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0日,由白宮撰寫的一份長達16頁的《美國對中國戰略方針》報告出爐。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其國內各類政策研究機構發布各種涉華報告已經算是美國的日常,但由當局親自發布這類報告卻並不多見。再加上時值白宮利用新冠疫情對中國發難的特殊時期,這份涉華報告也就備受各界矚目。
在報告的開篇基調上,美國當局的態度顯然是來者不善。報告聲稱,自1979年與中國建交以來,美國在對華策略上一直是「抱有希望的」,美方希望通過接觸交往,能使中國「經濟開放」和「政治開放」。
然而,在40年後的今天,美國認為中國正在試圖重塑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秩序,「這既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也侵害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尊嚴」。在中國具體怎麼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和世界各國的尊嚴」方面,報告列舉了中國的三大「罪狀」。
首先是經濟挑戰。美國認為雖然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WTO並從中獲益巨大,然而在自身的經濟改革和對外公平方面做得並不徹底。比如中國至今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這點就讓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在鑽WTO相關法規的空子,而「強制技術轉讓」這類規定更是讓美國怨念頗多。
其次是價值觀的摩擦。近年來,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治理體系之下,中方在很多方面比西方發達國家運作的更好。眼下這場新冠疫情中,縱使是新冠病毒最早的受害者,中國依然以最短的時間和最輕的代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戰勝新冠病毒的國家。
而中國的這種成功,在白宮看來就是對自身制度的否定。尤其是中國在逐步崛起之後,更加頻繁的參與到國際事務中,美方認為此舉是在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尤其是此次新冠疫情中,白宮頻繁抹黑和攻擊中國的「口罩外交」,是「借疫情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撬美國牆腳。
第三就防務層面的威脅。在報告中,美方將中國在臺海和中印等問題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歪曲為「在全球範圍內的軍事恐嚇」。乃至在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面,中方的技術進步和在商業上的強勢也讓美國當局覺得這對自身的安全造成了「無法忽視」的負面影響。
報告煽情的認為,美國人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中做出了慷慨的貢獻,但中方對於美方長期以來的「善意」沒有做出任何妥協讓步。因此為了應對這些「中國威脅」,這份文件重申了美國當局的兩大戰略應對措施:一是提高與各組織機構、盟友和合作夥伴之間關係的彈性;二是以更加嚴格的審查和執行機制「迫使中國停止或減少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
對於這16頁文件中的所謂「中國威脅」,在過去這小半年來我們已經駁斥了無數遍,既然美國人依舊不願聽,那我們也沒必要再浪費口舌。我們真正在意的是,是否可以把這份文件視為美國對中國的宣戰書,是否意味著美國真的打算從此與中國分道揚鑣?
其實說白了,這份看似「槍口對外」的涉華報告,實際還是念給本國的民眾聽的。它既是白宮方面對民眾怨念的一種「積極」回應,也是白宮方面意圖讓民意更加狂熱以便趁機渾水摸魚的小算盤,與白宮過往幾個月來的政策並無二致。
面對白宮的攻擊,中方自然要堅決駁斥,但另一方面也不必反應過度,畢竟整個美國都很清楚,與中國徹底決裂只會讓美國得不償失,而對我國而言,繼續從美國身上賺錢才是最要緊的事,雙方根本沒必要現在就圖窮匕見。
如果白宮當局入戲過深,真的為了一己之私要把中美關係往懸崖裡推,那麼已經是世界第二強國的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從容應對,這點自信,如今的中國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