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殺妻慘案發生後,相似的慘劇沒有停下,四川安嶽又爆出一起殺妻案件,不斷地放大了輿論裡的恐懼情緒。
「殺妻」「分屍」「化糞池」,這些刺激的關鍵詞抓人眼球,網友追蹤細節、後續的同時,卻演化出了「化糞池警告」「絞肉機警告」等語帶恐嚇的「梗」,開起了玩笑,甚至把配偶當成抖機靈的對象。
發生在夫妻間的惡性兇殺案本沒有玩笑空間,卻有人挪用了流行文化中衍生造梗的一套程序,從這起悲劇中長出了笑點。
這種從犯罪事件中剝離出來,借著人命躥紅的網絡流行語,已經移植到日常生活場景,正在更大的範圍內製造著精神傷害。
遺憾的是,有人樂在其中,並未察覺到其中的異樣。
玩梗,讓人不寒而慄
「化糞池警告」「兩噸水衝走」「絞肉機」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三個梗。杭州這起案件是它們的由來。
化糞池是遇害者來女士屍體被發現地方,兩噸水來自媒體援引小區物業的說法:來女士失蹤當天,家中水錶消耗了兩噸水。至於絞肉機,則是對分屍的替代。
「玩梗」的例子無處不在。網絡上,一對普通夫妻的網絡直播間裡,一位妻子熱舞,擋住了正在拖地做家務的丈夫。評論區裡,十餘名網友借題發揮,玩梗自嗨。「化糞池送(走)媳婦兒」「不聽話的時候兩噸水解決一切問題」「再跳你老公的絞肉機就要下單了」……
一個網絡直播間裡,網友在評論區裡玩關於杭州兇殺案件的梗
有網友在化糞池設備推廣視頻下留言「杭州許先生如果知道有這玩意的話……」,欲言又止中進行著犯罪想像;有商家以「化糞池」「兩噸水」為梗寫文案,做起了產品營銷,博人眼球。
有女性朋友自嘲「為了不被老公衝化糞池,我努力討好他,請他吃東西」,甚至有人在朋友圈裡公開討論分屍的操作細節……
這些玩笑梗泛濫的同時,是「絞肉機」的網絡搜索頻率與失蹤案件熱度的同步上升。
7月23日,警方通報案件,確認來女士遇害,其丈夫有重大嫌疑(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不結合案件情境,字面上,「化糞池」「絞肉機」只是常見的生活用品。一旦回歸案件,它們包含的意義卻是可怖的。
這起極端惡性殺妻案裡,分屍是兇手的作案手段,化糞池是企圖隱藏犯罪事實的第二現場,這些悲劇發生在本該親密的夫妻關係中,恰恰是案件中最殘忍的部分。
案件加工下,「化糞池警告」帶上了犯罪意圖,「兩噸水衝走」成了毀屍滅跡的手段,「絞肉機」成了殘忍肢解的象徵物。
原本的日常事物由此與犯罪勾連,遺憾的是,很多人對這些梗的惡意視而不見,反而享受這種惡臭調侃的快感。
藉助新聞事件熱度,這些惡趣味呈病毒式擴散,成了流行語,在新的場景和語境裡紮根、繁殖。
一條化糞池設備介紹視頻下,有人代入案件造梗留言
很快,這些玩梗行為引來反感和不滿。
面對批評,有人辯解稱,玩梗不過是茶餘飯後的玩笑話,不能當真,反倒覺得批評者小題大做、開不起玩笑。
但這樣的辯護理由沒有說服力。
一個簡單的例子,把「化糞池警告」翻譯成大白話:小心我殺了你。如此聽來,這就不是開得起的玩笑,而是顯露惡意的恐嚇。
「不能當真」的理由,玩梗者的潛臺詞其實是,自己不需要為在網絡空間中的言論負責,網絡空間中的自己與現實世界是分割開的,但沒有意識到,網絡可以誘發危險的潛意識,網際網路屏障是一捅就破的窗戶紙、危險念頭的遮羞布。
《灰姑娘》劇照
玩笑從來都有底線,玩笑的內容性質如果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也就無法接受,招致批評,並不無辜。
究其根源,「化糞池警告」之所以讓人反感,不只是它對事件嚴肅性的消解或娛樂性的消費,更重要的是,這些梗的核心是以人命為犧牲品、充滿惡意的犯罪,對它的調侃既是對逝者不幸遭遇的缺乏共情,也是對生命的冷漠和缺乏敬畏。
被腐蝕的共情
作為一種網絡流行文化,梗天然具有娛樂屬性,但犯罪排斥著娛樂,用兇殺和人命玩梗,是陰暗負面的流行文化。
「謝丈夫不殺之恩」等流行語言的社交泛濫,調侃背後暴露的是共情能力的缺陷。
把不殺當恩賜,把極端犯罪當正面,是男性視角主導下對女性的冒犯和貶低,其中顯露著倖存者的自得,是對受害者來女士等人的共情欠缺。
高頻率的玩笑出現,代入的是兇手視角,而非遇害者及其家屬的視角,更像是與兇手共情。
網友留言中,一句「化糞池警告」帶來這樣的結果
這一視角的站定,弱化甚至忽略了對兇手的譴責,共情的偏差錯位,道德上的正義沒能得到應有伸張,反倒陷入「過於關注兇手犯罪手段的殘忍,卻缺乏對犯罪後果清醒認識」的危險。
