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三體-小遙
作為人類最後踏上的一塊大陸,南極地區十分神秘,即便擁有發達的科學技術,也只有極少的科學家能夠在此進行相關研究。
為了保護這片淨土,科學家們也在不斷努力,試圖在不破壞南極生態平衡的同時,儘可能的深入探究有關地球地質和氣候變化的歷程,終於在最近得到了一些新的線索。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南極曾經擁有茂密的雨林,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更接近於如今的熱帶氣候。從南極地區採集的土壤樣本可以得知,最起碼在白堊紀,這裡十分適宜生物生存。
在過去的幾百萬年裡,人類從物競天擇的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卻沒有太多精力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全面的探索,直到近幾百年,才發現了南極大陸。
根據板塊漂移等理論,南極洲曾經位於低緯度地區附近,平均溫度可達15攝氏度。不過這並不足以與熱帶地區相比,真正的原因在於白堊紀時期的溫室效應。
地球曾經出現過很多次氣候變化,影響的因素也不盡相同,白堊紀初期,整個地球溫暖溼潤,甚至找不到大面積的冰蓋,由此也為很多物種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機會。
與人們理解的不同,溫室效應未必只有人類活動才會產生,二氧化碳含量在過去的數十億年中出現了起伏,而較高的二氧化碳含量使地球徹底變成了一個「水球」。
也就是說,現在人們擔心的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早在白堊紀時期就已經成為現實,不過導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原因並非人類活動,而是頻繁的火山爆發。
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當時的火山灰被不斷釋放到大氣層中,陽光無法順利到達地面,加上水含量過多,地球變成了一個蒸籠,溫度也在不斷增加。直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火山灰的厚度徹底遮擋了陽光照射,氣溫才急劇下降,很多地區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包括不斷漂移的南極洲。
時至今日,人們對南極洲的關注度仍然在持續上升,因為這裡的自然環境不斷變化,冰川融化已經威脅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如果地球又變回「水球」,將會對人類產生致命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