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時刻,電影中的烏託邦世界教會了我們什麼?

2020-12-12 文穴工作室

作者:Anna Smith

譯者:Eno

校對:LITCAVE

配圖:Online

電影一直在探索人生的不同之處,不管是對生態環境的幻想還是反烏託邦式的噩夢都說明了這一點。在居家隔離的這段期間內,不少人在閉著眼睛沐浴在陽光下的時候都會想像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未來,而這正是《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這部影片想向我們傳達的信息。 《地球太空船》講述了位於亞利桑那州沙漠的一群人自願在兩年的時間內把自己隔離在一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以實驗自給自足生活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

這便引出了一個問題——被隔離在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們能夠從科幻電影中學到什麼?

很多電影都曾描繪過末日後的世界,影片中的人們會聚集在一個地方生活,但這樣的地方通常是與「快樂」無關的。在2008年的家庭動畫WALL-E中,人類因為地球被破壞被迫生活在宇宙飛船上,而這個表面看似和諧的世界卻有了1973年的電影《宇宙靜悄悄》(Silent Running)中隱藏的恐怖。

小說和評論家金·紐曼(Kim Newman)指出,電影中出現烏託邦和反烏託邦的現象是普遍的,許多虛構的未來世界中貧富差距都很大,例如1927年的《大都會》(Metropolis)和1973年的《超世紀諜殺案》(Soylent Green)。而且主角們常常會受到反派的威脅,像是《雷神》中的反派洛基,或者是《黑豹》中的殺手。

如今,年輕人喜愛觀看的影片基本都包含了反烏託邦式的情節:2012-2015年播出的《飢餓遊戲》中主角們被迫互相殘殺;但2015年的迪士尼世界《明日世界》中所構建的世界較為樂觀:描繪了一個又天才們,以畫家,科學家,最聰明和最有創造力的人所組成的世界——在一個在沒有政治、官僚主義、貪婪、腐敗的地方所建立起的秘密世界。

布萊德·伯德(Brad Bird)的電影直接談到了我們是如何反對烏託邦願景的話題,電影中的發明家大衛·尼克斯(休·勞瑞飾)試圖在公共廣告屏上播放即將到來的地球毀滅的畫面以警告人類。但是「他們並不害怕自己身處的世界滅亡」,影片中人們將末日世界作為主題做成了電子遊戲、電視節目、書籍和電影——整個世界都在全心全意地擁抱世界末日,甚至帶著愉悅的心情奔向它。但女主人公凱西(布裡特·羅伯遜飾)卻與眾不同,她從沒放棄過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這種樂觀的態度使人聯想到《地球宇宙飛船》。生活在科學研究中心的成員們並不是每天得過且過地活著,他們不僅建造了能夠出去旅行的巨大船屋,甚至成了一間戲劇公司,時常表演一些有趣的節目。在檢驗「火星上是否可以著自給自足生活」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向這個目標前進——儘管並不是一切事情的發展都如他們所願,但至少是朝著好的地方去的。

電影故事裡的烏託邦世界普遍都存在著一個封閉且和平的社區,紐曼認為這樣的社區是「集體主義的,帶有規訓意味的空間,生物圈環境學家馬克·納爾遜(Mark Nelson)認為這樣的社區是不合理的,因為「幾乎所有科幻電影中的這樣的社區都不存在著綠植或事其他生物,但從沒有人思考過,沒有別的動植物那麼氧氣,水,食物是從哪裡來的?」

電影《宇宙靜悄悄》(Silient Running)中確實強調了新鮮的種植食物和無味的人工餐之間的區別,1996年上映的法國喜劇電影《美麗的綠》(The Green Beautiful)中,植物性飲食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導演兼編劇柯林·塞羅(Coline Serrea)在片中扮演一位來自烏託邦社區的外星人米拉,來到90年代的巴黎後,她對這個被汙染的城市、吃肉的行為,孤獨擁擠的環境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舊金山加州研究學院教授,烏託邦研究學會的會員詹妮弗·威爾斯(Jennifer Wells)認為塞羅飾演的角色米拉對構建一個擁有好的生活方式、零碳排放和平等的烏託邦星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影片最後米拉逃離巴黎的行為,我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觀點——在那些既定的觀念中我們 所接受的某些事物其實是需要轉變的』。

這樣的觀點與很多人居家隔離時的經驗相似,更多的人開始自己種植蔬菜,建立了小型的生物圈,並有了足夠的時間觀察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目前的隔離經驗讓人們意識到健康的生物圈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正如《地球宇宙飛船》導演認為的那樣,「在與Covid-19對抗的這段期間,我們所有人都在一個新的、不同於以往的世界中生活,但重要的事情時,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改變中作出相應的變化,如何重新構建我們的時間。」

你想像中的烏託邦世界是怎樣的?

