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後一次使用公用電話是什麼時候?
6月30日24時,中國聯通將全面停止所有公用電話類服務!
一個時代宣告結束!陪伴中國人幾十年的公用電話,就此成為歷史。從此,中國聯通的校園藍卡、普通值守公話、其他IC卡等公話全都停止服務。
公用電話機主需要去營業廳辦理轉退網業務,逾期將統一拆機收回。
中國聯通此舉並不突然,甚至早在七八年前,就不斷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現在街邊還有公用電話?
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現在手機已經十分普及,公用電話似乎沒什麼作用了。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公用電話服務相關企業(經營範圍關鍵詞為「公用電話」的相關企業)共有12.45萬家,其中,在業、存續的公用電話相關企業超過3.14萬家。
乍一看數量龐大,但對一個行業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存量,而是增量。
近十年來,公用電話行業呈現斷崖式下跌,全行業平均每年註冊量下跌22%,到今年5月已經萎縮至個位數!
企查查截取了2010~2019年的公用電話服務領域相關企業新註冊變化數據,並由此得出結論:自2010年後,公用電話產業便出現頹勢。
雖然現在公用電話還有一定的保有量,但隨著通信技術的更迭換代和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各地公用電話的話務量已經相當少,幾乎等於零。
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通信行業統計公報》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經達到16億戶,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14.4部/百人。
也就是說,中國不僅實現了人手一部手機,很多人還不止一部。
站在小小的電話亭下,排隊打電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於「後浪」來說,或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公用電話亭到底該怎麼用。
但對70、80後,乃至部分90後來說,公用電話卻承載著一段青春記憶。
1878年,世界上最早的公用電話亭在美國舊金山出現,隨後在歐美流行。1882年,上海灘就與國際接軌,正式出現了第一間公用電話室。
1914年,北京第一部公用電話出現。到1949年解放前,北京市內的公用電話已經增加到41處。
而投幣式公用電話,則出現在1982年,當時,以北京市為試點,投放了第一批投幣公用電話亭,到1993年,北京的公用電話突破一萬部。另外,還有550部投幣式電話亭、180座有人值守的電話亭和330部磁卡電話。
現在我們常調侃三大運營商「移不動、聯不通、信不過」,就像老一輩家裡剛接觸電話時所說的「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即便當年的電話通信質量並不怎麼好,但大家都十分開心,一通電話就能將情緒分享給遠方的親友,是他們從前不敢想的。
時間推移到20世紀90年代,IC卡電話亭開始大量出現,在2000年左右達到巔峰,很多人小時候上學時,書包裡還有一張充值IC卡。
有些用來給家人打電話匯報成績,有些則是情侶之間互訴衷腸,打電話的人永遠覺得話沒說完,後面排隊的人卻已經等到不耐煩。
現在如果隨機在大街上採訪年輕人,恐怕已經很少有人記得IC卡的模樣。
路旁的公用電話亭也在風吹雨淋之下變得破敗不堪,有些甚至已經變成了牛皮癬廣告位。
以當下通信環境來看,公用電話就像當年的BP機、小靈通一樣,屬於通信行業的過渡性產物,按理來說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該走到淘汰的這一步了。
然而,很多人卻不想讓它淘汰,因為公用電話亭不僅是「古老」的通訊工具,更是一代人的懷念,留下來一方面可以為喜歡傳統電話的人繼續服務,另一方面,也能作為旅遊賣點給新時代的孩子們看看以前的電話是怎樣的。
更有專業人士指出,公用電話亭有它存在的價值,比如一旦發生危險災害氣候,手機不能使用時,大家就可以用公用電話撥打110、119等急救電話。
當然,也可以「舊瓶裝新酒」,在公用電話亭處增加手機充電、充值、生活繳費等服務,又或者是將其改造為城市景觀和廣告位,在外觀上進行升級,探索新的商業價值。
前不久,央視新聞中還報導了上海電信公用電話的改造案例,上海公用電話亭頂部將加裝5G小微基站,變身成為5G公用電話亭。
原本5G基站大多建在樓頂,信號覆蓋存在盲區,這樣一來,就能解決信號盲區問題,而且上海電信還計劃根據場地條件,為公用電話亭提供共享充電、座椅休閒等功能。
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如果能夠被推行,那麼,很多地方的公用電話亭都會被保留下來。
手持201卡的歲月,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