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大秦賦有點讓人失望:其一、劇情拖沓,快四十集了,秦王還沒親政;畢竟接近八十集的電視劇,姑且再看看;其二、歷史劇就是歷史劇,沒必要過多的加入感情戲,有點讓人反感,但還是對它抱有期望;其三、想看統一六國的過程和治理天下的施政綱領,像秦直道、打匈奴、築長城、修皇陵、平定南彝、這些才是觀眾期望看到的!畢竟這幾年以來算是一部可以追的歷史劇了!
秦統一六國地圖
關於這部劇,個人最期待的有三個人,一個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這個毫無疑問是大家所期待的,另一個是千古一相李斯,至於他爭議比較大;還有就是王翦、王驍父子二人,他們是真正統一六國的實踐者。這裡談一下李斯。個人認為李斯是千古一相,之前論述過,這裡不再贅述,需要討論一下「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這一觀點的可取性。
其一、見賢妒才,妒殺韓非。李斯妒殺同們師兄弟韓非,「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其二、李斯身為丞相,要為大秦滅亡負一定的責任,焚書坑儒的建議與他脫不了干係,因為李斯、韓非皆是法家思想的崇拜者。作為政治上的對手,李斯自然要掃清與自己政治意見相左的儒家。其三、最不可恕的便是李斯竟為了保全自己的相位,勾結趙高與胡亥,害死太子扶蘇。
近日,網上有這樣一則傳言,關於《大秦帝國》更名《大秦賦》,其實是因大秦二、三違背了大秦帝國小說的初衷,因此原作孫皓暉認為,大秦帝國電視劇除第一部外,其餘的(縱橫、崛起和天下即《大秦賦》)與原著有很大的出入。
電視劇的情節與原著的重合度不到10%,與他的《大秦帝國》小說的故事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電視劇不去表現那個時代的鐵血精神,卻偏偏喜歡呈現宮鬥和三角戀愛等肥皂劇元素。膩膩歪歪地演繹宮廷陰謀,完全背離了原著的價值觀。
為此,孫皓暉在2018年向法院提起訴訟,後經法院判定:出品方不能再以《大秦帝國》為名拍攝影視劇。箇中原由我們不得而知,只是在更名前揣測是與當前的國際局勢有關,大秦帝國一名太過霸氣,有點規避西方所宣揚的中國威脅論的意思,如今看來,極有可能是版權問題。把一部歷史劇硬是改成宮廷劇,難免大家都會逐漸地失望。
然而,儘管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還是有諸多可圈可點的地方,比方說如電視劇中的大秦士兵被稱為活著的兵馬俑;劇中排兵布陣也遵循了古代兵法等等。從開播時的8.9分一直往下跌,之後是8.7分、8.2分、8.1分,到今天已經跌到7.8分。
至於能不能剎住持續走低的趨勢,那就看政哥親政了,開啟統一六國的滅國戰爭如何如何,然後是統一六國之後的治理天下的一系列措施。「馬上得天下安可以馬上治之乎」,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而秦始皇正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諸多唯一,才讓這個短命的王朝耐人尋味。
收藏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的《泰山石刻》
豆瓣評價作為一個觀眾意見表達的平臺,有一定的可信賴度,也有不可信的地方,評分為什麼會持續走低,我們且來一起看看。有一些人評價比較客觀,有一些一星差評的有點過分了,總好過那些抗日神劇!
想到《大秦賦》總共78集,卻又給了人巨大的希望,畢竟大秦帝國,觀眾喜愛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統一之後治理天下的施政綱領,這才是秦始皇及秦朝迷人的地方。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為何只存在了短短15年?那個揚言開萬世之基業的大秦帝國為何只存在了二世?這才是觀眾真正想看到的。不過,眼前劇情馬上進入黃金期,希望不要再讓喜歡秦國、秦朝歷史的觀眾們再失望下去。
最後,希望真正的歷史愛好者去讀《大秦帝國》小說吧!結合《史記》、《戰國策》、《呂春秋氏》,還有1973年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對於歷史類的電視劇,我們不能要求太高了,像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呂不韋和趙姬私生子這樣的問題,已是無從考證,史書記載也不是完全靠譜,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新的考古發現。
(註:圖片來自大秦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