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非嚴格意義的人物專訪

2021-01-10 城管城事

對於文字工作,無論再怎麼閉門造車,只在辦公室做研究,沒有一定的素材積累,做出來的東西也是沒有說服力的。畢竟,文字可以錦上添花,但不能無中生有。只有充分的佔據材料,才能做好文字工作,而人物採訪正是汲取素材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人物通訊作為新聞的重要體裁,如何做好人物訪談,新聞工作者積累了大量經驗。

做好充足的採訪前準備。布雷迪在《採訪技巧》中說:經驗豐富的記者一致認為,每採訪一分鐘,至少要準備十分鐘。通過前期初步的了解,大致勾勒人物的基本形象,明確興趣喜好、性格特徵。

確定一個主題。人物通訊一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報導寫成人物小傳。出生地、家庭環境、受教育經歷、戀愛、生活、工作、創業之類面面俱到,而缺少核心的主題。究竟想了解什麼、究竟想問什麼,是需要根據採訪的初衷和前期了解加以確定的。專注於寫人的專訪,大體需要圍繞主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採訪對象做了哪些具體的事情、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的潛在動因是什麼,他是什麼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怎樣成為這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成為這樣的人。比如,確定主題為「改革者 老王」,專訪就要圍繞著改革來寫。

圍繞主線,心中要有提綱。因為採訪時間有限,泛泛而談不但浪費時間,也達不到採訪的目的,因此要做好提問設計,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目的性,要簡明扼要,要切中主題,從而在有效的時間內採訪到最大量的信息和內容。

在採訪當中必須做好聆聽。本著「同情之理解」,聽他講他的故事。如果受訪者是一個善言者,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就會比較容易的按照設定好的線索加以引導,故事鏈條或人物記錄可以呈現出較強的邏輯性。如果不善言辭,便要儘量的多問,儘可能的調動他的表達欲。

把握細節。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往往體現在細節上,善於挖掘故事的細節才能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把握原有主線的基礎上,捕捉細節、「臨場發揮」,保持好奇之心,順著細節往深裡挖,做到現場提問能問到點子上,以使最後呈現的骨架更加豐滿。

注意訪談技巧。一篇生動的人物專訪,使之生動起來的一個訣竅是多向被訪者提這樣的問題:「比如」;「您能舉個例子嗎」;「這是不是像」;將文章的內容儘量引向自己相對熟悉領域,從而使訪談更加生動活潑。

做好訪談稿件整理。通過採訪得到了第一手資料,接下來就要對文稿進行後期的加工,根據現場獲得的信息進行再次加工,確立文章標題,給文章潤色,使主題明確,內容完整、生動,更具吸引力。當然,一個中心原則就是心裡有觀者、有受眾,要保證既能說明問題、昭示主題,又保證可讀性、引起共鳴。

「每一個個體都是唯一的。比如你,我,我們永遠不會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永不再會,即便一百萬年以後也不再有,而之前我們也不曾存在。這就是為何一部好的小說珍視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一個星球,我們彼此相連又不相連。」(阿摩司·奧茲《奧茲:我愛耶路撒冷,但它變了》)昨天已成歷史,昨天永不再回,行進在歷史中,願我們對事物、人物永葆新鮮感、好奇心、研究欲,珍視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即便只是做一個記錄者。本著這樣的初心,做好人物的表述。

