,在當前的宏觀經濟之下,即便採取了極為寬鬆的貨幣政策,經濟層面仍然面臨著嚴峻的通縮風險,對於製造企業而言,這又意味著:有效需求不足,庫存壓力加大,而這一切都有可能吞噬企業的盈利能力,將企業拉回虧損的黑洞。
海通證券在此前的研報中表示:8月份工業存貨周轉天數同比增加1.9天至19.5天,仍處於歷年同期高位。
這是值得製造業警惕的。
在此背景之下,製造業就又回到了一個分岔路口:究竟是重走原有低附加值,以規模化取勝的道路,還是認定品牌升級道路,堅定不移提高產品溢價能力呢?
相信這也是製造業普遍關心的問題。
我們比較傾向於後者,理由為:降價與銷量增長(或者庫存去化)之間並未有完全的因果關係,以今年宏觀情況為例,在CPI和PPI全面下調的背景下,社消仍然低迷,價格是決定銷量的因素之一,但並非唯一要素,此外亦有居民可支配收入,資本市場熱度以及經濟前景等等,在越來越複雜的形勢之下,我們不能再走「低價刺激銷量」老路,相反如果通過品牌升級,使製造業獲得增值能力,既穩定了庫存又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何樂而不為呢?
客觀看待製造業問題,並非是單一的效率以及價格問題,也就是說,在沒有根本解決品牌升級這一核心問題之時,無論是AI賦能製造,還是讓利折扣,都只是修補運營指標,並非根本解決辦法。
回到名創優品的分析上,我們在研讀招股書時發現:
1.2019年總零售GMV突破190億元;
2.作為一家類加盟公司,加盟商負責門店選址,名創優品負責供應鏈供應,產品從工廠至消費者手中僅有三道手續,我們可以通過財報對每個過程進行分析,進而得到產品的溢價裂變軌跡。
首先聲明:由於零售企業的GMV定義中除完成支付訂單外,亦有未成功支付訂單,退換貨訂單等等,此部分比例在電商業中大致在50%上下,考慮到名創優品以線下連鎖為主兼有線上零售,我們將最終實際銷售量估算為GMV的70%,以2019年數據為參考,製作下圖
在上述鏈條中,產品從工廠至終端消費者,價格增值接近一倍,其中名創優品和加盟商所分割利益接近,在30%上下(名創優品略高於加盟商),從中我們可以得到:
其一,站在工廠立場,其產品從出廠至終端消費者價格增值較為明顯,雖然名創優品是以銷售50元以下產品為主,但其實並未犧牲盈利性抑或是品牌性,反而在統一的品牌之下,產品得到溢價,工廠不再扮演低廉勞動力的角色,這是一大亮點;
其二,站在加盟商角度,雖然所銷售產品單價不高,但毛利率還在30%高點,集中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加之品牌加持,確保了加盟商的利益,穩定了開店速度和效率。
綜合上述觀點如果以供應鏈關係為切入,即:由於採取了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型,商業鏈條中多方利益可得到較好滿足,名創優品商業模式確實有跑得通,走得順的合理性。
結合前文宏觀經濟分析,以及名創優品在供應鏈管理中的經驗,我們大致可總結:當去庫存成為當下製造業的主旋律時,謹慎擴大高附加值產品,以品牌和供應鏈管理為切入,深度介入零售才是對製造業真正的利好。
帶著此結論,我們再看阿里一元店。
關於阿里一元店,我們並未檢索到更多有價值信息,只能根據主流媒體報導,歸納其特點,大致為:1.低價,一元起賣;2.對接工廠,由淘寶特價版出面與工廠對接,將工廠產品通過C2M形式推至終端;3.野心龐大,要三年千家門店,起於上海。
很顯然此模式對阿里一方是頗為有利的:低價產品佔領線下終端市場,與線上遙相呼應,線上線下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彌補低價產品線上化不足這一劣勢,且,此外將工廠直接作為代加工企業,阿里則扮演前臺角色。
我們仍然從上述供應鏈分析框架入手,就發現了以下局限性:迄今為止阿里一元店並未採取有效的有利於品牌溢價的標識(不排除以後會有),在缺乏有效品牌增值能力時,終端市場的競爭很容易淪落為純價格戰(一元店噱頭顯而易見),那麼,製造業廠商就很容易回到以代加工低價產品為主的老路上。
不符合我們前文分析的製造業基本趨勢。
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阿里在線下採取了堪稱激進的擴張戰略,不僅投資了多家知名地區商場企業,且對盒馬進行了持續性的投入,屬於典型的:資本驅動型增長,即用資本能力撬動市場,進而再以高成長性獲得資本溢價,收益頗豐。
從實操來看,供應鏈管理仍然是阿里需要補課的一環,以盒馬為例,成立三年多以來,雖然在積極構建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如加大自有品牌比例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多集中在農產品等非標品類,在標品類別中突破較少。
表面上阿里如果要複製名創優品模式只需要加速開店即可,但經上述分析,門店只是形式,如果阿里一元店在模式上採取盒馬類似的開店和供應鏈均親力親為模式,對接下來運營是有著極大的挑戰,若要以升級製造業為己任就應該苦練基本功,非簡單的「賦能」所能超越。
在一些積極參與一元店項目的製造業看來,一元固然是虧損的,但可以通過後期的品牌溢價帶來盈利,這願景固然是好的,但短期內阿里需要解決的仍然是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問題,這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阿里要以資本突破門店限制,超越名創優品,中短期內是有相當大難度的。
最後我們想再探討兩個問題:
其一,對於阿里這類巨無霸企業是否要承擔更多的行業責任?
阿里以零售起家,在過去的20年時間內推動了電商的發展,加速零售業的數位化改造,對當下消費到經濟轉型功不可沒,但在一元店之後,我本人是隱隱有擔憂的。
以流量、資本以及數據優勢可以短期內將一個項目迅速做起來,阿里概念也成為近年資本市場熱點,但進軍一元店之後,低價產品勢必會繼續侵蝕周圍的便利店,夫妻老婆店等行業弱勢群體,很容易出現名創優品未倒,但關係全家收入的小微門店受到衝擊的局面。
任正非曾多次讚揚蘋果只拿手機市場的高價區間產品,但留下來了中低價位市場給安卓機市場,保障了行業的基本繁榮(最近蘋果也在墮落)。我想這同樣適用在零售業中的阿里。
所謂亢龍有悔是也。
其二,製造業要保持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在追蹤服飾行業的發展中發現,在過去兩年時間裡,行業一直在減產去庫存,而彼時電商正蓬勃發展,電商賦能製造業的說法比比皆是,似乎有了網際網路製造業便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今年疫情以來,「穿」這一大類連續負增長,收縮嚴重,即便已經進行了兩年的減產工作,但今年以來仍然面臨嚴峻的庫存去化問題。
製造業要保持獨立思考性,在前文中我們認為中國製造已經,並且有能力進行品牌化,創意化的高溢價能力道路,提高行業毛利率,增強盈利性,在勞動力紅利不再前提下,製造業升級應該是行業共識,不可重回一元老路。
根據最新統計局數據,2020年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7%,已經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產能恢復,有效需求不足,行業高庫存壓力不容小覷,在此背景下,行業要提高經營能力,繼續升級道路。
在現有的庫存基礎上,也不易輕易增加太多低端產品比重。
總結全文:阿里小店中短期內威脅不到名創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