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她時代」的到來,女性話題劇也異軍突起,在這個夏天迎來了集體爆發。
女性話題劇,顧名思義就是以女性作為視角,探討女性在不同年齡所面臨的不同危機。
僅七月一個檔期,就有三部女性話題劇先後問世——《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愛之初》。
其中,尤以前兩部激起的討論最為熱烈。
先是《二十不惑》站在校園與社會的邊界上,刻畫出20+女孩的青春奮鬥史;然後是《三十而已》站在事業與婚姻的戰場上,刻畫出30+女性的生活阻擊戰。
與《二十不惑》相比,《三十而已》顯然更勝一籌。
自開播以來,它不但拿下了8.0的豆瓣評分,而且還憑著超高的話題性屢屢登上熱搜:顧佳人設、童瑤演技,江疏影精緻窮、做媽媽有多不易……
儘管女性群像戲,這兩年已經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但《三十而已》還是憑著真實貼地的劇情,激起了不少人的強烈共鳴。
《三十而已》
劇中故事,主要圍繞三個來自不同階層,對生活有著不同追求的30歲女性展開。
三位主人公,分別代表了30歲女性所面臨的不同現狀:單身的、已婚已育的、已婚未育的。
幾乎絕大部分的30+女性,都能對號入座,在這三位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一位,王漫妮(江疏影 飾),是一個標準的滬漂。
她來滬打工八年,好不容易才拼到了高級銷售的位置,月入15k,住著月租7000的出租房(後面漲到了8500)。
無論工作還是情感,她都應對自如。
工作上,她勤勉、努力、敬業。
每天第一個到店,最後一個離店。
她可以巧妙地應對職場上的勾心鬥角,面對同事的陷害絕不容忍姑息。
與此同時,她還可以保持謙卑的態度去處理無理取鬧的客戶,將職業操守放置首位。
感情上,她寧缺毋濫,從來不願意將就。
即便遇人不淑,也可以當斷則斷,迅速脫身。
她拼盡全力想要在上海紮根,但殘酷的現實,卻將她的夢想擊得粉碎。
生病住院臥床,她身邊連個能照顧自己的人都沒有。
媽媽打來電話提醒她吊瓶掛完,她卻責怪媽媽吵自己睡覺。
孤立無援的她,只能一邊落淚,一邊反思:
「長大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把好聽的話都說與外人聽,那些難聽傷人的,或者沉默不語的,都是說給最親近的人。」
王漫妮代表了當下絕大部分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單身女性。
她們為了個人抱負在外闖蕩、苦苦支撐,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爬出谷底、出人頭地。
然而,她們卻並不知道,這種日復一日苦熬過來的生活,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走到盡頭……
第二位,顧佳(童瑤 飾),是一個以中產階級自居的全職太太。
對觀眾們來說,這是一個顛覆性非常大的角色。
影視作品中的全職太太,往往都以一種固化的形象出現:以丈夫、孩子為中心,與社會嚴重脫節,整日庸庸碌碌。
而顧佳的出現,則完全打破了這種固化的形象。
名牌大學畢業的她,不但智商、情商雙雙在線,而且還頗具個人魅力,可以遊刃有餘地處理家庭內外的各項事務。
透過這個角色,觀眾猛然覺醒:原來全職太太,也可以同時擁有乘風破浪的能力和披荊斬棘的勇氣。
與此同時,在這個角色身上,還折射出了已婚已育的女性所面臨的各種「軟暴力」。
她用一句「你知道我出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道出了初為人母的辛酸。
除此之外,顧佳還要應對很多棘手的生活問題,比如手撕小三、保護孩子、躋身太太圈等。
發現老公公司有綠茶女對老公圖謀不軌,她會主動出擊,敲山震虎。
第一次警告,第二次辭退,乾脆利落,毫不含糊。
遇到旁人欺負兒子,她更是「為母則剛」,秒變女戰士,以一敵二、重創對方。
為了躋身太太圈,幫老公發展新客戶,顧佳更是忍辱負重,使出渾身解數,又是幫富太太們做甜點,又是找朋友花血本買愛馬仕,才勉強讓自己出現在太太們的合照裡。
鬥得過小三,打得過作精,拼得過富婆。
這樣的人設,擱宮鬥劇裡,就是一個典型的大女主。
可惜,人無完人,顧佳身上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她最大的缺點,就是她強烈的控制欲。
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讓兒子「贏在起跑線上」,她對一家人施以超負荷的壓力。
這種壓力無形中成了影響她家庭幸福的最大阻力。
第三位,鍾曉芹(毛曉彤 飾),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已婚小女人。
鍾曉芹是上海本地人,生活安逸的她,平時沒什麼上進心。
她代表了當下大部分普通女孩的生活樣貌:長相平平、工作平平,生活以追劇為樂,工作以平穩為重。
她與丈夫陳嶼之間的夫妻關係,是牽絆她成長的關鍵因素。
兩人雖然偶爾吵吵鬧鬧,但生活總體還算穩定。
然而,一個孩子的到來和離去卻打破了他們原有的平靜。
鍾曉芹意外懷孕,思考再三之後,她決定留下這個孩子。
可丈夫陳嶼卻持不同意見,原生家庭的陰影一直籠罩著他,讓他不確信自己是否會成為一個好爸爸。
經歷了意外懷孕和意外流產之後,貌合神離的兩人終於徹底爆發,走到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分叉口。
在鍾曉芹和陳嶼的相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下很多夫妻的相處模式:經相親認識,覺得合適就結了婚,婚後才發現兩人在看待事物和處理事務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
而且,由於兩人沒能做到有效的溝通,所以令矛盾日積月累,以至於一朝激化,就徹底崩盤。
《三十而已》通過刻畫這三個女性角色,試圖挖掘出中生代女性所面臨的社會現狀與人生困境。
不過,對於她們的人生出路到底是什麼,該劇卻並沒有給出具體答案。
而該劇最大的意義,恰恰也正在於此:它選擇和觀眾同等視角地去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而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幫人們解答問題、定義問題。
該劇重在「呈現」,而非「判斷」。因為呈現過程,往往比判斷結果,更有意義。
《三十而已》如一面鏡子,照出了30歲女性背後的酸甜苦辣。
每個觀眾都能透過它,看到30+女性身上的不同側寫:有人看到了王漫妮的執著奮鬥,也有人看到了她對金錢的渴求;有人看到了顧佳的知世故而不世故,也有人看到了她對家人的施壓;有人看到了鍾曉芹的天真善良,也有人看到了她的不成熟。
她們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直面困境,尋找生活的突破口。
這份不放棄的勇氣,就是當下女性身上最生龍活虎的生命力。
呈現焦慮,但不販賣焦慮,是該劇所具備的最大優勢。
從「三十而立」到「三十而已」,它揭示出的不只是30歲女性身上的生機與活力,更是她們人生路上的無限可能。
30+,並不可怕,它只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段必經之路。
我們最好的年歲,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