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亞男
編輯/大風
微信表情包上新快一周了,除了各個聊天對話框、朋友圈,蔓延到了其它社交平臺。
小黃臉表情伴隨著微信的誕生和升級,迄今在微信上已經四次更新。每一次幾乎有一個出圈的表情:第一次是「笑哭」;第二次則是「捂臉」;第三次則是「Doge」;第四次就是如今上熱搜的「我裂開了」。
這組最新的表情包似乎更加戳中了打工人的靈魂深處。尤其是「我裂開了」的表情,完美契合最近「打工人」的熱搜。除了新鮮感,這六個表情能夠傳神表達出年輕人的情緒,這也是為大家所愛的重要原因。
對「打工人」來說,面對甲方、上司、同事,諸多時候許多對話難以直接啟齒,一個表情包就足以,甚至給人一種「你品,你細品」的感覺。
表情包能夠傳達出文字之外的種種複雜情緒,更重要的是,在無數次的「二次創作」和顛覆中,表情符號能夠演化出年輕人所需要的,在開心與難過區間以內,被當代社會「卷」出來的種種複雜情緒。
作為國民通訊工具,微信的表情隨著社交需求的更新而迭代。每一次,都是新的社會情緒的一大出口。
玩壞它!
2017年,涵蓋捂臉在內的表情更新上線。微信曾透露,想出捂臉的設計師是一名廣東80後,他提到,這個表情的靈感來源部分來自於星爺,也就是在《唐伯虎點秋香》中星爺的捂臉笑。
根據2018微信數據報告,九零後發送最多的表情便是「笑哭」。在具體的語境中,笑哭除了表示「搞笑」,其實更常常伴隨在無可奈何、自嘲的情境裡。
微信更新表情的另一個邏輯在於數據勘測。微信設計團隊通過微信表情平臺發現,「捂臉」的類似表情使用頻率已經很高,於是便在小黃臉上也添加了這個動作。
除了捂臉,「斜眼笑」也來自於網絡流行的借鑑。混跡百度貼吧的用戶可能更清楚,在貼吧裡「滑稽」的表情一度稱神,成為一個典型社區文化的印記。
在這個帶著壞笑、調侃和一股「不必明說自行體會」的表情裡,充滿了年輕人社交互動的特點。當年輕人喜歡一個「梗」,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玩壞它」。
二次創作本身就是一種「破壞」,伴隨反諷的基調,年輕人樂於用破壞和重塑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流行文化的喜愛。不管是「滑稽」表情在無數個語境下的洗滌,還是網上暴走表情包或者糊到看不清的張學友動圖,其實都內化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情緒,只為年輕人,在網際網路語境下成長起來的幾代年輕人所理解。
第三次的微信表情更新也如此,「Doge」狗頭表情本來自於日本一隻柴犬,但是在被外國網友的二次創作,加上各種文字、符號和動圖後,便重新演化出一種新的嘲諷語境,反而代替了它自身的意味。「狗頭」表情包最先破圈始於微博,在一句評論的末尾加上「狗頭」表情包,就成了和字面意思完全相反的一句話,意為「狗頭保命」,常用作嘲諷。
這個表情包也蔓延到了微信聊天框裡。
「我裂開了」這個詞彙其實早已在微博、豆瓣小組等等用得爐火純青,而微信選定並將其擬人化,便是選取了最能夠讓年輕人共鳴、共情的一個方式。
「我沒在笑,我在罵人」
在一定程度上,表情包拯救了一大批「社恐」和「社死」的人。
最初的小黃臉表情承襲了QQ,以初級情緒作為載體,對應分明。微笑對應開心,流淚對應悲傷,紅臉對應憤怒。
但是年輕人永遠是反套路、反符號的,在新的情境化用下,兩代人之間的情緒表達的鴻溝通過微信表情也可見一斑。
