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二豬 物種日曆
一提到大洋洲的動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袋鼠、考拉、鴯鶓還有鴨嘴獸等等神奇的物種。的確,這塊名為大洲,實際上是一個特大島加幾個大島還有一堆小島組成的生態圈,與其他大陸是如此的不同。特大島——澳大利亞上生活著一大堆「後獸」——有袋類動物,而各個小島上更是有許多獨有的生物。
大洋洲的島嶼上有著眾多的特有生物 | Abaconda Management Group / Wikimedia Commons
紐西蘭的古老生物
而在大洋洲東南角的那兩個大島,被智人稱之為紐西蘭的地方,同樣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國度:這裡沒有蛇,也沒有原生的大型哺乳動物,各種鳥類佔據了大量的生態位。這裡還是一種古老的孓遺物種最後的伊甸園,它們的祖先曾經在中生代與恐龍漫步在同一片天空之下。雖然6600萬年前那場大災難讓非鳥恐龍滅絕,而它們卻存活了下來,它就是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
露出牙齒的楔齒蜥 | Bernard Spragg / Flickr
楔齒蜥名字是根據其特殊排列的牙齒而來:上顎的後排牙齒呈雙排排列,而下顎後排的單排牙齒,能像楔子一樣契合在上顎牙齒中。楔齒蜥體長40釐米左右,而較大的雄性可以長到60釐米,體重1公斤左右。楔齒蜥的體色通常為灰綠色或橄欖綠色,這種體色能讓他與周遭環境比較好地融合。它的背部有一列突起的「刺」,據說楔齒蜥的毛利語名字的意思就是「背上的刺」。
這個麵包可以說是非常形象了 | Claire U / Flickr
楔齒蜥還有一個特殊的器官:松果眼。這是一個長在頭頂上的「第三隻眼」。它並不是裝飾,而是與大腦神經(松果體)相連的貨真價實的眼,具有感光能力,也可能與感知晝夜節律和體溫調節有關。在楔齒蜥的顱骨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松果眼的小孔。
楔齒蜥顱骨上的小孔 | 二豬
楔齒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的長壽,可以活到100多歲,甚至百歲的楔齒蜥還能繁殖!不僅如此,它們性成熟還很晚,20歲左右才能性成熟,這跟我們智人倒是差不多,只不過我們多數人都夢想著長命百歲,但真能活到100歲的人就沒幾個了。
這隻名叫亨利的楔齒蜥,在111歲時仍能繁殖後代 | KeresH / Wikimedia Commons
最後的喙頭類
楔齒蜥這個名字,讓你覺得它就是一種蜥蜴,它們的長相也確實相似,隨便找個蜥蜴擱到楔齒蜥旁邊,作為一個外行人的我,看著雖然沒有違和感,但總覺得兩者間還是差著點兒什麼。然而楔齒蜥並不是蜥蜴,它屬於一個古老的類群:喙頭類。並且楔齒蜥是喙頭類唯一的血脈,它們其他的親族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就剩我一個了?| Brianna Laugher / Flickr
在我上中學的時候,生物課本中對脊椎動物分類的是: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但近些年來,舊的分類學理論被認為有很多不足之處,而新的理論認為,以前同屬爬行綱的鱷目和龜鱉目,與喙頭目和有鱗目的蜥蜴、蛇的關係還是相對較遠的,於是分類學家就提出了蜥形綱的概念,其中的鱗龍類包含了喙頭目與有鱗目,也就是楔齒蜥與蜥蜴、蛇。
楔齒蜥捕食昆蟲 | Discovery UK / Youtube
在三疊紀早期或中期,楔齒蜥和蜥蜴的祖先各自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活化石」是不少人對於楔齒蜥的看法,確實,把2億年前的化石和現生楔齒蜥的骨骼進行對比,能找到很多相同點,但這並不是說,喙頭目一直就是這個樣。
在中生代,喙頭目的祖先們其實混的還算不錯,佔據了很多和現生蜥蜴類似的生態位,而且也演化出了吃素的、吃肉的、水棲的、樹棲的等並不單一的樣貌。但也許和蜥蜴相比,就差那麼一點點命運的垂青,最終這個類群走向了沒落,只能在島上苟延殘喘了。
紐西蘭的保育部門開展了楔齒蜥的人工繁育項目,以幫助其種群恢復 | Nordstjern / Flickr
說到了差一點點,楔齒蜥還真是差了一個器官:交配器。蜥蜴和蛇都有兩個頭的長著倒刺的交配器:半陰莖。而楔齒蜥可沒有這個玩意兒!也許有小夥伴就奇怪了,沒有這玩意兒,怎麼傳宗接代啊?這個問題吧,只要你養一窩雞,有公雞有母雞,在它們交配的時候,就能看明白了。
家雞通過把洩殖腔「對」在一起來完成交配,這一過程也被戲稱為「洩殖腔之吻」,楔齒蜥的交配行為與之類似 | Govinda Timilsina / Youtube
楔齒蜥曾經廣泛分布在紐西蘭南島和北島,但隨著人類來到了這個世外桃源,楔齒蜥和一些紐西蘭的特有生物都消失了,現在只有在數個小島上還有一小部分群體,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為此紐西蘭政府制定了極為嚴格的法律,對楔齒蜥進行保護,如果違反法律將被處以非常嚴重的懲罰。
位於紐西蘭惠靈頓市的zealandia保育中心,這裡野放了包括楔齒蜥在內的諸多本土物種,為此安裝了嚴密的圍欄來防止外來物種的侵入 | Tony Wills / Wikimedia Commons
原標題:《恐龍時代的倖存者,百歲「高齡」還在努力繁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