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能看到的東西,只是這個世界裡很少的一部分,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我們逐漸明白,宇宙中存在著不論什麼方法,都無法觀測到的暗物質,通過宇宙狀態推出,它在宇宙物種中所佔比例,為普通物質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說宇宙裡有90%以上,都是無法測明的暗物質,都差不多是全部了,就和我們什麼都看不到一樣。這個宇宙到處都是無法看到的東西,比我們看到的廣闊多了。——《海獸之子》
原定於2020年2月上映的《海獸之子》因為疫情推遲到了11月,但這並不影響才從《天氣之子》看起電影院現場的我,對它在首映日一睹為快的想法。
其實豆瓣貓眼等主流平臺對《海獸之子》的評價還是中肯的,情節晦澀難懂和敘事能力一般,但是意義和啟迪非常高光;觀影進程中則是普通觀眾疑惑,原著(漫畫)黨的狂歡。單論電影想傳達給觀眾的意義和啟迪,我個人認為評分可以不低於9分。
《海獸之子》的大意是通過一位少女的成長視角和故事,去探索生命誕生消亡的奧秘,電影的畫面和配樂堪稱藝術,每一幀畫面截下來就是一副唯美的畫。整部電影圍繞著它的核心理念展開: 「星辰萬千,海為子宮。歌聲繼續傳來,人為乳房,天為樂園,祭奠的壓軸戲開始了」
從人類到大海,再從星辰到宇宙,這段話看起來深奧宏大,其實說的是世界萬物運行之道的奧義,不過從兩千多年前直至近代,中華民族誕生的幾位聖人和哲人,或用宗教或用文學,就已經一一詮釋了電影所要表達的奧秘。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遠明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看懂了這些話,電影裡講的道理就不顯得那麼晦澀難懂了。
沒有舊事物的消亡,就沒有新生命的誕生,福禍如晝夜交替,生死可以相互轉化,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從一個小細胞開始,生命的誕生可以說源自海洋,而海洋的變化也內顯世間萬物運轉之道,人類之於海洋,猶如星辰之於宇宙。作為人類用文學哲學和探測機器想要參透的,海洋同樣是人類永恆的心靈寄託之地。不同於烈日閃電,海洋有自己的喜怒哀懼,波瀾壯闊之前是潮起潮落,驚濤駭浪之後是風平浪靜,恰似月有陰晴圓缺,花有枯榮開謝。
海子的詩裡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生命的誕生並不僅僅意味著它的終點是消逝,生命的精彩在於它的歷程是星辰大海,而人活著的意義,大概就是接納整個世界,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世界萬物運轉之道,我有幾句總結:世間平衡而不平等,世事推移而不推延,世人相逢而不相知。
我覺得人類和宇宙很相似,人類體內分散遊蕩著各種記憶的碎片,通過某個契機,一些碎片開始連接聚合,變成稍大一些,又開始吸引其他的記憶碎片,然後再連接,最後壯大,這就是所謂的思考和想像吧。簡直就像星星的誕生,宇宙的誕生那樣嗎?——《海獸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