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落款年代有誤的贈畫
——回顧與恩師蕭龍士先生的一段畫緣
□解思勝
我手中有一幅非常珍貴的水墨花鳥畫,屈指算來已經有57年了。要說它珍貴,是因為它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畫家之手,他就是我的老師蕭龍士先生。
蕭龍士 攝影:鮑克
蕭龍士先生是安徽蕭縣人,生於1889年,活了一百零三歲,於1990年仙逝。先生離開我們已整整有30年了。
蕭龍士先生是我國現當代傑出的書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又是江淮大寫意畫派的創始人。他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學生、弟子、門生,一生不為名利,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中,傾注了畢生的心力,為人、為師、為藝,為後人留下了累累藝術碩果,贏得了桃李滿天下。
我在1960年與先生相識,並拜在他的門下學習大寫意花鳥畫。上面所說的那幅水墨花鳥畫,就是當年跟先生學畫時專門為我所作的示範畫。(如畫)
記得那是在1963年元旦這一天,我去看望先生,並帶了幾張宣紙過去。那是單位裡一個家在宣城的同事送給我的;當時捨不得用好的宣紙作畫,帶去給蕭老讓他試試效果如何?也就是這天,蕭老給我畫了上面這張水墨葡萄圖。你看畫面上結了兩串晶瑩剔透的果實,一上一下從左上方往右下方垂了下來,成熟的果實完全以墨寫成,顯得透明而飽滿;幾片墨葉大小不同,卻錯落有致,顯得水墨淋漓、充滿生機。在畫面的右上角還特意畫了只八哥舉足欲飛,更顯得生動有趣。
可能是因為紙好,先生畫起來也頗有興致,墨色也格外的出色。不一會功夫一幅絕妙的佳作完成了。這真是一幅難得的佳作啊!蕭老也為之感到分外的滿意。
蕭老平時很少純用墨色畫葡萄,而在藤上畫八哥更為罕見,所以也就更加顯得這幅作品珍貴了……畫好之後,先生在畫面右上角題寫了「果實纍纍」四個字,然後又接下來題寫了「一九四九年元旦為思勝學友作」,當時我發現先生把年代寫錯了,就提醒了蕭老,蕭老停下來發現了這一問題,但思考了一會反而說「將錯就錯吧!」既沒有改正,也沒有註明,只是在最後落上「七十四歲」的年齡和名字,就這樣,一幅落款年代與年歲有誤的作品誕生了。前面我提到過,蕭老是1889年生人,如果在1949年先生應該是60歲的年歲,但作畫的時間卻是在1963年的元旦,這中間整整相隔了十四年的時間,先生為什麼明明看到寫錯了還要說「將錯就錯吧」的話呢?這其中在當時我也難以甚解!
從那以後這幅作品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也沒有弄丟。(那時我在學校工作深怕被學生「掃四舊」給毀掉)。
直到2006年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了蕭老的書畫集,把這幅作品收到了畫集裡,(見畫集第七十七頁)從畫集的出版到現在又經過了十四個年頭,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也沒有人注意到這幅作品上所題的年代和蕭老的年歲有明顯矛盾這一問題;直到在前一段時間,蕭龍士藝術研究會秘書長、畫家黃小舟先生給我在微信上發過來這張作品的圖片,並提出了畫中所題年代與蕭老年歲有矛盾這一問題,讓我意識到該是把這個問題說說清楚的時候了。不然再過些年,又有什麼人可以把這件事說得明白呢?到時候弄不好還會給為蕭老寫傳記或者寫安徽美術史的專家留下一些爭議呢!
這幾十年來,每當我欣賞到這幅作品的時候,也總會想起蕭老當時說的那句「將錯就錯吧!」的話,老人明明知道寫錯了年代,為什麼還要將錯就錯呢?
後來我逐漸感悟到,是不是先生對一九四九年這個特殊的年代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感呢?
四九年那是我們共和國成立的年代,四九年也是蕭老第一次進京拜見齊白石大師的年代,對於這樣一個年代先生自然是十分懷念的。雖然在畫面上題錯了作畫的年代,但是把心中懷念的年代卻讓它保留了下來,這之中自然蘊含了先生那無以言盡的情感啊!
2020年6月於合肥墨緣齋
解思勝
文章作者簡介:1939年生人, 60年拜江淮大寫意創始人蕭龍士先生為師學習大寫意花鳥畫。作品以梅、蘭、荷、老來紅等為主。60年代中期也曾得到過李苦禪、許麟廬、齊良遲等藝術大師的親自指導。畫風追求厚重、古樸、蒼勁老辣之風格。崇尚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賢之筆墨;其作品多次參加過省、市美展,並有獲獎。現為蕭龍士藝術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