相關焦點

  • 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在曾經的工作中遇到多數這樣的場景對話,老闆說:「小王,給我寫一個深度的人物專訪稿吧,為了品牌的傳播策略,我們可能要做一些相關的媒體曝光」。 無論企業品牌從媒體商務合作邀約採訪,特約撰稿,還是內部撰寫投稿媒體,我們都應該有意識並學習「人物專訪如何寫作」。
  • 智遠專欄|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人物專訪到底怎麼寫,才能顯得稿件立體,深度,和紀實場景化是每個PR媒體從業者應該考慮的問題」。在曾經的工作中遇到多數這樣的場景對話,老闆說:「小王,給我寫一個深度的人物專訪稿吧,為了品牌的傳播策略,我們可能要做一些相關的媒體曝光」。
  • 專訪淘優二手車:嚴格把關保證真實車況
    那麼二手車市場未來發展方向如何?二手車服務商如何應對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專訪了全國二手車服務平臺代表淘優的評估師。記者:隨著相關政策的傾斜,二手車流通領域將進行大的改革,您對二手車市場接下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淘優二手車評估師:首先可以肯定,中國的二手車市場一定是巨大的,甚至每年的交易額達到5000萬輛以上。
  • 知了圈-專業為企業家打造的企業專訪、人物專訪
    如何提升投資回報比,是目前中小企業的關鍵點。為此,我們專訪了「知了圈」創始人之一,劉奕彤女士,一位專業的網際網路廣告投放的專家,先後運營中小企業上萬家,在BT的大廠工作經驗讓劉奕彤女士對廣告運營投放有一套自己的見解。
  • 專訪| 杜強:《太平洋大逃殺》作者談非虛構
    「非虛構寫作更關注背後的人和故事」Q:如何把握非虛構和特稿間的細微差別?A:我對非虛構和特稿的理解,是傾向於把非虛構定義成「文學」,而特稿更像是「報導」。 特稿寫作起源於媒體報導,屬於報告文學一類,但比報告文學更強調規範。近幾年「非虛構」這個詞比較熱門,我自己也會觀察和思考,到底現在做的非虛構作品和當年的特稿有什麼區別?
  • 人物專訪|周星:新文科建設「蓄勢待發」
    人物 ·簡介 人物專訪:周星 序 10月30日,在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二十屆年會期間,我校有幸邀請到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影視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周星教授接受專訪。
  • 如何讓人物採訪寫作更有深度?4大模塊7200字乾貨總結
    在曾經的工作中遇到多數這樣的場景對話,老闆說:「小王,給我寫一個深度的人物專訪稿吧,為了品牌的傳播策略,我們可能要做一些相關的媒體曝光」。人物專訪稿件的難寫在於「對內容的獨特處理」,不能像商業通稿那樣太流於平淡,只針對問題做回答,那樣就成了QA。你所描繪的人物除了專訪核心內容外,要添加情感色彩,比如人物的細節「坐姿」「服裝」「語言停頓等」。
  • 【人物專訪】羅晉:講好脫貧故事,不靠演技
    《明說文娛》專訪演員羅晉 光明網記者王恩慧 董騰飛 張曉榮主演羅晉在接受光明網《明說文娛》專訪,談到出演這部劇時表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置身其中,讓自己去相信。」 羅晉在《江山如此多嬌》劇中飾演農村扶貧幹部濮泉生。在接到前14集劇本後,他一氣呵成看完後,被故事吸引。進了劇組後,羅晉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些真正的扶貧幹部,置身其中深入體會他們的生活。
  • 「媒體管家」上海媒體公關服務品牌發布會媒體記者邀約、人物專訪
    本篇由媒體管家-上海軟聞原創整理,品牌發布會、媒體記者邀約、人物專訪等一系列的媒體公邀請是大部分企業發展過程宣傳中的手段之一,企業通過各種類型的媒體對企業進行大量的宣傳,這也是網際網路時代發展趨勢,企業在進行媒體資源邀約等相關工作時,大部分情況都是請媒體公關服務公司幫助進行媒體邀約等工作
  • 專訪的特點及採寫技巧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訪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文體迅速發展起來,並越來越多的被新聞媒體所運用。那麼,專訪有何特點呢?作為新聞記者,又如何做專訪?一、專訪的特點專訪,即新聞專訪,又稱訪問記。
  • 肖戰《人物》專訪:「幸福嗎?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加油!
