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君好久之前說好的Netflix介紹+前幾天說的美劇推薦作業,來了!
本周末,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即將到來。
北美院線方面,《電鋸驚魂》系列時隔7年重新回歸,第8部《豎鋸》絕對是血漿重口恐怖片影迷的福音。
而美劇方面,Netflix則在10月27日(北京時間10月28日上午)推出萬眾期待的《怪奇物語》第二季。
長期追口袋電影公眾號的粉絲,都清楚:
口袋君的影評經常會跑題,影評不止於談電影/劇集本身。因為理工科出身的口袋君,很重視兩種思路:
1)底層邏輯 2)商業本質。
以下,聽我娓娓道來:
雖然目前做的工作是推薦電影,但真正讓口袋君當年入歐美影視這個「坑」的卻是美劇。
10年前,口袋君可是美劇字幕組成員哦。
關於中國內地的美劇浪潮,口袋君覺的,可以大致分成三批。
第一批是《老友記》派。
從1994年開播,到2003年終結。《老友記》陪伴了一代美國人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歲月。
這部神劇的名號實在太響,當時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中國。
由於彼時寬帶還沒有全面鋪開,第一批接觸《老友記》的中國影迷,大多數通過盜版DVD來看片兒。
當時有個論壇叫friends6.com(目前已關站),論壇裡面的人素質極高。
裡面的成員,很多都不看字幕組壓制的片子,直接下海外資源,看完後就上來很認真的討論美劇。
的確,《老友記》培養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美劇迷。
多說一句,口袋君自身英語能力的重大突破(能開口流利地交流、演講、聽譯水準),也是花了2年時間,精讀《老友記》236集的所有對話而練就的。
第二批,當然是《越獄》派。
2005年9月1日,培養一代中國美劇迷的《越獄》在Fox臺播映。
口袋君記得當年流行在MSN上寫日誌,同班女生80%都極迷溫特沃斯米勒,大量日誌都在感嘆米帥有多帥,多聰明。
看來一張英俊的臉龐+一顆百科全書般的聰明頭腦,永遠是男性吸引異性(/同性)的最佳配方。
當時看的時候,都是通過風軟、伊甸園、破爛熊、以及如今已經一統天下的人人影視。
那時verycd一發資源,立刻速度滿格,最高峰的時候,有10幾家大大小小的字幕組在翻譯《越獄》,幾乎每個大學生都在追《越獄》。
《越獄》的大火,加上2005年中國寬帶的大發展以及字幕組文化的生根發芽,又為中國內地培養了海量美劇迷。
《緋聞女孩》《實習醫生格蕾》《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等一大批公共臺劇集,令這批美劇迷吃到了洋葷,大開眼界。
最高峰時,口袋君一周可以追10部美劇(當時比較空 現在沒有這時間和精力)
第三批,就有如今以HBO《權力的遊戲》和Netflix《怪奇物語》為引領的收費頻道/流媒體的美劇觀影群體。
近兩年內,口袋君已經放棄了所有公共臺的美劇,追了N年的CBS美劇《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真人秀《倖存者》,紛紛棄劇。
除了看電影,口袋君目前看的所有美劇都來自於HBO和Netflix。
之前發過一篇《從錢的邏輯來分析為什麼蜘蛛俠英雄歸來肯定會引進》,其實從錢的邏輯來分析,也能解釋為什麼高素質觀影人群紛紛放棄公共臺美劇,而轉戰收費流媒體的劇集。
說的通俗點,就是因為四個字:商業模式。
說的再直白點,就是一句話:究竟誰來買單。
無論是中國各大衛視播放的熱播劇,還是美國五大公共臺放映的美劇,最終的買單者都是廣告主。
廣告主付了那麼多錢,當然希望最終能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上去。
所以必須進行長時間「貫耳+洗腦」。
而電視劇有著極強的收視粘性,一旦入坑,基本上就是40小時,甚至上百小時的時間投入。
中國衛視,採用的是1個月-2個月的集中式密集洗腦。每天播兩集,動輒連播40天,雷打不動。
前年口袋君跟風看《羋月傳》的時候,真尼瑪痛苦啊,連續1個半月的晚上黃金時間都交給了這部劇。現在想想真是浪費時間。
美國公共臺,則採用的是橫跨秋、冬、春三季的長期洗腦。當年追看各種周播美劇的時候,口袋君最痛苦的就是美國這節日、體育比賽真尼瑪叫多,這些美劇說停播就停播。
後來想明白了:9月1日到來年的5月31日的熱門美劇播放季,一共9個月,也就是36周。而這些美劇一季基本控制在20-24集。
也就是說,為了延長廣告主的洗腦時間,當中至少要停12次。
連續性不足,看的斷斷續續,這就是公共臺美劇的最大痛點。
而且,中美免費劇集長期廣告式洗腦,都會帶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集數太多,注水嚴重。
所以中國式大劇,很多都是傳記片,從角色的1歲,扯到80歲。每一年拍一集,正好80集。
其實,一個好的故事,基本上控制在7到20小時,是個比較合理的量。這方面,日劇做的真很不錯。基本控制在10集左右,口袋君近年看的幾部日劇,都很爽。
英劇,像《神探夏洛克》也太少了,一年就拍三集,俗稱「三集片」。
所以,HBO和Netflix的美劇才會那麼受歡迎。因為真正給劇集買單的是觀眾本人。
HBO當年立臺之本,就是只關注用戶滿意度,不關注收視率。
不過,HBO的改革還是不夠徹底,還是一周一集的周播制。太保守,看不爽!沒勁!