最經典的莫過於你所看到的「微笑」和你老闆眼裡的「微笑」之間的意味反差,「微笑」的表情不知何時成為了一種帶著深深惡意、憤怒等負面情緒的傳達,這是年輕人在社交上表達情緒的一大特點:反主流、反傳統符號。
年輕人並不願意按照約束來表達情緒,不約而同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破壞原有的「產品規則」。憤怒的表情通過笑臉傳達,呵呵的表情用「拜拜」表達,就像是得到了一層情緒緩衝帶,在「不撕破臉皮」、保持最大體面的情況下表達消極情緒。
但,70後人們大多都不會這麼做,對他們來說,傳統理解裡的情緒符號無需被篡改,情緒表達也不必壓抑。最初觸網時,他們與年輕人之間總是有一種巨大鴻溝。
於當代年輕人來說,理解上的代溝,導致對同一個符號的不同理解,即便是一個「微笑表情」,你以為我在欣然接受,實際上我在表達我的無奈,甚至在心裡暗罵一聲「WC」。
但是新舊兩代心理、情緒在表情包上也有融合。老年人也愛表情包,並且因此衍生出他們特有的一種網絡現象:大紅大綠的配色加上閃爍的「你好」;一個上世紀80年代「歌廳王后」扮相的女性舉著紅酒向你問好;一朵盛開的蓮花和天邊的太陽。
由於特點太過明顯,最終為年輕人挪用,並且不亦樂乎:「姐妹,為我們的友情乾杯」表情包成為流行的代表。這個場景倒是充滿了當代年輕人對父母輩「old fashion」的善意。
系統自帶表情不夠,Emoij表情也不夠,表情包才能夠真正傳達出人們之間的情緒。當Z世代成為網絡主力,「社恐」的話題一再被提起。而越是現實社恐,他們越樂於在虛擬交流裡使用表情包。
無論惡搞、萌版還是通俗表情包,幫人們在線上社交「破冰」和「收尾」起到了絕妙的效果。許多在文字間無法表達,或者表達不當的情緒都能夠通過表情包傳達。
社交裡的彩蛋
虛擬世界的表情起始於1892年卡耐基教授在電子公告版上輸入的「:-)」,這是人類在線上交流領域第一次使用新的符號來表達情緒。此後,顏文字、Emoji和UGC表情包一代代更迭。
騰訊研究院一篇文章指出,現實中人們的交流除了語言,動作、表情等都其實在溝通中充當了重要的作用;而線上交流僅靠文字,削弱了溝通的重要性,於是表情包便充當了「肢體、表情」的溝通角色。
在網際網路大戰樂此不疲,從一個戰場衍生到另一個戰場的時候,社交領域總是不能被忽視的存在。搶奪用戶,搶奪用戶關係,從熟人的戰場譬如拼多多,再到陌生人的戰場如抖音,社交溝通的運營的重要性從不能被低估。
對微信來說,表情的更新也依然是為了維繫用戶溝通頻率。不止於表情,微信的諸多互動設計,也均能夠在人們的線上溝通中引起波瀾。
譬如今年6月份上線的「拍一拍」,這是一個非常輕的社交動作。在「社交」成為一種負擔後,拍一拍則是一種友好、低調的互動方式。
尤其避免了「在嗎」的死亡詢問,或者群裡「at」對方的場景,輕輕的拍一拍顯得友善許多。顯然,拍一拍也是成功的,尤其是用戶發現可更改「拍一拍的後綴後」,類似於表情包的二次創作,它再次被人們玩壞了。
諸如此類的設計在微信上還有許多,譬如發送「想你了」會掉落星星,發送「生日快樂」會掉落蛋糕,這些都是產品為社交互動加分的案例。
曾經人們覺得通訊工具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家樂於關注網絡上的明星而忽視身邊的人,但是另一個次元裡,線上溝通也的確衍生出了自己的話語和符號,只不過,它們是零碎的、割裂的,卻又在當代社會裡,人與人的溝通變得更加微妙時,架起了一座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