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打出食用菌產業發展「組合拳」
鋪就興農富民新路子
州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提出,「要改革創新做強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打一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戰,徹底結束『草包莊稼』時代」。食用菌產業作為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朝陽產業,它投入產出比高、生產周期短、發展前景好,完全契合我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思路。今年8月3日召開的全州赤松茸羊肚菌產業發展培訓會上,州委書記郭鶴立要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12月12日,州委書記郭鶴立在全州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暨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打一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戰,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撐」。短短四個月時間,州委州政府密集出臺一系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措施,打出一套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的「組合拳」,採取「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著力打造從育種、種植、加工、包裝到市場銷售為一體的全鏈條食用菌產業發展新格局。這是州委州政府著眼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根本舉措,也是近兩年集中精力推動的一項重點工作。那麼,這個對傳統種植結構、生產方式、經營模式帶來徹底革命的食用菌產業,其發展現狀如何?又怎樣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呢?來看記者從康樂縣食用菌種植一線發回的報導。
12月13日,記者走進康樂縣胭脂鎮大莊村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看到,即便在寒冷的冬季,香菇種植棚內依舊有數量可觀成品菇等待採摘。
今年以來,康樂縣根據州委州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制定科學產業規劃,全方位宣傳和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對傳統種植結構、生產方式、經營模式、小農意識進行革新,成立了康樂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甘肅千楓祥菌業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流轉千畝土地,進行專業化、一體化香菇產業種植銷售,帶動周邊千餘名群眾致富奔小康。
康樂縣胭脂鎮大莊村村民妥麥來葉說:「在這裡正常上班一個月,大概能拿到2千元——3千元,而且家裡的事情、孩子都能照顧上的同時也能掙錢,我感覺比較好,我也比較輕鬆。」
甘肅千楓祥菌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鋒說:「咱們公司現在已正式投入生產了,日產菌棒六萬棒,還有一個基地日產兩萬棒,這一天的生產八萬棒到九萬棒之間,現在吸收勞動力一百二十多人,女勞動力每天的工資是一百元,男勞動力是一百二十元。現在園區大棚養菌棚計劃是一千座,生產棚五百座,園區到2021年建成後要吸納勞動力達到兩千人以上,公司下一步計劃是要滿足康樂縣市場需求,計劃再上一條生產線。」
據了解,康樂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項目建有菌棒加工及回收車間、原料庫房、養菌棚、生產棚、保鮮庫和基礎設施及附屬設施,每棚產量近兩萬斤,可收入十萬餘元,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康樂縣園區辦主任楊彥明說:「康樂縣按照州委州政府關於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思路,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群眾參與的方式,鼓勵支持群眾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康樂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也就是香菇產業園項目,該基地佔地1450畝,總投資2.58億元,該項目主要建設菌棒加工及回收車間、原料庫房、保鮮庫及其它配套設施,計劃建造養菌棚1000座,生產棚500座,現已建成養菌棚200座,生產棚280座。項目於2020年5月開工建設,計劃於2022年5月竣工,目前已建成菌棒加工車間及保鮮庫,其他配套設施正在抓緊建設。到2021年底,全縣的總體目標是達到生產棚7000座,年產香菇7000萬公斤,產值達到10億元規模。」
康樂縣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策略,引進優勢技術和資金加快農業產業調整,增強食用菌產業電子信息化、生產效率化、地區品牌化、銷售市場化能力,大力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做好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採取規模化種植和千家萬戶種植相結合模式,形成食用菌全產業鏈化,全方位生產,實現生產、銷售一體化。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今年以來,我州各縣市、各相關部門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有效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順利開啟鄉村振興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在臨夏大地,產業結構調整的號角已然吹響,一畝菌菇抵得過十畝田園已成為老百姓的共識。小小食用菌,正託舉起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