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
徐志摩曾說:智慧是地獄裡的花朵,能進地獄更能出地獄的人才能採得著。
人生很多時候會遭遇一些不可抗力造成的磨難,比如天災,所謂水火無情,人類在自然、甚至宇宙面前,微小得不過如一粒塵埃。比如生老病死,人生百年,這些是沒有人能逃得過的宿命,從出生就早已註定好了。
記得前段時間風靡的電影《摔跤吧!爸爸》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這個世界充滿假象,唯有痛苦從不說謊!
在生活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那麼是不是我們就只能以悲觀的情緒鬱鬱寡歡地度過每一天了呢?
當然不是!
電影中的父親對女兒們說:爸爸不能時刻保護著你,爸爸只負責教你戰鬥,最後你要戰勝自己的恐懼,自我拯救。
不知為何,想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總體來看世人對愚公,是肯定的態度,大概是因為他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樂觀精神吧。只要不懈地奮鬥,即使每天只能改變一點點,長時間的積累就會帶來質的飛越。
愚公也是一位勇於自我拯救的人。的確,世間能夠拯救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今天為大家解讀的這本《所見微塵 皆因有光》,就是一本能夠帶給你戰勝困難的勇氣的書籍。
在這本書裡,既有對生命的讚美,又有對親情的懷戀。在書中,不管是天地時空、人文歷史,還是人間煙火、生活微瀾,都給你一種向上的力量。
也許我只是一粒塵埃,渺小卻能義無反顧地堅守自己的所愛,勇敢逐光,是對生命最高的禮讚。
大千世界,眾生百態,即使是最微小的人物,也可以勇敢無懼,逐光飛翔,活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
這同時是一本關於生命逐光的散文集,全書共分為四個章節:勇敢而生、讓愛照進生命、你是自己的太陽、向著明亮那方。本書所收集的作品,是華語文壇近10 年來的散文精品。讓我們一起看梁衡、畢淑敏、劉醒龍等當代一線作家如何逆風前行,向光生長。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感受到歷史的真相、親情的溫暖、生命的感嘆、思想的火光全都躍然紙上。面對龐雜的世界,複雜的人生,他們始終懷著熱愛的心去感知、去感悟。
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本書,一起去感受那些躍然紙上的生命活力。
01
有一種勇氣來自父母的愛
父親的愛是怎樣的?如海洋般廣闊,如高山般巍峨……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在《所見微塵,皆因有光》這本散文集中,小說選刊前主編杜衛東,就深情回顧了老父親對他的愛,相信能讓你有一些共鳴。
杜衛東的父親是一個性格孤傲,不善交際,甚至看上去略顯木訥的人,可是,父親卻為了作者杜衛東兩次放下自己的面子。
父親第一次放下面子,是在作者杜衛東當兵的時候。當時,杜衛東的指導員在探親返回部隊時,特意去杜衛東家做了一次家訪。
父親為了自己兒子的前程,不顧自己身體多病,硬是陪著指導員逛了故宮、天安門和頤和園等景點,並且在遊覽時,堅持不讓指導員付帳。
指導員返回部隊後,非常感慨,說作者的父親真是個熱心的人,在北京麻煩了老人家,他很過意不去,讓作者一再向父親轉達他的謝意。
作者心裡很明白,父親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自己,每當他想像父親佝僂著腰在北京街頭行走時,一想到他疲憊而堅韌的背影,作者內心就油然生出感恩之心。
父親第二次放下面子,是在作者1976年專業分配的時候。當時,作者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抽調到剛剛恢復業務的中國青年出版社幫忙,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出版社對作者感到很滿意,想要正式調入。
這對於作者來說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作者退伍後在北京第一工具機廠當了鑄造工人,他完全不能適應那種環境,而且他的寫作特長也不能發揮,所以他內心非常渴望這次調動。
但是好事多磨,接到出版社的調函後,工具機廠的車間主任堅決不同意。這位思想狹隘的車間主任說:「想進高樓坐辦公室,門兒都沒有,就讓他蹲沙坑,修機器。」
杜衛東的父親聽說了這種情況,從來不求人的他竟然能夠放下自己的面子去找老同事幫忙,經過父親的努力,最終幫助兒子完成了工作調動的事情。
父親的愛就像大山一樣,往往沉默不語,但是卻蒼茫起伏、氣勢磅礴,成為我們永遠的依靠,為我們遮風擋雨,容我們任性不羈……給了我們繼續前行的勇氣。
02
苦難不算什麼
張秀超在《所見微塵 皆因有光》中,寫了自己哥哥的生活經歷。本是一塊讀書的好料子的哥哥,因為生在貧窮落後的時代,最終只能在十幾歲就開始回鄉務農,哥哥沒能實現自己關於文學的夢想。
苦難的哥哥也有過屬於自己的好日子,因為隊裡抽苦力,哥哥有機會到外邊去築路修橋,哥哥能寫愛畫的才能,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哥哥在水泥杆子上刷標語,在板報上寫美術字,大喇叭裡廣播他寫的稿子,報紙上也登他寫的文字,他成為那個工地上很有名氣的才子。
他從這裡看到生活燦爛的曙光。他還在這兒找到了愛情,在住地的村莊,有個俊美的姑娘愛上了他。可這一切都隨著那工程的結束,宣告滅亡。
哥哥到了中年,更加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優秀的獨子病故。自從兒子走進醫院,自從那一張張化驗單如一扇扇黑漆漆的鐵門, 關閉了兒子通往生之路的那一刻起,哥哥就如一個物件,在驟然而起的風暴中旋轉、飄蕩。現在,風暴過去了,他落在地上,如被大風洗劫撕裂的一個空口袋,他已經不是那個他了。他年不過半百,可是鬍子、頭髮都白了,他高大魁偉的身子,如遭了雷擊的老樹,枯乾委頓,一副老邁之相。
作者看了哥哥寫下的悲傷經歷,難過地寫道:哥哥在文字中,在回念他的命,回想他如何勇士般與命做殊死搏鬥, 他在悠長的命途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可災與難總像泛濫的水浪頭,氣勢洶洶,生生不息。總之是說命欺辱了他,命是個嫌貧愛富、欺軟怕硬的東西……
作者不禁懷疑:佛說苦海無邊。苦難的人生,要過許多的坎。哥哥的一生邁過了無數的坎,這個坎,他能邁過去嗎?也就是說,哥哥的日子,還有明天嗎?哥哥還能在這個災難後,往前再走上一程嗎?
