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都有一個審美傾向,那就是慕強和慕高。慕強自然就是,大家都喜歡厲害的人,畢竟「良禽擇佳木而棲」;慕高也就是大家都會選擇性注視高大健壯的人。前面一個審美點到如今已經模糊很多,因為人們對於「強」的定義在不斷變化和補充,但是對於「高」卻一直沒變,非常簡單粗暴。
所以本期的話題,是一個令矮子們自卑的話題——關於「高」的審美。接下來要說的是《三國演義》中「身長九尺,髯長二尺」的關羽,因為他的高令人印象深刻。當時人們對於尺還沒有概念,而各朝各代尺的長度又不一,古人的九尺到底有多高就成為了大家疑惑的點。
作於100年到121年的《說文》中,講一尺等於人的手肘到手腕的距離,或者是膝蓋到腳踝的距離,但每個人手和腳的長度也不同,到底要以誰的手和腳為標準?幸好這時候出土了一根明朝嘉靖牙尺,經測量,一根牙尺的長度是32釐米。
而《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也是明末清初的,這根尺剛好契合他心中的丈量概念,所以九尺也就是2.88米,關羽就是2.88米的身高,高出很多NBA球員一大截了,他的鬍子更是有64釐米。所以我們看到的,無論是影視還是戲曲中,他的形象都是高大須長,令宵小自卑。
但因為這不正常的身高,也有人懷疑過是否存在誇大的嫌疑,畢竟古人的文學作品最喜歡的就是誇張,比如說《紅樓夢》中說史湘雲「蜂腰猿背」,蜜蜂一樣細的腰跟泰山一樣的背,想想那個畫面就很酸爽。事實證明,不是誇張,是沒量對。因為後來又出土了一把東漢末年的漢尺,真正契合了關羽所在的時代,而那時一尺為23.4釐米,所以關羽的身高其實是2.1米,但還是很高。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壯士基本都高,不難看出,在戰爭頻繁的時代,高壯的戰士是一種必然趨勢,不說審美,無論是從國家主觀意願,還是說自然發展規律,都是如此。如今還沒開採完的秦始皇陵墓,大家目前能夠看到的兵馬俑,如果你去直觀感受過,就會發現所有的兵馬俑都極其的高,基本都是2米左右。這並不是他們當時對於雕塑的審美傾向,而是切切實實的身高。
古人原本就高,他們也欣賞高。這種對於高的審美傾向,不僅出現在文學作品的描述中,也出現在對於佛堂中的佛像上。在古人對於高處的建築和雕塑還沒有太多把握的時候,他們也不放棄對於高的追求,一個大佛最好頂上高高的大梁,然後低頭俯視才好,這樣才有法力無邊的感覺。713年開鑿,803年完成的唐代樂山大佛,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
這裡也說明了人類「慕高」的根本原因——高,容易讓人產生敬畏。所以羅貫中要特意強調關羽的九尺之高,這樣才能襯託他武力值更強,而將士要高,才能說明他戰無不勝,佛像要高,才能相信它無所不能。「慕高」其實也是「慕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