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文/桑慶菊
朋友們,說起想家,你們最先會想到什麼呢?是媽媽包的餃子,還是爸爸做的排骨?抑或還是別的什麼?我腦子裡最先閃出的是汪曾祺先生的八個字,「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然後眼睛就莫名地溼潤了,那溫馨溫暖的畫面,於我已是久違了啊。
我們想家其實就是懷念家中燈火溫馨,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一家人圍爐夜話,吃飯聊天喝茶,讓時光慢一些,再慢一些,慢慢地陪我們訴說,訴說時間之河上曾經發生的故事,那故事與我們漸行漸遠,又讓我們感覺那麼親近自然!故事開始的地方,就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
前幾天,在一個白事場合裡,聽到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說起她在城裡想老家的事兒。阿姨說得聲情並茂,我則聽得感同身受。
阿姨前幾年沒了老伴兒,被兒子接去城市生活好幾年了,順便幫兒子帶帶孩子。有一天她在樓下小區帶孩子遛彎兒的時候,碰到一群年齡差不多的老太太,正在七嘴八舌地說著誰誰剛從娘家回來,誰誰老家的親戚送來了家鄉的特產,談論誰誰娘家老媽老爸身體還很硬朗……這位阿姨也融進去家長裡短地跟他們嘮了一會兒。本來就是嘮閒嗑,嘮完也就雲淡風輕地散了,各自回家做午飯去了。
阿姨帶著孫子上得樓來,不由回味起他們剛剛的閒談,心裡居然空落落的,還莫名地坐立不安,心煩氣躁。她還暗自納悶,這是怎麼了?思忖了半天她突然明白,自己這是想家了啊!自己有多久沒回老家了?真的好想家,好想自己的老院子,好想自己的老鄰居,好想自己老家裡的親戚……想著想著,自己竟然控制不住淚如泉湧,並且越想還越委屈,忍不住就自己抽泣起來了。幸虧孫子才幾個月大,不諳世事不會笑話她,只是瞪著一雙清澈的小眼睛看著奶奶,扎煞著一雙小手還衝她笑。
不一會兒,兒子下班回來了,一進門就看到老媽哭紅的眼睛,嚇了一跳,忙不迭地問:「怎麼了,媽?咋還哭了?是哪裡不舒服嗎?怎麼不給我們打電話?不行咱趕緊去醫院。」兒子一連串的關心讓阿姨有些難為情了,她說:「沒有不舒服,就是突然想家了。」兒子聽她這樣說,才由緊張變為放鬆,笑著說:「想家?想誰啊?就我和我姐,都在這個城市,姐姐隔三差五地就過來一次,你要想她,我送你去她那兒住一天也可以啊,又不遠……」阿姨沒等兒子說完,又委屈起來,她連珠炮似的回兒子:「我想老家了,我沒有了父母,我還沒有兄弟姐妹嗎?我還沒了娘家嗎?我娘家還有哥哥嫂子呢!」說著說著又哽咽了。兒子聽完忙哄母親道:「好好好,想家咱就回去看看,這不馬上就到中秋節了,咱今年回去過中秋行吧?」
阿姨說,當時自己也不知怎麼回事,就是一霎一時也等不得了,恨不得立馬就站在老家的院子裡。她跟兒子說:「別等中秋節了,後天不是雙休日嗎?我們後天就回!」
「好好好,後天回!」兒子怕惹母親再哭,沒敢跟母親犟。
跟兒子說好後,阿姨就跟以前小孩子盼年似的,總覺得太陽賴在當空就是不西沉,好容易捱過了第二天。第三天一大早就喊起來兒子兒媳帶著孫子,急急地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到老家的時候,兒子問她:「咱先回老家還是先去看我老舅?」阿姨說:「先去你舅舅家吧,我想你舅和你舅媽了?」兒子一切聽從母親的安排。
