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熊貓指南2020秋榜發布,榜單顯示,中國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發展加速推進,農產品優質優價特徵突出,優質農產品市場消費活躍。
熊貓指南CEO毛峰介紹,熊貓指南是由中化集團打造的中國優質農產品榜單,致力於解決中國品質農業種銷信息不對稱,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痛點。榜單針對精準地塊進行評價,不摻雜直接商業利益,以便確保評價的「獨立、科學和公正」。通過完整種植季的產前、產中和產後調查,結合國內外多家頂尖實驗室平行檢測,創建了獨有的農產品評價模型和標準體系,為優質農產品提供三星評級。
品質農業榜單顯示,
傳統農業大省向品質農業大省轉變
2018年3月21日,熊貓指南2018春榜發布,上榜產品涉及蔬菜、果品、糧食三大類,共56種農產品,這是「熊貓指南」首次發榜。
「今天,中國農業已經走在量變到質變的十字路口,有非常多的產品,產量佔世界一半左右,但是整個產業鏈裡面高品質、高附加值和品牌化產品較為稀缺,希望通過熊貓指南的發布為中國的品質農業發展助力。」毛峰介紹,隨著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的消費在升級,中國農業品牌發展一定會從量變到質變快速推進。
今年熊貓指南榜單發布的品質農業榜單顯示,山東、四川、遼寧、雲南、海南等省的品質農業發展較快。「山東有很多優良的蘋果品種已經遙遙領先,包括葡萄、桃,從而可以看到,傳統的農業大省在向品質農業大省轉變。近些年來,雲南、海南農業尤其品質農業發展迅速,跨界農人越來越多,所以榜單上也看到這些省份品質農業發展在發生變化。」毛峰說。
為達到「高標準、獨立第三方、權威」的要求,熊貓指南堅持「兩有一無」原則。第一個「有」是「有精準地塊」。相比於中國很多泛地理概念的榜單,熊貓榜單落腳於具體的數據,公布上榜企業的地理位置、產量、品種、購買方式、聯繫方式等等具體信息,使得這些信息對於消費者易於觸達、渠道暢通。第二個「有」是「有退出機制」。農產品的品質受到氣候、條件、種植、種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熊貓榜單每年春天和秋天各發一版,上榜產品數量會根據農產品品質變化而增加或減少,使榜單保持鮮活的生命力。「一無」指沒有直接商業利益。熊貓指南不會向被調查的種植者收取費用,甚至不會提前告訴他們,同時還會利用自身資源對上榜企業進行推廣、宣傳。
以跨界思維引領發展,
聚焦農產品背後的大數據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者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農業品牌,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正向激勵機制,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國農業品牌創建熱情高漲,各地政府強力務實推動,社會全體積極參與,湧現出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的農業品牌,特別是秉持跨界思維發展的新農人為我國品牌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熊貓指南秉持跨界思維,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融入網際網路思維、工業思維,在打造優質農產品榜單的同時更加關注優質農產品背後的數據。熊貓指南COO馬禕認為,這些數據是中國農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能夠創造未來行業的大數據和話語權。熊貓指南參考國際通用的感官評價風味輪工具,打造「熊貓風味輪」,將「好吃」的主觀感受標準化、數據化,創新性地從消費者視野分析農業數據,形成農產品數位化評價系統,樹立品質農業標準。
為創立農產品品牌,大數據的建立和收集成為一個重要環節。據介紹,為實現品牌的大數據化,熊貓指南用創新性大數據思維,以「科學定義好吃」為目標,致力於將非標的農產品標準化,積澱中國農業的種植大數據。熊貓指南一方面希望能夠將自己的榜單打造成能夠代表中國農業的IP,另一方面始終致力於幫助優質企業打造自身品牌,通過提供技術、宣傳、消費平臺等方面的支持,助力更多中國農業品牌的建設。2019年,熊貓指南牽頭中國優秀種植者組成品質農業頭部聯盟,旨在整合成員資源,反映行業訴求,推動中國農業的品質化發展。
順應消費升級需要,
助力中國農業品牌建設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後,各地積極貫徹落實,其中,挖掘挖優勢農業資源,選擇特色鮮明、品質優良、市場潛力大的優勢區域和產品,成為各地在創建優質農業品牌時不約而同的選擇。
2017年底,四川大涼山的一位年輕人帶領鄉親在當地種植了很多蘋果樹,由於產地海拔高、日照強、溫差大,且有瀘沽湖的優質水源,種出來的蘋果有著很高的品質,冰糖心的口感更甚於阿克蘇蘋果。熊貓指南發現了這一優質產品,幫助這位年輕人成立合作社並對其進行包裝,由沃爾瑪包銷全部產品,並獲得了政府對支持和企業的投資。僅僅兩年時間,醜蘋果的產量與銷量不斷擴大,當地人均收入也從一千五百元躍升至一萬三千元。
毛峰表示,熊貓指南致力於打造農業優質品牌,提升高品質農產品的市場價值表現。四川醜蘋果是熊貓指南助力企業開展品牌建設的典型案例。除此之外,熊貓指南藉助消費者大數據和「熊貓風味輪」分析工具,通過溯源體系幫助企業發掘賣點,把產品特點結構化,使產品優勢對於消費者可感可知,同時反哺種植標準優化。另一方面這種評價體系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信息,避免盲目消費,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質農業生態圈,讓優質農產品為人所知、為人所信,推動市場回歸良幣驅逐劣幣的良性循環。(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慧 通訊員郭子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