相關焦點

  • 愛與真知的成長經典,教會我們,正確認識這個世界
    故事中的父親阿蒂克斯為成長教育提供了絕佳典範,在美國電影學會評出的「百年銀幕英雄」中高居榜首。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哈珀·李,1960年長篇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問世的時候迅速獲得巨大成功,第2年榮獲普立茲獎,同名改編電影在1963年榮獲了三項奧斯卡大獎。這部作品已然成為了美國現代文學經典,它的影響力遍及全球。
  • 電影遊戲文化:烏託邦與反烏託邦
    烏託邦與反烏託邦的概念在近些年愈演愈烈。甚至對反烏託邦這個概念產生了一些歧義,有很多人開始將反烏託邦與反極權主義畫上了等號。下面的文章我會根據自己看的電影、玩的遊戲、讀的書,再結合自己的看法以及百科,為大家介紹一下烏託邦和反烏託邦。
  • 《動森》刷爆朋友圈,我們何時走失了自己的烏託邦?
    遊戲為玩家提供了可以短暫地脫離現實、體驗烏託邦世界的機會。正如遊戲製作人野上恆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很不幸,在《動森》發售之際,世界正在發生這樣的事情,種種災難都讓我沮喪和傷心。考慮於此,我們希望《動森》的海量粉絲可以把這款遊戲當作一場逃離,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也能過得開心。」
  • 當今攝影中的烏託邦是什麼樣的?
    當今攝影中的烏託邦是什麼樣的?在《烏託邦》中,藝術家,攝影師和作家設想了一個沒有監禁的世界,記錄了有遠見的建築,尊重同性戀的空間和創造力,並通過精神上的自我表達夢想自由。他們表明,烏託邦不是一個牽強的計劃,而是重塑我們未來的一種方式。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烏託邦》|烏託邦|亞美利哥·韋斯普奇|...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一天巴西 託馬斯·莫爾 《烏託邦》這周我們渡過太平洋,抵達歐洲人所說的「新世界」。
  • 《異界》:失敗者潛意識中烏託邦的假象
    但與《盜夢空間》不同,它的夢境是由所有人的夢境集合形成的一個新的世界《異界》。電影《異界》的特點是人們可以通過夢的形式通過構建烏託邦系統來逃避真正的心痛。電影通過男建築師在會見客戶過程中車禍事故,讓男女主角不慎落入夢境,使他們強烈的欲望形成故事所產生的冒險超能力。
  • 平凡現偉大,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當下,享受閃光時刻
    告訴我們「平凡」的生活中,時時處處、角角落落的也會閃現「偉大」之處。《開啟潛意識,看透你未知的心》一書中,開篇講了一位旅人看見奇怪的墓碑時間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墓碑上的閃光時刻:一個人的真正壽命,不在於到底活了多少年,而在於閃光時刻加在一起有多長;今天就該是「金天」,金子做的每一天。
  • 我們無法看清這個世界和我們當下的處境
    鮮活的花瓣和花蕊似乎還在生長,張牙舞爪地試探著這個世界;畫面更加明亮,色塊對比更加直接,看上去很美好,卻傳達出說不清道不明的氣息,無比契合疫情以來的社會現狀、人的情緒,以及這個魔幻的世界。嶽敏君 《百合花》布上油畫 120X100cm 2020年嶽敏君 《月季花》布上油畫 250X200cm 2020年「怒放的花朵是美好的,但這種美好又似乎是浮於表面的,背後可能隱藏和遮蔽了什麼,讓我們沒有辦法看清這個世界和我們當下的處境。」很多年來,嶽敏君始終用他的繪畫表達著他所觀看到的現實背後的問題,關乎社會和文化。
  • 電影《不知不覺愛上你》發「烏託邦式」概念海報
    著名導演鍾少雄,演員林伊婷、孫藝菲、尹瀟等好友一同現身,深入探討喜劇電影的內核與延伸以及喜劇對於電影市場的重要意義,整場活動笑語不斷、乾貨滿滿。活動開始前,電影出品方領導上臺致辭,表示公司成立之初一直想做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喜劇,也始終以這個目標為驅動力。經過團隊組建,劇本碰撞、推翻再碰撞的激烈創作過程,終於迎來項目啟動儀式。
  • 幹掉我們的不是「老大哥」:從《烏託邦》到《美麗新世界》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託馬斯 · 莫爾在小說《烏託邦》中創造了一個社會和諧美滿、科技發達的「美好世界」,這便是烏託邦文學的最早起源。託馬斯 · 莫爾(史上第一位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幸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離理想中的烏託邦社會似乎越來越遠。經濟危機、世界大戰、艱難的戰後重建……於是,人們逐漸對烏託邦進行質疑與反思,這股潮流同樣呈現在文學創作之中。