疊加上丈夫殺妻的具體語境,父權主導的大背景,無論是對遇害的來女士,還是對「被化糞池警告」的女性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熟睡中被殺害、分屍、而後遭遇拋屍,行徑如此殘忍,「化糞池警告」卻無視受害者的不幸,用象徵物關聯,冒犯的是關心關注這一事件的公眾,造成更大範圍的精神壓力和情感傷害,它的流行製造著一種語言冷暴力。
不去關注事件本身,而在文字遊戲的快感裡尋求刺激,為的是獲取注意力和點讚,這是很嚇人的。
留言區裡玩梗蹭熱度得到上千點讚
罹難的「來女士」就像是災難報導中的一個數字,一個無關痛癢的物品,而不是有著多重社會關係的人。
用這些梗抖機靈的人,聽不見圍繞著來女士的「遠處的哭聲」。那些留言追問來女士女兒「知不知道爸爸殺了媽媽」的人,並非關懷,而是冷血。
常理來說,大多數人的共情能力處於正常水平,玩梗的人並非不具備共情能力,如果來女士是他們的親人朋友,大概率他們是不會這樣調侃的。遺憾的是,對象換成了陌生人,隔著屏幕的距離,一些人卻做不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網絡環境的虛擬,套上兇殺這類黃色事件,意見的趨同和對立中,增加了共情被腐蝕和遮蔽的概率,無形中植入了惡意,藉助今天的技術,被更多人看見。
這就產生了額外的一個危險:公開表達也讓不共情傳染開來。一邊引起同樣的情緒反應,形成放大效應,另一邊招來批評和對罵,帶來注意力的失焦,消費逝者的同時,製造著戾氣。
表達自由之下,萬物皆可玩梗,其中共情的缺失,約束的缺乏,玩梗越來越有挑戰公序良俗的危險。
玩梗,玩火
在近期的事件之前,我們不止一次地目睹玩梗過火的傷害。
網絡口水戰中一個高頻詞是「原地爆炸」,它原本是遊戲中,玩家操作角色輸出攻擊技能的效果,但遷移到現實生活,成了對他人心生厭惡,希望對方立馬消失,趕緊去死的情緒宣洩。儘管它說法相對委婉,但它其實是一種人身攻擊。
還有個梗叫「三年血賺,死刑不虧」,這裡的「三年」和「死刑」來源於刑法中對姦淫幼女的規定:犯罪情節一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但這個梗卻是用來表達對蘿莉(二次元術語,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喜愛,意思是說:你很可愛,我很喜歡你,哪怕犯罪都不在乎,也就是「血賺」和「不虧」的由來。這八個字越過了法律和倫理的底線,調侃犯罪,是玩火玩過了的表現。
(網劇《隱秘的角落》裡的爬山梗也是犯罪相關梗,因為這起謀殺案並非真實案例,玩梗和調侃並沒有引起明顯反感)
回到杭州這起殺妻案,警方通報中僅用「熟睡之際殺害」「分屍後分散拋棄」這樣相對寬泛的字眼,並未公布作案手法的操作細節,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防範模仿人士的出現。
但網上卻有人公開談論如何作案、處理屍體、善後等等細節,玩起「分屍梗」,在線「教學」。這樣對犯罪知識的賣弄卻可能拉近一些人與惡的距離。
這三個現實案例的共同之處在於,這些梗既不好玩也不好笑,是對他人的語言暴力,暗含著極端危險的犯罪念頭,即便說出這些念頭的人最終沒有付諸行動。
玩梗有個大忌,沒弄清含義和原本出處地跟風濫用;網上發言也有大忌,不看場合,言語沒有分寸。犯了大忌,玩梗就成了玩火,被火點著的也包括他們自己。
玩梗並非傷天害理的惡事,即使內容可能極其冒犯,也只能是道德層面的質疑和批評,這是我們無力的地方。
《悲傷逆流成河》劇照
因此更要明確,當我們關注一起惡性事件,應警惕把犯罪和人命作為娛樂資本,進而模糊了善惡是非的基本問題。網絡上,即使微小如同原子,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對他人的示範作用,並以輿論形式構築成一種社會總體觀感。
殺妻案難逃法律和道德的制裁,輿論上,對犯罪也應該予以譴責和聲討,而不是用梗消解和跑偏。
這就回到前面的共情話題,之所以強調共情,並不是說它能在現實中緩解他人的痛苦,共情也不等同於善,我們無非保留一點期望,經由它,我們能接近人與人的和諧狀態,最大限度地實現總體的良善。
與其說是強調共情,不如說強調的是,每個人有意識地自我約束。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施晶晶
編輯 | 黃靖芳
排版 | 何妙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