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羽生在《金剛川》劇組。
《金剛川》項目初始,田羽生(曾執導影片《前任攻略》)來到劇組,他本打算和管虎學學該怎麼拍戰爭片,他本身預計把電影幕後的紀錄片工做負責起來,一直跟著各個部門學習工作。但後來由於天氣問題拍攝受阻,眼看著拍攝周期緊迫,有一些部分比較難完成。「虎哥說,既然來都來了,你幫我們把一些鏡頭查漏補缺,如果遇上導演們來不及拍的、拍不了的,就幫他們把一些鏡頭給補拍了。」就這樣,田羽生成為《金剛川》的聯合導演,他認為這部電影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拍攝完,是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成熟條件下的一個產物,會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戲裡,志願軍必須趕在凌晨五點之前過河才能參加金城戰役;戲外,全組5000多人也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拍完電影。這個「金剛川」是劇組所有人長達三個月的咬牙堅持奮戰才度過的,很難複製。田羽生至今認為,《金剛川》能拍成也是一個奇蹟,不是說每個電影都能像《金剛川》這樣有天時地利人和。「首先是管虎導演有這樣一個創意,能夠調度一切資源多視角拍攝,並在短期內能夠讓幾個團隊同時開工,大家的團結讓這件事情才有可能完成。《金剛川》是中國電影工業體系成熟條件下的一個產物,這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驗,對於中國電影來說,也是一部很有紀念意義的影片。」
田羽生在《金剛川》拍攝現場。
田羽生記得,管虎告訴他接到任務之後就立刻籌建團隊,而團隊也在不斷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及時到位。那幾天的運籌帷幄,他說就像打仗一樣,任務一下,各劇組調人,全國各地奔赴丹東,為了完成《金剛川》的任務,「譁」地一下,集結完畢。這個項目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時間,好在管虎用一個極其巧妙地又精湛的構思來完成了劇作,分三個視角,加之三個導演的合作,解決了拍攝能否完成的問題。
要說拍攝期間開了多少會,田羽生用數不勝數來形容,每天劇組都在不斷地開會,不斷的調整工作計劃。「沒有一刻是不變化的」是田羽生參與創作的最大感觸,「時間是一方面,還有惡劣的天氣、地理環境、交通不便,各種各樣的問題永遠縈繞著劇組。為了真實,短時間真正搭建的橋和如何『炸橋』的配合都非常困難,隨時都需要根據天氣、地勢來調整。我們遇到了幾次前所未見的颱風,耽誤了很多時間,引發的汛情把我們不斷修築的人工橋都衝毀了。」說到這裡,田羽生的語氣裡都還有當初拍攝時的焦急:「這些天災就像當年志願軍戰士遇到的美軍轟炸一樣,剛搭建好了橋瞬間又沒了,再修,過了一兩天又沒了,我們真的啊,那戲裡戲外真的太『默契』了。」
《金剛川》劇照。
說到時間的分配上,田羽生總是忍不住讚揚《金剛川》的製片團隊,他們的優秀與經驗豐富幫助電影保質保量完成,加上中國電影工業中那些首屈一指的視效團隊,在製作周期後期的分配上,把精妙的製作周期卡得死死的,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做了詳盡的計劃和預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電影的如期上映,並讓大家看到團隊與團隊之間的溝通協作、相互信任是完成重大項目的前提。」在丹東拍攝遭遇了很多想像不到的困難,但田羽生說,電影局、中鐵建,從各個省市到村級幹部都在全力配合完成這個項目,為了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紀念日給觀眾呈現志願軍戰士們的精神。「這個項目確實困難,它的拍攝方式也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探索,現在看起來,效果還是不錯的。不僅電影,它的製作過程,更是會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