到了舅舅家,兄妹相見自是悲喜交集,四五年沒見,年逾古稀的大哥又蒼老了不少,老嫂子也白髮蒼蒼,親熱地拉著阿姨的手抹眼淚。在哥哥家隆重地吃了一頓飯,又趕著跑了跑別的兄弟姊妹家,晚上還回大哥家住下,跟嫂子嘮了一宿,天快亮時才迷糊了一會兒。
天一亮嫂子就悄悄起床張羅早飯,阿姨也跟著起來了。吃過早飯,阿姨說要回老家看一眼,哥哥嫂子拉著她的手依依不捨,嫂子說:「見了這一面,不知下一面何時能見著。你下一趟要是再等這麼些年回來啊,我跟你哥可能就不在了。」這話說得三位老人都抹起了眼淚。兒子媳婦趕緊打圓場:「舅舅舅媽你們別難過了,有空我們就帶著我媽回來看你們,春節的時候我們回來過年。」舅媽這才破涕為笑,說:「回來過年好,我給你們做好吃的,一定要帶你媽回來啊!」兒子應承著說一定回來,惜別了很久才把母親帶上車。
回到老家,打開院門,滿院子的荒草叢生,枯草敗葉落滿了院子。再打開屋子,一股濃重的黴味撲鼻而來!曾經的老家已了無生機,沒有了記憶裡的煙火氣息,沒有了鍋碗瓢盆的碰撞交響,沒有了雞鳴犬吠的嘈雜,沒有了柴米油鹽的細碎……母親難免又是一陣傷感,眼淚撲簌簌地止不住,兒子趕緊勸母親帶上禮物,去幾家老鄰居家坐坐,母親這才離開了。
拜訪完幾家老鄰居,也該往回趕了,雖然跟每位親戚告別時母親一次次落淚,但回去的路上母親明顯是開心的。跟兒子兒媳一直嘮叨著過去親戚鄰居家的趣事或糗事,不時笑聲朗朗。兒子看母親開心了,打趣母親道:「不哭了?還想家不?再想家了說一聲,我會帶你回來的,不用哭鼻子了哈!」阿姨難為情地笑罵了一句:「熊孩子,你到我這年紀你試試?想家的滋味真讓人受不了,真的是一霎也等不及,恨不能紮上翅膀飛回去,回來都見上一面就踏實了安心了,心裡也不那麼煩躁了!」兒子笑笑說:「知道,這叫歸心似箭!以後逢年過節咱多回去幾趟就是了。」
阿姨一邊敘說,一邊又是抹淚又是笑,說得一眾聽者也隨著她哭哭笑笑。都感嘆人老了,心卻脆弱了,一點小事就觸動了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或許是因為戀舊,或許是因為自覺時日無多,越來越愛懷舊,越來越看重親情,總怕人生無常,今天一別不知還有沒有明天的重逢?用時下流行的話說,說過的再見會不會成了永遠的不再見!真的很難說。本來就是白事的場合,周圍是傷感的氛圍,大伙兒被阿姨說得唏噓不已,座中泣下誰最多?恐怕是非我莫屬了。
阿姨說,自己跟兒子進城也有四五年了,可總覺得自己與繁華的城市格格不入,像漂泊在城市中的流浪者,沒有根沒有底氣。我很理解,在阿姨心中,璀璨的城市霓虹,可能永遠代替不了鄉下老家某一座小屋內昏黃的燈光!
老家那昏黃的燈光下,有我們老邁的父親母親,有我們熟悉的家常飯,有一家人你來我往的身影,有母親的茶香氤氳或者是父親的旱菸繚繞,有我們熟悉的家的味道!老家就如同我們長在身上的胎記,是我們生命中永遠抹不去的痕跡,是老一輩人所謂的鄉愁,讓人溫暖又焦心。但是打小在洋房別墅裡長大的孩子,以後恐怕再也不知道鄉愁為何物了。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他們對此還會有感覺嗎?他們還能理解還會想往那樣的溫馨那樣的親情嗎?
作者簡介:桑慶菊,筆名驀然回首,《望月文學》特約作家,沂源縣青年作家協會會員,發表過詩歌散文,希望平淡的生活因文字而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