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字工作,無論再怎麼閉門造車,只在辦公室做研究,沒有一定的素材積累,做出來的東西也是沒有說服力的。畢竟,文字可以錦上添花,但不能無中生有。只有充分的佔據材料,才能做好文字工作,而人物採訪正是汲取素材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人物通訊作為新聞的重要體裁,如何做好人物訪談,新聞工作者積累了大量經驗。
做好充足的採訪前準備。布雷迪在《採訪技巧》中說:經驗豐富的記者一致認為,每採訪一分鐘,至少要準備十分鐘。通過前期初步的了解,大致勾勒人物的基本形象,明確興趣喜好、性格特徵。
確定一個主題。人物通訊一個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報導寫成人物小傳。出生地、家庭環境、受教育經歷、戀愛、生活、工作、創業之類面面俱到,而缺少核心的主題。究竟想了解什麼、究竟想問什麼,是需要根據採訪的初衷和前期了解加以確定的。專注於寫人的專訪,大體需要圍繞主題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採訪對象做了哪些具體的事情、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的潛在動因是什麼,他是什麼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怎樣成為這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成為這樣的人。比如,確定主題為「改革者 老王」,專訪就要圍繞著改革來寫。
圍繞主線,心中要有提綱。因為採訪時間有限,泛泛而談不但浪費時間,也達不到採訪的目的,因此要做好提問設計,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目的性,要簡明扼要,要切中主題,從而在有效的時間內採訪到最大量的信息和內容。
在採訪當中必須做好聆聽。本著「同情之理解」,聽他講他的故事。如果受訪者是一個善言者,願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就會比較容易的按照設定好的線索加以引導,故事鏈條或人物記錄可以呈現出較強的邏輯性。如果不善言辭,便要儘量的多問,儘可能的調動他的表達欲。
把握細節。人物的閃光點和與眾不同之處往往體現在細節上,善於挖掘故事的細節才能深入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把握原有主線的基礎上,捕捉細節、「臨場發揮」,保持好奇之心,順著細節往深裡挖,做到現場提問能問到點子上,以使最後呈現的骨架更加豐滿。
注意訪談技巧。一篇生動的人物專訪,使之生動起來的一個訣竅是多向被訪者提這樣的問題:「比如」;「您能舉個例子嗎」;「這是不是像」;將文章的內容儘量引向自己相對熟悉領域,從而使訪談更加生動活潑。
做好訪談稿件整理。通過採訪得到了第一手資料,接下來就要對文稿進行後期的加工,根據現場獲得的信息進行再次加工,確立文章標題,給文章潤色,使主題明確,內容完整、生動,更具吸引力。當然,一個中心原則就是心裡有觀者、有受眾,要保證既能說明問題、昭示主題,又保證可讀性、引起共鳴。
「每一個個體都是唯一的。比如你,我,我們永遠不會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永不再會,即便一百萬年以後也不再有,而之前我們也不曾存在。這就是為何一部好的小說珍視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一個星球,我們彼此相連又不相連。」(阿摩司·奧茲《奧茲:我愛耶路撒冷,但它變了》)昨天已成歷史,昨天永不再回,行進在歷史中,願我們對事物、人物永葆新鮮感、好奇心、研究欲,珍視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即便只是做一個記錄者。本著這樣的初心,做好人物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