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迪島帶給我們的威脅,便是這些超大型巨人發動的襲擊地鳴。正如之前所述,王族血統之人會受不戰之誓影響,無法使用始祖巨人之力。然而當下始祖巨人的擁有者艾倫·耶格爾有發動地鳴的可能性。一旦地鳴被發動,我們便束手無策了。到那時,人類就只能在末日的腳步中瑟瑟發抖、四下逃竄,一切世界和文明都將被踏平,真真正正地被夷為平地」,這是動畫《進擊的巨人最終季》的第五話中,威利·戴巴在列貝裡昂收容區內對世界各國政要演講時說出的最後內容。
話音剛落,他的現眼報也很快。隱匿的艾倫在地下室化身進擊的巨人,突然一躍而起,威利當場殞命。
這是電視動畫《進擊的巨人最終季》的第一個高潮部分,漫迷們是滿懷期待這個動畫內容的。然而,這段高潮動畫卻沒能達到漫迷們的預期效果,紛紛吐槽缺少應有的BGM,還不如同人作品的動畫製作。
從巨人最終季第五話最後劇情少BGM,網友質疑mappa製作水平說起。
筆者有幸聽過這段同人作品中的BGM,確實激情四射,令人熱血沸騰。它給人的感覺便是威利這個沽名釣譽的小人得到了應有的下場,真的是大快人心吶。
筆者認為,這極有可能是先入為主了。請注意,這段同人作品是先於正式動畫製作的。漫迷們認為同人作品內容便是真正的劇情了。
舉個例子,這好像電視動畫《龍珠GT》一樣。誠然,《龍珠GT》是一部非常好的續作。而嚴格來說,它只能算是電視動畫《龍珠Z》的同人續作。
此外,這段BGM渲染了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氣氛,確實會令一部分嫉惡如仇的漫迷們直呼過癮。
但從作品立意的層次來說,這則會大打折扣,有仇報仇的意向竟會落入俗套。看過電視動畫前三季的大部分漫迷都會覺得艾倫代表的才是正義,艾倫有仇必報也是非常正確的一種思路。
但是這樣的立意能達到反戰作品的效果嗎?目前為止,以希斯特莉亞女王為中心,韓吉、利威爾與阿爾敏為主要支持者的牆中人應該才算是該作中最正義的一部分人。
種種跡象表明,艾倫、萊納等人已經算是戰犯。他們的國籍也有曝光過,都是德國人。在現實中,他們的原型可能就是一些二戰時的戰犯。
為什麼諫山創會不惜一切,犧牲掉艾倫也是要將他塑造成戰犯?
諫山創曾透露《進擊的巨人》最後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到了電視動畫第四季之後,故事的視角來到了馬萊。當所有人匯聚在一起的時候,它才能更全面地呈現人性、絕望、無奈,以及引發對於戰爭的一系列思考。這樣的立意深度豈不更令人折服,使這部作品的主旨進一步得到升華,以達到神作的稱號?
殺人誅心。讓萊納等崇尚英雄主義、軍國主義的戰犯在餘生中內疚地死去,比起讓他直接死去不是更加有現實教育意義嗎?
這段BGM聽起來更像是正義的進擊,而真正的這段意思則是戰爭影子的嚎叫。雖然立場都不同,艾倫的做法也是大快人心,但前面也說過,從作品立意是深度和現實教育意義來說,這種BGM明顯是不適合的。
Mappa作為相對年輕的動畫製作公司,各方面的製作水平受到質疑在所難免。但是,缺少的那段BGM不是正義的,是艾倫黑化的開始,所以它不應該是質疑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