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午,清華五道口雲課堂「在線大講堂」迎來開年首講,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IMF前副總裁朱民,以「站在大浪之巔:走向高收入階段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數位化大潮」為主題,分享他對未來三十年中國高質量發展底色的思考和判斷。
2020年是註定要載入史冊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惡劣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扛住了「壓力測試」,成為全球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也是中國人均GDP邁上1萬美元重要臺階的第一年,我們該如何克服曾讓眾多新興經濟體徘徊不前的 「中等收入陷阱」,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這成為關係國家發展命運的一個重大議題。朱民表示,每一個經濟體在跨越這個階段時,都會發生一系列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從根本上顛覆和再造現有經濟。只有認識和理解這些結構性變化,才能形成高質量的宏觀政策和發展戰略。「在這個關鍵時點上,我們的思維方式也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要從過去那種線性的思維方式,轉變成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思維方式,看到結構變化的顛覆性、創造性與機遇。」他強調說。
朱民指出,中國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時,將會面對老齡化、氣候變化和數位化三個不同於以往的結構性因素。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的10.5%,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十年後這個比例還將上升到16%。伴隨老齡化而來的將是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2015年北京的贍養比大概是三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老人,到2050年是一個工作的人養一個退休的人。大家想一想,這需要怎麼樣的勞動生產率,需要怎樣的財富積累來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朱民說,從2021年到2050年,老齡化和長壽化會影響我們的宏觀經濟相當長的時間,消費、服務、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都將發生深層次的供需結構變化。「我們對老齡化的準備是不夠的。」他說到。
去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承諾,中國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朱民指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在2030年達到峰值,雖然發達國家承諾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是他們實際上享有50到70年的過渡期,相比之下中國的時間只有30年,這個任務艱巨而緊迫。巨大的能源結構調整,極大地提高能源效率,都需要通過技術創新發展以及大規模的投資來實現。「想想看,燒油的汽車沒有了,全都變成電動或者氫動能汽車,汽車的產業鏈會發生什麼變化?」 朱民說,2060年碳中和會在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它首先是改變能源,但更多地是改變未來的科技。
提到第三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因素,朱民表示,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無接觸經濟的發展潛力,數位化物流、在線消費和生活服務、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學習等等,都發展得如火如荼。哪怕是疫情結束後,這種在線化的趨勢還會繼續維持,因為許多行業的業態已經徹底改變。
與此同時,科技正在成為世界競爭新的制高點。「當科技變成競爭的時候,新科技的到來已經不是你擁抱不擁抱的問題,而是你別無選擇。」朱民說道,「今天,科技發展和應用的創新正處於一個歷史的井噴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場科技創新和數位化的大潮正在興起。」他表示,面對來勢洶湧的大潮,中國的應對策略就是新基建,其核心理念是在傳統的人流和物流之上,以5G、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底層技術,再形成一個數據流,打造出中國的「超級科技高速公路」,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促進數位化轉型。「為什麼要數位化轉型?歸根結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中國經濟能夠長期穩健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朱民說。
掃碼觀看視頻回放
來源:清華五道口高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