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前些日子,網上有個話題熱度很高:與溫柔的人相處,是什麼感覺?
有個留言點讚頗多,很多網友直呼感同身受,其中寫道:
「越長大越喜歡與平和溫柔的人相處,感受過平靜生活的可貴,只願意和那些好好說話、情緒穩定的人在一起。不用因為隨時隨地,都可能被另一個人的尖酸、乖戾拉扯進情緒谷底而膽戰心驚。」
深以為然。人到中年,越發感覺生活不易、步履維艱。
與溫柔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畢竟心裡無憂,身體才會無恙。
溫柔,是言語和善的體貼
蔡康永在《說話之道》裡寫道:
「把對方看在眼裡,放在心裡。交談時不時望著對方,帶一點點觀察,讓對方充分感覺到,他在你眼中的存在,讓對方覺得被重視。」
電視劇《小歡喜》裡的劉靜,就是這樣一個人。
劉靜的家裡,丈夫季勝利和兒子季楊楊因為多年來積攢的矛盾,常常一開口就是「火藥味」十足。
而劉靜一直不厭其煩地耐心調和,重新建立了父子二人的感情,解開了他們多年的心結。
她不僅讓自己的家裡充滿著溫暖的氣息,更是如甘霖般將希望帶到身邊各處。
身患抑鬱症的丁一跳樓自殺後,別的家長都在指責他太脆弱,不為父母考慮。
只有劉靜惋惜地說:
「正常人誰不怕死啊,那要是連死都不怕的話,可能是活得太痛苦了吧。」
喬英子熱愛天文,母親覺得這是不務正業,還打著「為你好」的名號毀掉了英子的樂高,而劉靜卻在一直給予英子力量。
作為鄰居阿姨,她安慰英子:「很多事情,宇宙教不了你,但時間可以。」
作為知心好友,她鼓勵英子:
「你一定會實現夢想,阿姨一直相信你,是個優秀的孩子。」
劉靜的出現,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蜷縮在黑暗裡的英子,給了她迷茫青春裡最好的安慰。
廖一梅說:人這一生,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
和溫柔的人相處,她會理解你的難處,用體貼的語言給你慰藉,在細微之處給你力量,就像和煦的陽光,彼此溫暖,互相照亮。
看過一個故事:一輛計程車上,黑人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小孩問媽媽:
「為什麼司機叔叔的皮膚顏色和我們不同?」
母親微笑著告訴他:「上帝為了讓世界繽紛,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
到達目的地後,司機堅決不收錢。
他說:
「我小時候也問過母親同樣的問題,但母親說我們低人一等,所以膚色不同。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一個我。」
溫柔的人,言語間讓人舒服,態度上讓人暖心,不失溫度,亦有高度。
溫柔,是情緒穩定的修養
文學家胡適先生曾說:
「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於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糟糕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
當你活到一定年齡,被瑣事纏身、被壓力裹挾,相比和一個怒氣衝衝的人爭論,一定更願意與和顏悅色的人交談。
剛畢業那幾年,租房時遇到的房東是位老人,住在我的隔壁。
老人一開始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經常有吵架的聲音,沒過多久兒子一家三口就搬走了,剩下她一人。
最初以為是老人脾氣差,跟子女都難以和睦相處,於是我也很少與她來往。
後來看到,經常有鄰居送菜和水果給她,有時候她還會拿一部分送給我。
一來二去才逐漸得知:老人退休後,在家幫忙帶孫子,無論她多麼細緻周到,兒媳總能挑到錯處,但她卻一句怨言也沒有。
平日裡和鄰裡相處,孩子玩鬧太吵她不怒,鄰居借東西沒還她不怨,房租晚交了幾天她不催,永遠保持著平和慈祥,大家都特別敬佩她。
一次與老人閒聊,問及她為何能做到事事泰然處之,她笑著說:
「我已經老了,太清楚爭吵最終的結果就是傷人傷己,對生活毫無用處,所以不如試著去理解你們年輕人,老話裡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當時聽聞這些,心中深受觸動,這也許就是做人的境界: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多年前看過一段很火的話,如今依舊記憶尤新:
你開車時討厭行人,你走路時討厭車;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覺得顧客太挑剔;你打工時覺得老闆摳門,你當老闆後覺得員工沒責任心。
其實究其根本,不過是以一顆抱怨的心看待世界罷了。
遇人常寬恕,遇事不責備,是一個人處世最高級的溫柔。
穩定的情緒,沉著的心態,是一個溫柔之人最深厚的修養。
溫柔,是推己及人的善良
毛不易在創作歌曲《借》時,寫過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不被認可的夢想,不被祝福的感情,不被眷顧的孩子,他們不曾犯錯,卻只能顫顫巍巍,單薄地行走在路上。這首歌送給他們,借天地萬物,不求終將到達某處,只求路上少些阻礙,讓他們同樣平凡。」
若問起一個人為什麼會變得溫柔?我想正是因為他們骨子裡那份難得的「同理心」。
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自己看不到的小角落,還有很多人在飽受風霜。
今年年初,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醫生在出診時,被患者砍傷,危及生命。
他在康復後接受了採訪,有人問他恨不恨那位患者?
陶勇回答道:「不恨,也無法寬恕,但我理解他。」
接著他講述了一段經歷:
我們曾經幫助過一個十三四歲的女孩,給她免費捐贈了兩個多焦點的人工晶體。我下樓時發現,這個女孩的爸爸在偷錢。我也沒有特別驚訝,因為他們家的確太困難了,已經賣了家裡的地、房子。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家人怎麼是這樣的,小偷的一家子。但是你知道嗎,後來他們又來門診時,正好碰上一個老太太上樓時摔了,她爸二話不說就背著老太太去包紮去了。
採訪的最後,陶勇醫生談了自己對於人性的看法,他認為人性的善和惡其實是環境滋生的產物。
「很多時候,我們在衣食無憂、生活安定的情況下,去評判別人好壞。可如果有一天我們也窮困潦倒,沒有生活來源,我們會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嗎?」
未必人人都能做到。
醫者仁心,即使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他依然選擇去理解他人的難處,這或許就是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
《奇葩說》辯手柏邦妮說:
「能體諒別人,並且接納別人的痛苦,才是真正的溫柔。比和顏悅色更可貴的,是一顆溫柔的心。」
世間有許多善良的人,因為他們親身經歷過許多難事,決定從此之後不再讓身邊人再承受痛苦,這份善良,就是「溫柔」。
而這些溫柔的人,就是上天贈予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
和溫柔的人在一起,是最好的養生
知乎上有人問:「成年人的世界,交朋友的標準是什麼?」
有個回答簡短有力:
「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強者,正常而陽光的普通人。」
和溫柔的伴侶過完餘生,平淡日子裡也有詩意,你也能變成一個柔軟且有力量的人;
與溫柔的朋友攜手前行,相處舒服、交往不累,你可以收穫鼓勵和陪伴帶來的溫暖;
在溫柔的世界生存成長,擁抱愛與被愛的美好,你永遠有希望和勇氣面對生活的難。
年齡漸增,吃東西愈發清淡,對待人情世故也更加寬容,不亂發脾氣學會了忍讓,只願能遇見一個溫柔的人,深情且平靜的過完餘生。
正如作家喬一說的那樣:
「有些人充滿戾氣和惡意,是因為他們從未被人溫柔以待過。」
我相信自己能始終溫柔,是因為自己在年少時遇見了溫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