    肖戰的《人物》專訪,相信不管是習慣肖戰的小飛俠們還是知道肖戰的路人,都是應該看過人物的專訪視頻了吧。在專訪中,肖戰的對答交流,大家都能發現,從X玖少年團的肖戰到如今成為流量與實力兼備的大明星,肖戰成熟了很多,對坦言,以前的自己做得很好,只要那樣做就好。肖戰也坦言如果自己未來迷茫了,也會放下手頭的工作,去換一個方向是努力去思考,比如開一個麵包店什麼的,這就是大家喜歡的肖戰,隨性,但是堅定原則。
  • 交流|深挖亮點 做好專訪——基層典型人物紀錄片拍攝經驗談
    與湖北前線的工作人員相比,這些工作者大多就是我們身邊的工作人員,主要在社區工作,做的更多的都是很日常的基礎性工作,怎麼才能深入展現他們工作的辛苦,體現他們工作的重要性,同時還要給觀眾帶來新鮮感,有不少的難度。我主要在兩個方面下了大功夫。
  • 專訪《簡悅》:改善 318 類網站,只為做最好的「閱讀模式」
    如果非要說一個情況的話,我想應該是「產品的自增長」,即在未做任何長期宣傳的情況下,你的用戶數能穩步上漲,且用戶主動意願的自發進行口碑宣傳。有沒有印象深刻的用戶反饋?截至到目前為止,《簡悅》在 Chrome 應用商店上總共獲得了總共 446 個帶有評論的評分,其中還不乏國外的用戶。
  • 人物專訪丨環球資本黃琪舫:教育為本UENC布道永不止步
    人物專訪丨環球資本黃琪舫:教育為本,UENC布道永不止步本次專訪由《道哲財經》聯合創始人Stella Wu主持,UENC中國區營運長Thomas、通證設計顧問趙甲參與了交流。本次專訪實錄如下:- 01 -
  • 獵豹、美洲豹都不是豹,嚴格意義上的豹只有一類
    嚴格意義上的豹子只有一類,那就是花豹,共分9個亞種,在我國,通常將其稱之為「金錢豹」。在生物學範疇裡面,種是比較小的一個層級了,廣義上來說,豹屬,乃至整個豹亞科的動物,都能夠稱之為「豹」,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有豹種裡面的所有成員,才能夠稱之為「豹」。它們都有著「大貓」之稱,且除了雪豹、雲豹少許動物之外,大多數都能夠發出極具震撼力的吼聲。
  • 維護國家安全是從業以來最有意義的事——專訪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
    中新社香港12月25日電題:維護國家安全是從業以來最有意義的事——專訪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以前我覺得拘捕很多犯大案的人,都是很應該做、很有意義、對社會服務是很大的事,但不能與國家安全這個高度去比。現在我們維護國家安全,這是很重要的責任,是我覺得從業以來最有意義的事。」
  • 思想、思考、啟智—中國建設報產業經濟報導人物專訪、人物言論...
    2019年以來,中國建設報產業經濟報導充分發揮智庫資源優勢,整合以往零散人物專訪欄目,以「對話」專欄、「高端訪談」專版為依託,堅持獨家專訪、觀點獨到,堅持面對面對話,陸續推出了一大批有學識、有見地專家、學者的專訪和言論文章,取得了一定的反響。
  • Light人物:專訪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教授
    《Light》人物是《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發起的系列高端人物訪談。本期,很榮幸能夠邀請到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副校長仇旻接受採訪。仇教授分享了他在科研及事業上的成長經歷, 講述了為何會加入西湖大學及對西湖大學前景的展望。他就熱輻射調控技術及自主研發微納加工儀器表達了他的觀點和看法,並對年輕學者的工作給出了他個人的建議。
  • 田中裕子專訪找「光緒」保駕 稱演慈禧意義更大
    昨天,田中裕子接受媒體專訪,對比阿信和慈禧兩個角色,她說:「演阿信時太年輕,沒有在演戲過程中感受到什麼樂趣。演慈禧給我留下了很多回憶,這個角色對我的意義更大。」      田中裕子的個人見面會開始時,在劇中飾演光緒的張博突然出現,令人頗感意外。原來,田中裕子一個人面對媒體感覺很不習慣,希望有個人陪著她,於是主辦方趕緊找來張博,給「母后」保駕護航。「母子倆」用並不流利的英語溝通。
  • 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本期,很榮幸邀請到龍桂魯教授接受Light人物採訪。在這次採訪中,龍教授將分享自己在量子信息科研與教書育人的經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龍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為期刊審稿、做編委是科學家的責任和義務。通過期刊的服務工作我也能夠了解學科的發展情況。此外,我也是Light的編委,對Light的期刊非常了解,並從中學習到了寶貴的經驗。我覺得Light有兩大特點,第一,期刊目標遠大,有高水平的定位和辦好期刊的自信心。我剛開始做Light編委時,並沒有把Light當做一個高水平期刊,推薦給編輯部的第一篇稿件是一位朋友被PRL退回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