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是為大家安排的解困周,聊過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大族雷射、信維通信、紫光股份、紫光國微、紫光集團,今天就是你們晝思夜想的落難王子主角——浪潮信息。
7月1日就聊過浪潮信息,之後漲過一小波,到48塊左右就一直下滑,當時我也在文章中提出過浪潮問題和風險,而且最致命是邏輯風險,而非訂單風險。
浪潮信息做什麼的嗎?
說白就是組裝伺服器的,即使浪潮信息號稱是中國伺服器一哥地位,但它就沒「格力」的命,一哥浪潮浪不起來,議價能力跟格力差遠了,被上遊捏著無法動彈。
看看2011~2020年三季度毛利率、淨利率走勢,浪潮信息營收不斷攀升,但營收跟不上成本提升的節奏,出現背離狀態,毛利率、淨利率持續走低。
2011年毛利率還是22.85%,到今年三季度只剩11.58%,而淨利率從2011年6.23%,滑鐵盧到今年三季度的1.4%。
而且看不到頭,這就好像三七互娛一樣,三七不斷燒推廣費用來佔領市場,浪潮產品不斷降價維持市佔率。
為何說浪潮信息模式很像三七互娛?
浪潮信息上遊供應商是伺服器的處理器、主板、存儲、晶片組等等硬體及軟體供應商。
浪潮賺回來的錢都扔給了英特爾、英偉達、希捷等硬體廠商。
而且浪潮的技術壁壘不在自己手上,都是別人家的貨,上遊的硬體、系統軟體才是伺服器的技術壁壘要塞,浪潮極度依賴上遊,超60%的收入都上繳給硬體、軟體廠商。
浪潮下遊的客戶主要是政府、大中型企業集團等,而且通過大型項目招投標方式獲取訂單,有不確定性,前5大客戶收入保持在30~40%的區間。
技術壁壘、議價權被上遊「掐脖子」,而且通過招標、又沒有技術壁壘,為了中標降低產品售價,利潤被逐漸壓榨,浪潮成了「花生油」,毛利、淨利率不下滑才怪。
關鍵這死循環暫時看不出能反轉,明擺就是邏輯出問題了。
另外,ODM(貼牌)廠商迅速崛起,搶佔市場。一些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以及雲計算廠商開始自主設計,與ODM廠商合作定製生產,從而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進一步碾壓品牌服務商的市場空間。在激烈的競爭格局下,浪潮信息的利潤空間幾近於無。
還有,華為這樣後起之秀,在伺服器上不斷打破傳統伺服器的格局,逐漸侵襲浪潮信息的份額。
不過,近年雲計算、AI興起,確實給浪潮信息一個鹹魚翻身的機遇。浪潮AI伺服器連續在2017、2018年AI伺服器穩居國內市場第1。
目前,浪潮已成為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客戶最主要的AI伺服器供應商,並與科大訊飛、今日頭條、滴滴等保持在系統與應用的深入合作,幫助AI客戶在語音、圖像、視頻、搜索、網絡等方面取得數量級的應用性能提升。
另外,浪潮信息在邊緣計算伺服器方面也布局較早,具有一定先發優勢。2019年全球邊緣計算市場規模預計為28億美元,預測複合年增長率為26.5%。浪潮中標中國移動研究院的OTII伺服器設備採購項目,中標產品為NE5260M5,未來也將受益。
除了有被上遊斷供的風險,另外,主業盈利能力較弱,銷售、研發支出規模隨著經營規模擴大而不斷增長,導致費用總體偏高。
還有,浪潮的客戶帳期較長,對主業利潤形成侵蝕,實際盈利能力較弱。
浪潮債務集中於短期債務,即期償付壓力較大,伴隨經營規模擴張,2017年以來浪潮信息剛性債務規模增長較快,且債務結構偏重短期,即期債務償付壓力較大。
雖有如此突出的行業地位,但無論是決定命運的上遊供應鏈,還是下遊客戶均存在短板,並直接決定了浪潮信息的「大而不強」。之前英特爾「斷貨」浪潮的虛驚,暴露出浪潮嚴重依賴英特爾的隱患、軟肋突顯。
總體來說,浪潮信息想改變目前的窘境,最關鍵還是在核心技術創新領域要有更多的突破。
21家券商浪潮信息2021年平均淨利潤是17.99億元,這裡華叔覺得給多了,華叔保守給明年淨利潤為15億元,PE給25~30倍,合理市值範圍在375~450億元的區間,目前市值419.11億元屬於合理範圍。
其他重點資訊——
1、隆基股份:子公司擬56億元投建年產10GW單晶電池項目。公司全資子公司隆基樂葉與曲靖市政府、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籤訂項目投資協議,就公司在曲靖(一期)投建年產10GW單晶電池項目達成合作意向。預計投資約56億元,計劃在2022年投產。
2、乾照光電:擬定增募資不超15億元。公司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億元(含),扣除發行費用後擬投入Mini/Micro、高光效LED晶片研發及製造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