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裡夫人曾經說過:「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並且他像是一個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
就像居裡夫人說的那樣,這個世界上,科學對於一位科學家來說,它是美妙的,是充滿神奇色彩的,科學研究對科學家來說就像是沉醉在神話故事裡一樣。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非常多科學家為人類社會做貢獻,古有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酈道元編著的《水注經》、沈括編著的《夢溪筆談》、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今有地質學家李四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物理學家吳有訓、微生物學家湯飛凡、數學家華羅庚、「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這些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的名人,近現代的這些人大多都是名校畢業,雖然在入學時非常偏科,但當時的北大和清華還是破格錄取了他們。
但是有這樣的一個人,他1955年參加了高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數學100分、化學96分、物理98分,高考全科幾乎滿分,在現在看來這個成績也是相當不錯的。
他填報的前兩個志願分別是北京大學的物理系和清華大學的水利系。這樣優秀的成績本該是可以穩上這兩所大學的,但是因為一些原因卻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拒收。
因為他是混血兒。在那個年代,混血兒並不為大眾所接受,人們甚至對混血兒帶有偏見。最終被北京石油學院的鑽採系錄用,他就是王德民。
長相出眾,才華橫溢
王德民1937年2月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他從小生長於一個中瑞混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北京同仁醫院的副院,他的母親是中央外貿學院的一名老師。他的父親曾經去美國留學,認識了他的母親,兩人相識相知,隨後就步入了愛情的殿堂。
王德民小時候他的母親就教他英語、繪畫。由於他是混血兒,當時人們對混血兒帶有偏見,所以王德民小時候玩伴很少,他經常喜歡一個人在家裡看書,也沒有更多機會去接觸外面的世界。
他的家裡主要以英語作為主要交流語言,母親經常和他在家裡用英語交流,他從小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但是,漢字卻不認得幾個。
王德民因為是混血兒,所以從小外貌格外出眾,五官深邃、皮膚白皙,似乎不輸現在當紅明星。就算是社會如此開放的今天,混血兒擁有出眾的外貌在人群裡也是非常高光的存在。自然,外貌既是他的優勢,在某一方面外貌也會是他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上小學四年級時,王德民才開始學習中文。大家都知道中文其實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在剛開始學習中文的那幾年裡他只能死記硬背答題。
等到之後慢慢熟悉,中文用的更加得心應手之後,中學時期,他的成績漸漸越來越好。1955年,王德民於北京匯文中學,並參加高考,成績近乎滿分。
王德民也嚮往那兩個擁有全國最頂尖的人才聚集地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王德民非常有信心的填報了這兩所學校,然而卻被清華和北大拒收,進入了北京石油學院鑽採系採油專業。
與心愛的學校失之交臂,在當時,跨國戀非常罕見,當時國人思想比較傳統,因此許多學校不願招收王德民,這可能就是清華和北大拒收的原因了。
冥冥之中,自有命數
王德民曾說自己是被石油選擇,而不是自己選擇了石油。雖然在高考中沒有能讓自己如願以償,可優秀的人到哪裡都遮不住他所散發出的光芒。在學校學習的這5年裡,當時學校實行5分制,王德民每門功課都是5分。
採油系需要學生體力要好,因此他注重鍛鍊,還是學校運動隊的主力。由於學習等方面表現十分突出,還成為了全校3名的模範學生之一。果然,是金子哪裡都會發光。
王德民1960年從學校畢業,畢業時學校想讓他留校當老師,雖然當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在當時非常難得。
但是王德民卻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他要去開採石油,他認為自己的價值絕不只是體現在一份安穩的工作上,他知道石油的開採關乎著中國的發展,關乎著國家人民的利益。
就這樣,王德民主動請纓去位於荒漠的大慶油田工作,紮根最基層。帶著年輕人獨有的意氣風發去報效祖國,用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為祖國石油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被分配在採油地質室測壓組,這也是油田的最基礎崗位,他每天和普通工人一起幹活,當時條件非常艱苦,很多重活都需要用人力來完成。這樣艱苦的環境和工作,王德民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選擇,他只是埋頭苦幹。
他曾經還參加了松遼石油會戰,在工作中發現國外的石油理論和我國實際的情況大相逕庭。我國想要發展自身的石油工程必須從根本上做出改變和調整。
在三四個月的研究下,根據大慶油田的地理位置算出了符合大慶油田最合適的公式「松遼法」,這種計算方法簡便易操作,精確度也高,就連國外的石油專家也嘖嘖稱奇。王德民此時的努力並沒有白費,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王德民研究出的方法,讓大慶油田的採油率比美國高出了很多。1963年,他被評為油田的科研標兵。他為中國油田開採做出了巨大貢獻,讓中國的石油事業很快的追趕上其他發達國家。
不忘初心,堅持到底
1963年初,王德民研究出一套多油層試抽和油水井分層測試工藝。1970年初,王德民和同事們成功研製出偏心配水器,並獲得了國家發明二等獎。大慶油田進入含水開採期後,他和所有的工作人員取得了20多項研究成果,有三項達到了國際先進標準。
1983年,王德民通過自己不懈努力成為了高級工程師。1986年,他成為大慶石油的總工程師,帶領技術人員攻克200多個科研課題。1991年離開工程師崗位,主要負責三次開採油田技術的研發。經過多次實驗和經驗的總結,在1996年,他帶領團隊就研發出了以聚合物驅油為主的三次採油技術,這種技術為大慶油田增加非常可觀的採油量。
當然,在他逐漸在科研方面斬頭露角時,也有很多國家向王德民拋出了橄欖枝,表示會給他很好的薪資待遇,然而王德民一一拒絕。
2016年4月12日,王德民被國際編號21023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德民星」。在此之後,王德民還依然在科研工作和教書育人上兩不誤,他擔任東北石油大學博士導師,為國家培養人才。
小結:
在王德民出生的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觀念比較傳統,王德民先一步的完成了自己思想觀念上的解放。對於被清華和北大拒收這件事,他坦然接受並接受了石油事業。
很多人會因為外貌而認識王德民,然而,王德民在油田上做出的貢獻是常人意想不到的。他對外貌不屑一顧,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在石油研究的最前線。
對他來說,祖國的繁榮昌盛才是他所希望的。他付出一生的時光去追尋夢想,讓國家和人民在世界上擁有了為之自豪的先進技術,容貌再華麗也終會老去,然而只有內心的強大才會歷久彌新、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