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之光」《鎮魂街》中,曹焱兵的守護靈于禁圈粉無數,一句「罪將于禁,恭迎我大魏守護之力」瞬間燃爆彈幕。于禁為何自稱「罪將」?歷史上的于禁又是怎樣的人呢?
在動漫中,于禁的人物形象以及其自稱「罪將」,靈感還是依據歷史上于禁的生平事跡而來的。歷史上的于禁是怎樣的,一切還要從1800多年前的漢末講起。
東漢末年,爆發黃巾之亂,各路諸侯招兵買馬,許多有志青年都應募從軍,于禁便是其中之一。
于禁的第一任主公是鮑信,這人在三國演義中就是個龍套選手,正史中更是連傳記都沒有,很快便被淹沒在了諸侯割據的洪流中。在他手下,于禁沒有獲得露臉的機會。
後來,于禁帶領手下的弟兄歸附了曹操,在將軍王朗(此人並不是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手下任都伯。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時間不久,王朗發現于禁是個人才,立即向曹操推薦,說我手下有個人不錯,將來是能當大將軍的。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王朗如此推薦,就召見于禁「面試」。經過一番交談,發現這小夥子不錯,於是提拔于禁為軍司馬。
很快,于禁獲得了展露才華機會。隨曹操徵徐州,討呂布,攻壽張,圍張超,數戰有功。
後又隨曹操討伐黃巾軍餘孽,不想遇到敵軍夜襲,于禁臨危不亂,率麾下將士力戰,一舉斬殺敵軍首領劉闢、黃邵,官職也升為平虜校尉。
如果僅僅是這樣,于禁只能算是個優秀武將,在名將如雲的曹魏,這樣的武將很多,曹操不會對他有什麼重視。
但不久後的宛城之戰,于禁的表現讓曹操眼前一亮。曹操並不是常勝將軍,一生吃過不少敗仗。如果讓曹操評選最狼狽的敗仗,其中肯定會有宛城之戰。
這一戰,張繡降而復叛,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死於亂軍之中,大將典韋力戰陣亡,曹操自己也被流失所傷,險些喪命。
曹軍撤退的時候混亂不堪,因為找不到曹操,許多大將帶著殘兵敗卒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只有于禁約束部下幾百人,邊戰邊退,雖有傷亡但陣型不亂。
于禁在撤退路上看到了十幾個衣衫襤褸的傷兵,便問他們為何如此模樣,傷兵說是被青州軍給劫了。早些時候,曹操徵討黃巾軍的時候,在投降的黃巾軍中挑選精銳,重新整編,號為「青州軍」。
雖然被收編,但黃巾軍本來就是流民居多,軍紀散亂,加之曹操對青州軍一向寬縱,如今兵敗,便趁機劫掠友軍。
于禁聽後大怒,馬上號令部眾,公布青州軍的罪行,隨即率兵猛攻青州軍。
青州軍如何是于禁的對手,被打的屁滾尿流。這青州軍戰鬥力不怎麼樣,告狀的本事倒是一流,被于禁教訓後立即跑到曹操那裡反告于禁攻擊友軍。
于禁回來後,也不著急見曹操,先令士兵安營紮寨,並做好防護措施。有人就說:「都啥時候了,你還顧得了這些。青州軍已經告黑狀了,趕緊去向主公解釋啊!」
于禁不慌不忙地回答:「現在後有追兵,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趕上來了,不先做好防守,到時候被人當靶子打嗎?而且主公是個聰明人,自會分清哪些是誣告。」
等到防禦工事都做完了,于禁才去拜見曹操,並秉明了事情的詳細情況。曹操十分高興,稱讚于禁有古時名將的風範。加上之前的戰功,封于禁益壽亭侯。至此,于禁逐漸步入曹魏第一武將序列。
歷史上,提起官渡之戰,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但反過來想,既然是以少勝多,人數處於劣勢,戰爭前期免不了吃些苦頭的。
曹操第一次和袁紹相持,因為袁紹兵多將廣,曹營武將沒人願意承擔前線的防守任務,只有于禁願為先鋒。曹操感嘆于禁的勇氣,撥給他兩千人守衛延津。
袁紹趁曹操東徵劉備,猛攻延津,沒想到碰了個硬釘子,無功而返。攻防轉換,輪到曹軍進攻的時候,于禁和樂進所向披靡,率軍連克兩縣,斬殺的敵兵加上俘虜共有數千人之多,並招降袁紹手下武將二十多人。
官渡之戰中,兩軍在營中建起土山相對,袁軍在土山上向曹營放箭,矢如雨下,曹軍死傷無數,軍心低靡。只有于禁無視箭雨,堅守土山督戰,鼓舞士氣,軍心逐漸振奮。
