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究竟可否通過「糞口」傳播?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途徑一直是醫療專家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雖然在2月1日,深圳市某醫療機構在新冠病毒肺炎確診患者糞便中,就檢測出其核酸呈陽性,但是對於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糞口」進行傳播,至今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而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也認為尚不能明確新冠病毒是否會通過氣溶膠和消化道進行傳播。
新冠病毒傳染途徑研究或有新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李蘭娟院士研究團隊,分別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兩個研究成果分別是:第一,鍾南山團隊發現1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海關技術中心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合作,從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標本中分離出1株新冠病毒。第二,李蘭娟團隊發現3例。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團隊從5份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糞便樣本中分離出3份新冠病毒。
實驗結果證明新冠病毒出現了新的傳播途徑?
通過兩位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我們不難發現,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糞便中確實存在新冠病毒,那是否就說明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
所謂糞口傳播即消化道傳播,是指病毒等病原體通過糞便排出體外汙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於進食時病原體通過口腔進入消化道而感染人體。
相關醫療專家認為,在肺炎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只是說明新增了一種傳染源,並不能證明新冠病毒一定會通過消化道傳播,並認為,目前呼吸道傳播和接觸傳播依舊是新冠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這也提示新冠病毒傳播可能有新途徑,例如,是否存在「糞口」「糞-呼吸」傳播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之上,是否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交叉傳染?這些還有待醫護人員進一步深入研究。
也有專家認為,這種發現只是提示患者糞便中可能存在新冠病毒,但是否具有傳染性還要看糞便中病毒的數量,如果數量很少,在下水管道中通過其他生活汙水的稀釋,其傳播力有限。同時,階段性患者糞便中攜帶病毒的數量與程度,目前也沒有權威的研究。還有專家提出了關於糞便裡的病毒從何而來質疑,其質疑這些病毒是吃進去的?還是在腸道細胞增殖的?新冠病毒與血液、痰液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根據國家權威消息稱,通過對病例臨床分析表明,不管患者消化道症狀是初發症狀,還是併發症狀,新冠病毒肺炎最主要的靶器官仍然是呼吸道,肺炎依舊是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雖然沒有證實「糞口」傳播,但是依舊不能掉以輕心!
雖然在肺炎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並不能證明病毒一定會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病毒可通過「糞口」「糞—呼吸」進行傳播的可能性。在2003年「非典」時期的「香港淘大花園事件」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中華醫學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調研文章,文章大意是,在「非典」爆發期間,一名香港慢性腎衰病人呈現SARS病徵,隨後到家住淘大花園的親人家玩,期間因腹瀉在小區內上廁所,之後,淘大花園陸陸續續出現了SARS病患者共計328宗,其中,約三分之二的SARS患者有腹瀉症狀。後來,在淘大花園下水管道中檢測出SARS病毒,但是,對SARS病毒是否存在糞口傳播途徑一直沒有證實,但是,不能排除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性。
因此,對於新冠病毒肺炎雖然還沒有證實可通過「糞口」等消化道傳播,但是「糞口」傳播的可能性讓我們對此不能掉以輕心,須在平時積極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
要更加重視日常的病毒預防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深化思想認識,加深對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糞口」進行傳播可能性的認識。例如,要意識到患者在上完廁所衝馬桶時,糞便中的新冠病毒有可能會隨著水流氣壓散播到空氣中,如果身體虛弱者恰好吸入或有可能被感染。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很多農村廁所都是沒有防疫防備措施的露天旱廁等,更沒有下水道排汙處理系統,病毒到處散發的風險性更大。
在深化認識的同時,還要加強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措施,特別要加強對隔離區和醫院肺炎患者糞便的管理力度,對這些排洩物要經過特別處理後才能排放到公共汙水處理系統中。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不要有恐慌的心理,但是平時一定要做好預防措施,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避免聚集性活動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