終於! 拯救全球美劇迷的明星級公司出現了:
談到Netflix的崛起史,都會談《紙牌屋》(不過口袋君看了幾集沒追下去)。
關於Netflix近年來為什麼越來越流逼,口袋君想說四個關鍵詞。
首先是大數據宣傳。
Netflix說之所以會拍《紙牌屋》這套劇,是因為後臺數據顯示:大衛芬奇+凱文史派西的組合是最受用戶歡迎的。
口袋君一直覺得這個說法實在太扯了。
媒體公關的宣傳意義大於本身價值。
第二就是開創了暴看(Binge-Watch)。
這個是真正的創新點。Netflix會在一天之內,把全季所有集數一次性放出。
經常會有中美劇迷,通宵刷完,然後第二天到社交網絡上炫耀劇透。
這種創新其實是根本性的顛覆。
最大的好處就是:Netflix美劇「電影化」傾向顯著。
像《怪奇物語》《毒梟》這種爆款的本質就是一部:
10幾個小時的電影
第三則是窗口期的破壞性創新。
口袋君曾經說過,窗口期就是電影行業商業模式的本質:播放的屏幕越大,付費越高、越先看到。
但近年來,胃口越來越大的Netflix想要「蓄意破壞」這一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商業模式。改成:
誰買我會員,誰先看到
哪怕已經像是《玉子》(投資5700萬美元)、《光靈》(威爾史密斯主演 投資超8000萬美元 12月22日上線)這樣完全可以當北美院線大片來宣傳的頂級製作,Netflix也照樣堅持:各大影院和Netflix線上同時公映。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這些Netflix大片如果在影院大規模上線,票房不會差。
但擁有電影院這塊商業地產的大佬們,卻十分忌憚Netflix的這種:釜底抽薪式的「破壞性創新"。
在《玉子》上線時,美國和韓國的大多數影院都拒絕放映。
面對這樣的情況,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作出了令口袋君震撼無比的回應:
沒事,我們Netflix只對付費會員負責。
Reed Hastings
第四,則是創作自由度。
越來越多的好萊塢行業精英前往為Netflix打工拍片的路上。
除了錢的動力之外,他們其實最希望得到的就是:
充分表達自我的創作自由度
卡司、劇情、最終剪輯,你們電影人來定。
綜上所述,Netflix的底層邏輯就可以總結為霸氣側漏的三句話:
我們,Netflix負責出錢+宣傳。
你們,電影人負責把內容做到極致。
用戶,負責每年交100美元,看爽片。
在這種商業邏輯的召喚下,Netflix在全球已有1億訂閱用戶。每年就是100億美元的會員費。
這個體量也已經和北美本土票房已經差不多了。
不過,Netflix還不滿足,在今年60億美元的基礎上,明年打算再投80億美元,製作原創內容。
《怪奇物語》就是在Netflix精品原創策略下的產物。
口袋君以下來給您說說,《怪奇物語》第一季有多棒。
比起其他收費臺的重口美劇,《怪奇物語》既不黃暴、也不燒腦,更沒有太多惡趣味。但8集刷完,口袋君全程嗨爆。
豆瓣8.7
IMDB 8.9
爛番茄94%
劇情非常簡單。一個名叫Will的小學生失蹤了!
同學、親人、媽媽一起找他。
在尋找的過程中,孩子們遇上了一名不會說話的超能少女:小11。
漸漸地,整個小鎮的所有人都捲入了一場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事件。
劇情,聽上去波瀾不驚吶,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影片的海報推薦語道出了玄機:
一封寫給80年代的情書
A Love Letters to the 80s
90後又要問了,在我出生前,北美究竟發生了什麼?
太多留名影史的佳作都誕生在上世紀80年代。
因此,《怪奇物語》本質上,就是站在80後經典巨人的肩膀上再創作,屬於套路集式的美劇。
首先,致敬了恐怖大師史蒂芬金的《小丑回魂》。
第二,片中很多臺詞都提到了阿湯哥
其中有一位主角約女友的臺詞,令口袋君聽了很有感覺:湯姆克魯斯的新片《乖仔也瘋狂》下周要上映了,我們一起去看吧。查了查公映日期:1983年8月5日。
第三,當然是致敬了史匹柏的《外星人E.T.》。
片中超能少女小11,剛來時,孩子們都叫她EL。
L倒過來看,就是T。
而小11被小男孩發現後,悄悄地在家中安排了一個角落,讓她悄悄地住下,不敢讓父母發現。這不就是《E.T.》的劇情嘛。
小屁孩是講義氣的好人,科學家都是無情的冷血動物。
E.T被研究所追殺、小11也遭受同樣的命運。
最經典的高潮自行車逃亡戲,也簡直如出一轍。
導演妥妥地是史匹柏的忠粉。
但是,如果僅僅是劇情元素上的拿來主義,《怪奇物語》與消費情懷的國產青春片,並無區別。
這部美劇,不僅做到了得其形,同時也領會了靈魂。
在營造懸念方面,導演使出了斯氏最擅長的「猶抱琵琶半遮面」
在這部美劇的大半部分時間,終極懸念都是:
只給觀眾看冰山一角,所謂見到的不恐怖,沒見到的才是真正嚇人。
小11這位超能少女是整部《怪奇物語》最大的懸念。
她是誰?有什麼超能力?她要到哪裡去?