官渡之戰後,于禁的老鄉,先前歸降曹操的泰山流寇首領昌豨再次反叛。這個昌豨反覆無常,絲毫沒有信義可言,屢降屢叛,這次也惹惱了曹操,便派于禁前去平亂。
昌豨如何是于禁的對手,被圍攻的急了,仗著和于禁是老鄉,就跑到于禁那裡投降,夏侯淵等人覺得既然投降了,那就綁了送主公發落吧。沒想到于禁卻說:「你們都忘了主公平日的法令了嗎?圍攻而降的人不赦免,依令而行,才是為人臣的節操。縱然昌豨與我有交情,我又怎麼能為了這些失去節操?」
於是揮淚斬昌豨。曹操聽說後,雖感嘆昌豨命不好,卻因此更加看重于禁。
當時,于禁和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均為曹魏虎將,深受曹操倚重,堪稱中流砥柱。他們出兵時任前鋒,撤退時做斷後,時人號曰「五子良將」。
其中,于禁治軍最為嚴格,繳獲的財務物一分不取,都上交入庫。所以,曹操對他的賞賜也厚重。但于禁鐵腕治軍,對部下格外嚴厲,曹魏軍中都很畏懼他,所以不是很得人心。
于禁的高光時刻是率領幾十個騎兵就奪取了朱靈的兵權。
朱靈原為袁紹部將,後降曹操。後來朱靈得罪了曹操,曹操便想要奪了他的兵權。因為于禁在軍中有威信,這事就讓交給于禁去辦。
奪權這種事通常危險性很大,萬一對方不配合,再埋伏百餘個刀斧手,來個摔杯為號,被亂刀砍死是常有的事。
結果,于禁只帶幾十個人來到朱靈的軍營,宣布曹操的命令,朱靈嚇得話都不敢說一句,乖乖交出了兵權。可見,當時曹魏軍中于禁的威信之高。
此事之後,于禁被封為左將軍,假節鉞。左將軍屬於位高權重的「四方將軍」,假節鉞就更了不得了,可以隨意誅殺觸犯軍令之人,戰時狀態下不必請示君主,自己發號施令。
于禁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曹操最受信任的外姓將領,沒有之一。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人生到達巔峰時往往也是要走下坡路的時候。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打樊城,守將曹仁告急。曹操派于禁率兵援助,沒想到天降大雨,漢水暴漲,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和龐德,威震華夏。
當時,龐德是降將,且其兄長在蜀漢任職,關羽勸降,沒想到龐德大罵關羽,誓死不降,被殺身亡。反而是曹魏宿將的于禁投降關羽,消息傳回,曹魏朝野上下譁然,曹操不禁感嘆:「我和于禁相知三十年,怎麼在為危難的時候反而不如龐德啊。」于禁的聲望一落千丈。
我想,這也是在《鎮魂街》中,作者為何讓于禁自稱「罪將」的靈感來源。
關羽敗走麥城,東吳收付荊州後,于禁被送往吳國。
然而,于禁在東吳日子並不好過,作為降將,一邊忍受著自己內心的煎熬,一邊還要遭受吳國群臣的白眼。
有次,孫權和于禁並馬而行,虞翻看到後,大聲呵斥于禁:「你不過是投降的俘虜,怎麼敢和我的主公並駕齊驅呢!」說完,還要拿馬鞭打于禁,幸虧及時孫權喝止。
後來,孫權大宴群臣,于禁也受邀列席。席間,于禁聞樂思及往事,不禁流涕,虞翻又說:「你想要以虛情假意尋求脫身嗎!」惹得孫權很不高興。
歷經蹉跎,于禁終於還是回到了魏國,卻早已物是人非。老主公曹操去世,曹丕稱帝。于禁也不再是當年威震三軍的大將,鬚髮皆白,形容憔悴,成為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
而曹丕終究比不得其父,讓人在高陵畫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誓死不降,于禁投降的壁畫,于禁看後羞憤而死。一代名將,沒有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就這樣走完了人生最後的路程。
結語:如果沒有建安二十四年秋的那場大雨,如果上天再給于禁一次選擇的機會……也許于禁的結局會截然不同,可歷史沒有如果。
陳壽評價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如今,我們已無從得知于禁為何會投降。但我相信,假如于禁能再次見到曹操,他最想說的話一定是《鎮魂街》中的那句經典臺詞:罪將于禁,恭迎大魏守護之力,願世代為曹家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