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十世紀初時,商人對於學校教育如何可培養出成功的企業人才之看法有了一個顯著的轉變。十九世紀後二十年由於大型企業的出現,在企業工作成為好像是在一個官僚體系工作一般。因此白手起家者創造了大企業後,反而使得之後有人要白手起家非常困難。
人們雖然百般不願意,還是得承認未受教育的白手起家者愈來愈不能擔負大企業中某些重要的角色。大家開始必須面對這個事實:在大企業中,正式的學校教育學歷會帶來穩定的工作前景,大企業需要工程、會計、經濟與法律等專業人才。因此,雖然商界發聲的人還是口口聲聲提到實際經驗才是學校與實地奮鬥就是大學這樣的懷舊觀念,大家必須接受正式的訓練之必要性了。
一九一六年時《商業金融紀事》(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Chronicle)雜誌說:如果一個年輕人要獲得廣泛的知識與更高的視野,以便與外國受過專業教育的企業幹才競爭時,往昔從基層做起、僅憑日常工作中累積的經驗來看事情的方式已經過時了。鋼鐵大王蓋瑞(Elbert H.Gary)認為,企業人從學校或大學中學得的知識愈多,愈能有效地管理企業。
而對教育的接受態度,已可從大公司掌舵者的背景反映出來。從一九○○到一九一○年間大公司的管理階層只比一八七○年間的管理者教育程度稍高而已。[18]但是他們多是大學畢業生。根據統計,一九○○年時百分之三十九點四有大學學歷,一九二五年時升到百分之五十一點四,而一九五○年時是百分之七十五點六。在一九五○年時,管理者每五人就有一人有法律或是工程的碩士學歷。
雖然這些數字顯示過去那種不靠學歷只靠自己打拼而白手起家的模式已經不適用了,但是這並不表示人文教養在商人眼中的地位已獲得提升。大學提供的選修課程變得更職業取向。十九世紀時,有錢人送小孩去讀大學,大家都知道並不是為了去學就業技能,而是去學些文化素養以便可以取得社會形象(這兩種很容易可從行為舉止辨識出)。
而在二十世紀,大家送小孩去讀書是一種生涯規劃上的投資(一九五四年到五五年間男性大學畢業生大多主修商業,比修習科學和博雅教育加起來還多)。美國高等教育走向職業教育化的一個症候就是企業管理系所的出現。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一八八一年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第二個則是十八年後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在一九○○與一九一四年間,很多商學院紛紛設立。
最早設立的商學院被兩種力量夾攻,一是學院派教授的敵意,另一則是商人們懷疑的眼光,因為他們還是不太相信商學院教的東西會有用。就像美國的每一種教育機構般,商學院很快地就在師資與學生素質兩方面參差不齊,連對要加入多少博雅教育到課程中都看法不一。
有人嘲笑這些商學院身為企業靈魂的守護者,但是在大學中卻與神學院一樣成為知識圈的外人,因為大學真正的目的乃是知識。傅來斯納(Abraham Flexner)以研究大學教育聞名,他認為雖然商學院有時會聘請很優秀的教授,但是總的來說商學院因為其職業教育的特質,其學術水平是低於其它領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