對這些問題,導演利用剪輯技巧,一直保持「遮遮掩掩」的神秘感。
一邊有條不紊地講述當前故事,一邊又時不時插入小11的痛苦回憶。
讓觀眾如盲人摸象般,將超能少女的身世,一個個地解碼。
導演深諳:
展示冰山一隅,才能讓觀眾腦補出背後無限的懸疑空間。
深入骨髓的懸疑感,就是《怪奇物語》最好看的地方。
對於小11的超能力邊界在哪裡,導演也一路挖坑,然後填上,又再挖,又填。
通過不斷螺旋上升式的劇情推動,讓看似平庸的套路,成為一道道層層遞進的陷阱。令觀眾越看越是欲罷不能。
或許,有人會就此斷定:
《怪奇物語》只是一部講述小屁孩兒的兒童探險記。
但你忘了80年代,整個美國是什麼政治背景?沒錯,冷戰末期。
整個冷戰要到1991年才結束,因此1983年這個時間點,是冷戰最為緊張的時刻。
仔細看過此劇的影迷,會發現,
《怪奇物語》是一個沒有「父親」的架空異世界。
失蹤小男孩Will的家裡,只有薇諾娜瑞德扮演的媽媽在那邊想盡辦法。
而親生父親早已離開他們,是個只知道吸毒到處鬼混的渣男。
其他孩子家庭看似完整,但父親都毫無存在感,在家庭重大事務上沒有話語權。
反而,是死盯小11的大反派布倫納博士,以Papa自居。
這種「父親」的缺位和異化,無疑直指冷戰背景下的美國政府,秘密部門對公眾隱瞞真相,還監聽公民,使當時美國社會普遍對權威不信任。
而影片也通過懸疑片的外殼,展示了身在小鎮中在進入少年、青年、中年後的人生圖景。
少年:小11。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何去何從。
青年:Nancy。明明是個學霸,卻總嫌棄自己不夠cool,還得面對失去貞操後的輿論壓力。
中年:薇諾娜飾演的單身母親,婚姻失敗、兒子失蹤後,生活一敗塗地。
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鎮上,所有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迷失。
直到怪物的出現,讓他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本質。
種種頗具深意思的設定和關係隱喻,包裹在電影大片級的高超製作水準下。
把一個集合了異空間怪物,陰謀論,人體寄生,冷戰競賽,超能力少女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幻電影老梗的電視劇拍的絲絲入扣,令人信服。
這套刺激的懸疑劇,真是越看越有味道。
另外,口袋君不得不感嘆,這幫00後小演員的演技實在太贊。
小孩子演起戲來的入戲程度,一點都不比成人差。
這一點,也是史匹柏酷愛用兒童演主角的根本原因。
北京時間明天上午,Netflix將在2017年萬聖節檔期,放出《怪奇物語》的第二季,這次是9集。
已經有死忠粉,還沒看,就去打5星了。
從新近發出的預告片來看,第二季依舊延續了上一季的懸疑暗黑風,光是預告,就讓人看的極為過癮。
第二季的故事,依舊發生在這個與世隔絕的霍金斯小鎮。
時間則是一年後的萬聖節。
第一季的末尾,有個非常重要的伏筆,就是失蹤小男孩Will從逆世界被解救後,咳出了一條詭異的蟲子。
而小11為了挽救Will,犧牲自我,放出大招,毀滅怪獸,將自己弄進了逆世界,生死未卜。
儘管表面看起來,一切都回歸平靜。
但小鎮與逆世界的糾葛,遠遠沒有結束。
Will,在第二季中,經常會看到恐怖景象,還聲稱,在裡面看到了小11。
八十年代元素依舊源源不斷。
四人組更是COS成捉鬼敢死隊,一副死拼怪獸的架勢。
第一季的菊花怪沒了
第二季的蜘蛛怪強勢現身,體型更大,威力更猛。
毫無疑問,第二季的緊張感和詭異感,將更勝於第一季。
更刺激、更鬼畜的超自然故事,肯定沒跑了。
而小11如何重磅歸來,將是第二季的最大劇情爆點。
面對這樣的頂級好劇,我們所能做的,就是:
追,追,追。
[視頻]《怪奇物語》第二季終極版預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