可是,慢慢地哥哥可以跳出自身的痛苦,開始關注需要幫助的人,尋找一個和兒子得同樣的病離開的病友的女兒,希望可以幫助到她。「活過來了」,哥哥已經從自身的苦難中,開眼看別人的苦難。「生命的頂峰是對生命本身的理解!」是生活本身,給了哥哥站起來的力量!
人生或許會經歷很多不可抗的磨難,但是這些磨難會讓人更加堅強。真正的堅強就是,即使明知生活有很多的不如意,卻依然選擇了熱愛生活。
03
別小看心生的念頭
你知道人一天能生出多少念頭嗎?在書中,畢淑敏就做了相應的計算。
畢淑敏在書中寫道:
念,由「心」和「今」組成。顧名思義,是「心中當下的想法」。我們常說「生出一個念頭」,可見這個「念」是個活物,像個嬰兒, 有頭有腦。既然有首,接下來就會有身子和腿。而且這一切既然能誕生, 想來有個母體。有生便有死,念頭可以發芽也可以滅失。
那麼人的一天,會有多少個念頭生出呢?經過作者的一系列測算,得出1 個念頭的具體時間長度為0.018秒。既然念頭一動,只用 0.018秒。一天之內,除去睡覺的 8小時,還有 16個小時,合 960分鐘,換算為 57600秒。除以 0.018,得出的念頭數……嚇死人!也就是說,我的腦海中每天有 300多萬個念頭閃過,泡沫般無常。
念頭比閃電還快!產生之後見風就長,跨越天地時空。念頭可分為好壞。它一動,就有傾向發生。要麼是善,要麼是惡,要麼善惡夾雜。
念頭組成了命運。所有人的生活,無不源自這經緯複雜繁多變幻的念頭。念頭生生不息,我們奔波不已。念頭衍生出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旦念頭止息,生命也就終結。從這個意義上說,念頭是組成我們生命質量的金色顆粒。
念頭交織,故「一念三千」。
心的容量如此之大,運轉如此迅捷,名目如此繁多,善惡如此紛雜,到了令人驚悚的地步。
作者熱衷於看電視中的法制節目,尤其愛看抓住罪犯嫌疑人後的審訊過程,屏氣凝神。
她是在聽他們供述犯罪時的想法。某些供述,難以置信的簡單。「為什麼要殺人?」回答:「並沒有想把他打死,只想教訓一下,誰知,人就死了。」 談到投毒,會說:「只是開個玩笑。」 肇事逃逸,致使原本可以救助的傷者命喪黃泉,司機解釋:「因為害怕。」
凡此種種,作者認為,這不見得是犯罪嫌疑人避重就輕,藉故推脫,搪塞說謊……這情形當然是有的,不過,當作者懂得些心理學知識並加以仔細觀察之後,卻發現很多竟然是真話。更有當初窮兇極惡的魔鬼,會一臉錯愕哆哆嗦嗦地說,腦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怎麼想的。
一念三千裡。
念頭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並不十分清楚,它具有我們所不知曉的某些黑暗性質。陌生的力量所產生的念頭,可以指揮我們的行動,這的確是不可掉以輕心的危險問題。
也有很多念頭充滿善良和光亮。有人會說,善念湧起,我是不是應該馬上按照好念頭去行事呢?晚了會不會後悔?
一個念頭和一個念頭之間,可能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好騎手應能駕馭選擇。讓念頭剎車轉彎,讓念頭褪色重染,讓念頭從容消遁,讓念頭春風又生。好的念頭,如一個浮力優等的筏,在腦海中輾轉騰挪無懼風浪。它的生命力當千萬億倍於 0.018秒,直到我們按照它的指引,做出後續美好的行動。把好念頭變成好行動,讓好念頭層出不窮地開花,乃是人生要務。
做一個善於思考的人,一旦產生一個念頭,切記三思而後行,以免釀成無法挽救的惡果。好的念頭,也要努力拼搏,爭取早日將它變為現實。
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裡,你可曾有機會仰望星空,你可曾生出某種思緒?宇宙是如此浩瀚,人類如此的渺小,如同一粒微塵,縹緲於天地之間。紅塵滾滾,曾經的美好會逝去,曾經的苦難也會過去。
就像那首老歌裡唱的: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過多少朋友,仿佛還在身邊。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舉杯祝願,好人一生平安。
當我們能夠沉下心來,追溯點滴記憶,就會發現這些過往的人和事,往往都藏著我們未曾發現的光和熱。
那些打不倒你的苦難,終究成就了今天的你。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向光生長,學會勇敢樂觀地生活。
願你如松柏一樣經冬不凋,如梅花般在寒風中香氣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