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離開地球到太空其他地方定居,將會發生什麼?那裡與地球不同的環境將如何影響人類的物理結構及人類進化?人類在適應新環境時會變得與眾不同嗎?
今天,人類生活在一個複雜的地面環境中,但它相對穩定,數千年來不需要做出重要「調整」,但這在太空中將有所不同。
科幻小說領域的許多藝術和文學作品根據人類未來將要居住的「空間」環境的特徵,描繪了這種發展的各種例子。
人類在那裡可能會比在地球上長得更高,骨骼更易碎,或者在更大的行星上變得更胖而長得更矮,並且由於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人類年齡可能跨越幾個世紀,人類基因的操縱可能導致另一種稱為「銀河系」或星系人的出現,並且存在多種可能性,其中的一種可能性是:人類將在空間上發生重要的變化。
萊斯大學的生物學家斯科特·所羅門(Scott Solomon)在他的《未來人類:走進我們持續演化的科學》一書中斷言,遠離地球的太空旅行將改變人類。
根據作者的說法,環境壓力將極大地推動人類從與適應地球環境的狀態朝著適合太空生活的類型進化。
這從經歷短暫太空旅行太空人的身體變化中體現得很明顯,由於太空中的重力較弱,這些太空人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失去的骨密度。
身處太空中還會對人體產生許多影響,例如削弱「壓力感受器反射」來調節人體的血壓,並防止血液由於重力而聚集在腳上,此外還需要耳朵前庭覺組織,該組織有助於保持平衡,還需要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
但是,從今天的「智能人」發展為明天的「銀河人」需要多久?為了理解這種轉變將發生的時間尺度,所羅門在他的書中提到了兩個現代的例子:疾病抵抗力和在高海拔地區對低氧水平的適應性。
第一個例子是科學家在熱帶地區觀察到的情況,在熱帶地區瘧疾盛行,鐮狀細胞性貧血的發病率很高,鐮狀細胞性貧血是一種與保護瘧疾的基因相關的遺傳疾病,因此未患瘧疾的人是鐮狀細胞的攜帶者。
第二個例子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對低氧水平的適應,這兩種適應發生在過去數萬年的時間裡,這一時期只代表了人類發展的一瞬。
但是環境不是決定人類發展進程的唯一因素,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文化、生活方式和技術,所有這些因素都會對未來生活在太空中的人類產生影響。
可能會影響「太空人類」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選拔太空人的過程,例如,美國宇航局今年宣布接受太空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獲得碩士學位。
正如所羅門所說,這意味著這些太空人要擁有足夠的錢去接受高等教育,同時,對於美國來說,太空人至少是白人。
由於大多數國家沒有計劃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所需的資源,因此,決定誰去太空也是出於政治動機,為此,作者將所有這些因素稱為「創始人影響力」。
據美國宇航局詹森航天中心太空醫學專家基拉·貝加爾(Kira Baikal)稱,空間定居計劃的折中方案可能是採取輪換措施,礦工在每個工作時間段後返回家園,這將防止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每次恢復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但另一方面,採用某些身體特徵來選擇太空人可能會阻止某些人群由於種族或性別而進入太空。
人類在太空探索中可能不會在物理上變成「銀河人」,並且人類可能永遠沒有辦法離開太陽系,但也不太可能永遠留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