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作為馬良的弟弟,諸葛亮的親信,在蜀漢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北伐途中因為擅作主張,導致街亭失守,以至北伐失敗,孔明為了正軍法,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然而,馬謖真的是被孔明斬殺了嗎?《三國志》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答案。
在討論結局之前,我們可以明白的是「馬謖失街亭」這個錯誤是成立的,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馬謖在失街亭後的行動是存疑的,是值得我們去討論的。
大部分的人由於影視劇的影響,均認為馬謖的確是被孔明斬殺,歷史典籍中也的確有跡可尋,在《三國志·諸葛亮傳》和《三國志·王平傳》中分別記載著「戮謖以謝眾」和「丞相亮既誅馬謖」。
按照此種結局,馬謖在失街亭後老老實實的回到軍中,被諸葛亮當場斬殺示眾,
我們不妨在這裡插入一個討論:馬謖的錯誤給北伐造成了多大損失,孔明為何僅因為馬謖一次失敗就斬殺馬謖呢?
根據裴松之先生所作的注,孔明在第一次北伐前,曹魏只知道蜀中只有劉備會帶兵打仗,諸葛亮這個文官打仗究竟如何,曹魏了解不是很透徹。
而諸葛亮出兵,恰好就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並且在北伐途中,曹魏的三個郡都投降了諸葛亮,可以說,這次北伐(第一次北伐)的形勢是一片大好。
然而,馬謖的錯誤卻讓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不得不撤兵,這種錯誤是致命性的。孔明作為公司的總經理花費整個「蜀漢」集團公司的財力、人力、物力去對抗對手公司,這個時候卻因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小經理馬謖而導致整個公司的戰略計劃失敗。
作為總經理的諸葛亮當然要將這個失敗的關鍵因素-馬謖給開除掉,這樣才能規範公司職員的行為,才能平定公司的怨氣。
這樣的比喻或許能顯現出馬謖錯誤的嚴重性,以及諸葛亮無可奈何殺馬謖的原因。即便馬謖是諸葛亮「自己人」,諸葛亮為了強化軍法,下狠心殺馬謖,這種類似於「大義滅親」行為,是值得我們點讚的!
我們回歸馬謖結局這個問題,前文提及馬謖的結局,《三國志》給出的第一種結局是「被孔明戮」,然而,或許是歷史證據的多樣性,《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又給出了第二種結局。
此結局見於《三國志·馬良傳》,原文為「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此種結局與第一種結局相似,只不過形式有所變化。
第一種是「當場判決,立即執行 」,第二種是「延遲判決,處以緩刑」,並且第一種地點是在北伐途中,第二種是成都。
孔明為何要將馬謖關在牢獄中,而不是直接斬首呢?這或許就和孔明與馬謖的私交關係有關。
那麼孔明為何與馬謖關係如此之好?或許有以下幾點原因:
家庭關係:馬謖和馬良是親兄弟,馬良很早就跟隨劉備,與孔明稱兄道弟,馬良後期陣亡,馬謖屬於烈屬,受到孔明照顧。才能初露:馬謖在孔明南下討伐蠻兵孟獲等人之前,馬謖就向孔明提出「心戰」的策略,從這個角度看,馬謖確有一定的才能。並且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有二人關係的相關記載,「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可見二人的關係好到差不多可以是「父子」的關係了。這也解釋了為何馬謖在獄中去世,孔明「流涕」了。
除了前文所提出的兩種結局,《三國志》同時也給出了第三種結局,此結局見於《三國志·向郎傳》。
原文為:謖逃亡朗知情不舉 ,解讀這句話也相對簡單,馬謖街亭失敗,知道自己的錯誤犯得太大了,乾脆逃跑,逃跑的時候恰好被向朗看到了,向朗沒有向諸葛亮檢舉馬謖。
至於最好馬謖是否逃亡成功,我們已經無法考證, 然而,如果從此角度來看,馬謖就是一個言過其實,貪生怕死的人了,也從側面說明諸葛亮識人錯誤。
這個觀點在《三國志》這有一定的記載可以考證,在《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中就記載著劉備對馬謖的評價: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然而,對於馬謖真實的經歷,我們無法完整還原,易中天先生認為這三種結局應該合起來,馬謖失去街亭,畏罪潛逃,向朗動愛才之心,沒有檢舉馬謖,後來被捉拿歸案(也有可能是投案自首),孔明下達死刑命令,然而,還沒來得及實行,馬謖就病故在獄中。
然而,小編認為這種說法也是猜測,並無真實歷史依據,我們完全可以大膽猜測,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多樣化的史料,根據現代化的猜測與還原,可以得出大相逕庭的結局。
回歸到題目,大家認為馬謖的結局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