  • 烏託邦對現實主義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不能把關係的雙方分開。在許多情況下,貧窮和財富意味著階級水平。反過來,階級水平會促使人們匆忙追求更體面的生活。有些人屏住呼吸,安於現狀,但總有少數人渴望突圍,打破這個圈子,成為上層階級。不管路有多艱難,如果我們贏了,我們會得到我們夢想的。同時,貧富之間也會出現新的差距。
  • 《異界》:失敗者潛意識中的烏託邦假象,隱含對成功的強烈渴望
    《異界》是俄羅斯少有的濃厚科幻作品,它的題材比較像《盜夢空間》都是以夢境為主題,但是它跟《盜夢空間》不同的是,它的夢境是由所有人的夢境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世界《異界》。電影《異界》的特點就是人們通過夢的形式構建烏託邦的制度,讓所有人都沉淪在異界中,逃避現實中的心酸。
  • 重返影院的首部電影《瘋狂動物城》:一部獻給所有人的美麗烏託邦
    時隔180餘天重返影院,我選擇《Zootopia》這部燃爆了2016年暑期檔的電影作為我2020年影院的首部電影。在四年後的今天,在全球疫情肆虐,黑人平權運動的時刻,作為電影,這部獻給所有人的美好「烏託邦」動畫是如此恰當反映了我們時代的社會問題,並且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多元,平等的大都市「動物城」。觀影時最觸動我的是多元的動物城,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生活在此的方式。
  • 「宮崎駿動畫金句」6部電影教會我們的愛情讓自己成為更值得被愛的...
    宮崎駿的動畫百看不厭,經典電影如:《龍貓》、《天空之城》、《哈爾移動城堡》等,男女老幼無人不喜歡。電影中有著無限可能的想像空間,在宮崎駿建構的故事世界裡,除了揭示出人們對世界的夢想及人生的探尋,更藏著對美好愛情的渴望。
  • 烏託邦小史:是未來藍圖還是空中樓閣?
    「烏託邦」又曾經以哪些面貌出現?立足當下放眼未來,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逃避式烏託邦」具有更多的空想性,芒福德評價其「從不考慮任何現實條件的限制,是一系列模糊、雜亂、缺乏邏輯連貫性的圖像,這些圖像既會讓我們激動不已,也會讓我們如履薄冰」。相較之下,「重建式烏託邦」則將空想者引向外部的現實世界,這類烏託邦不僅是從宏觀上構想世界,而且還切實地考慮了這個世界的設計細節,仿佛在模擬一幅社會建設的藍圖,隨時等待被付諸實踐。
  • 豆瓣9.0,「這個世界不會在乎我們」
    身份不明、來去匆匆的各國移民,則面無表情地穿行在浪跡的城市中。人們悲觀厭世,生活在稠密得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物質世界中,只有廣告上的可口可樂不停地在說盡情享受,大屏幕上的東方美女在曖昧地微笑。而烏託邦式的巨型建築一直伸展到看不見的地平線之外。這樣強大的電影構圖能力和精緻的視覺效果,與雷德利積累的深厚美術功底有關。
  • 《烏託邦》的作者,歐洲早期歷史上的著名空想主義者託馬斯·莫爾
    導語:在現代用詞中,很多人喜歡把妄想的狂徒和他們設想的夢想和"烏託邦"這個詞語搭上聯繫。烏託邦似乎已經變成了妄想和空想的代言詞,但是事實上烏託邦的存在是否真的足夠讓人嘲諷呢?這就值得我們思考了,而我們也知道的是,烏託邦指的就是歷史上的空想主義者構建出來的一個完美的人類王國和城邦。那《烏託邦》到底有多完美,才會被許多人定義為空想和不可能實現的概念呢?這就要先了解一下這個世界級的著作的創作者其人了。
  • 編吉讀經典|烏託邦對人類來說到底有什麼歷史意義?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現在社會中仍然有著不少人,將烏託邦作為自己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從《烏託邦》這本書中,能夠輕鬆地看出文藝復興對於託馬斯·莫爾的影響,以及對於他心中理想社會的構建的影響。在這本書中,託馬斯·莫爾將自己認為的理想社會通過拉斐爾之口一一敘述出來。在這個社會裡,人即為最根本的存在。這是文藝復興對於這本書最大的影響。
  • 道不盡的澳大利亞——帶著烏託邦的夢,我們在城市間漂流
    烏託邦是人類意識中最美好的嚮往,外界總是喜歡猜測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們只是在別人的烏託邦世界裡尋找自己的感受,但當你有機會置身其中時,這種感受才是最真實的,澳大利亞,世界上最早擁抱陽光的國家之一,也許是一個我們可以暫時放置烏託邦夢想的地方。
  • 在型月世界裡到底什麼是聖堂教會?
    但是說是教會,但是和我們認知中的現實中的基督教基本上是沒有多少聯繫的,就同類型的作品而言,聖堂教會算是完全虛構的。首先先確認一點,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眾最多,傳播範圍最廣,且對世界歷史進程影響最多的宗教。其根據地就是西歐,以西歐為中心向世界各地的人民訴說神的愛,救濟窮苦之人與患病之人才是他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