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正式發布。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規劃《建議》深入分析了上海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清晰展望了上海發展2035年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上海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
更為鮮明的時代特徵
五年前,上海「十三五」規劃是一份帶有「收官」意義的規劃: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海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形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瞄準目標,衝刺奮鬥是關鍵詞。
一張藍圖幹到底,這五年,是上海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劃時代意義的五年。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四年親臨上海、指導工作,明確了上海發展新的時代方位,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掀開了上海這座光榮城市接續奮鬥、再創奇蹟的嶄新篇章。
從「收官」到「引領」,五年後的今天,上海「十四五」規劃《建議》有了更為鮮明的時代特徵。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鬥的新起點上,上海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謀得更深。
引領上海發展的航標已然清晰。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2019年要求上海強化「四大功能」,並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2020年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次次囑託,就是對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戰略擘畫。」規劃《建議》起草組專家介紹,這份《建議》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就是全面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指示要求,逐項部署任務舉措,逐條進行細化落實。
上海市委全會上,市委委員們圍繞規劃《建議》內容小組討論時,大家熱議最多的,便是這條主線。一年多來,上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規劃《建議》起草組深入調研、集思廣益,一份2萬多字的《建議》便十易其稿。在此過程中,上海各界幹部群眾最關心的,也是如何踐行囑託,如何在規劃中承接、落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命題。
同時,規劃《建議》還對照國家2035遠景目標和2035上海城市總規,確定上海2035年遠景目標。遠景目標對應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和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定位,對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城市建設的要求,對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規劃《建議》綜合研判,謀篇落子,提出了新發展格局下的上海實踐路徑,把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貫穿始終,充分呈現出引領性指導性的特點。」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阮青表示。
說到做到的堅定承諾
五年前編制的上海「十三五」規劃裡,具體的數字指標就比之前的規劃減少。此次規劃《建議》中,雖然數字指標也不多,但很多定量的表述,體現的是更高質量的發展。比如提出到2035年「綜合經濟實力邁入全球頂尖城市行列」,實現這一目標,不僅要保持一定增速,做大體量規模,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世界影響力、競爭力。
數字指標進一步減少,卻並不意味著上海「十四五」規劃的「實操性」減弱。而是著重研究把握事關上海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根本性、關鍵性問題,以更長遠的眼光,提出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規劃《建議》恰恰強調謀劃確定性的事,以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有更多實實在在的布局和舉措,都將是『說到做到』的承諾。」上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沈立新表示。
比如,在完善城市發展格局方面,此次規劃《建議》提出要推動長三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調整優化市域空間格局、經濟發展格局、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專家指出,通過對上海自身發展格局的調整優化,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率先探索有利於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
規劃《建議》中,優化市域空間格局尤為引人關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表示,這次特別強調上海整個城市空間的多中心化發展,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發力,成為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將使得全市城市空間結構得到優化,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建議》提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表面上看是重塑上海城市空間格局,但實質卻是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服務於國家戰略,緊扣發展新格局。」權衡表示。
又如,強化「四大功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明確要求,規劃《建議》對此深入研究,聽取各方意見將強化「四大功能」的路徑措施做細做實。在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方面,《建議》提出「3+6」產業布局,就打破了上海工業領域六大重點產業的傳統定位,以明確的先導性布局,推動打造一批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
「《建議》中還提出發展『五型經濟』,這些新型經濟互相交叉融合,在現有統計體系中尚難量化,但上海就是要以此改變傳統路徑、重塑動力結構,做強大都市經濟的業態優勢。」沈立新表示。
貫穿規劃的「人民」二字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是一個大的指導思想。過去的中長期規劃中,民生項目和民生指標一直佔據著重要位置。但這一次規劃《建議》中,民生不只是像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傳統分類領域。
「我認為此次規劃《建議》視角發生了轉變,真正是從老百姓角度去編制規劃,設定目標,城市發展最後的成果旨在惠及百姓,體現了『人民性』貫穿整個規劃。」上海宏觀經濟學會會長王思政表示。
規劃《建議》在「十四五」發展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強調「譜寫出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等發展導向;在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中提出「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資源留給人民」等工作要求;在任務舉措中提出「把更多『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發展繡帶』」「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樂、宜遊的人民城市建設示範點」「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把城市安全的防線築得更牢」等工作措施。
從這些建議內容看,上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導向、指導思想、原則,以及具體的任務舉措,都將從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角度出發。在新發展格局下,上海不斷強化「四大功能」,推動高質量發展,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民創造高品質生活。
王思政認為,此次規劃《建議》反映出,經濟發展更多為了增加民生福祉,提高獲得感;城市發展和新城建設配套設施更多滿足人的生產和生活需要;科創更注重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消費不但要提供有效的商品供給、有效的收入供給,還要提供優質的服務供給,滿足人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民生服務要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創造條件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戶籍人員向常住人口全覆蓋;社會治理更好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個人的協同效應,激發全社會的活力……
規劃《建議》還特別研究提出城市數位化轉型,涵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
專家表示,從《建議》看,上海的城市數位化轉型將是一個整體性的轉變,一種全方位的賦能,一次革命性的重塑。這不僅會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還可以通過大數據賦能,讓老百姓有更大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體現人民城市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