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這兩天,年輕人都忙著擺攤,沒想到,還是有人很閒。
有人竟然把「最不像成語的成語」翻出來了——
看得我一腦門子汗:
酒店猛狗,藥店飛龍,破馬張飛……
這麼多稀奇古怪的成語,能被網友翻出來,也是不容易了。
作為一個深邃的人(呃……),顯然,咱們不能光「學」這些稀奇古怪的成語了事。
趣評老師想探究一下,「古怪成語」背後的東西。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詞語也是有代溝的。
典型的,比如「飯圈」,年齡大於90後的,理解起來,就有點困難了(幸虧我還年輕)。
這是網絡時代、手機時代帶來的語言代溝,顯而易見,不需要討論。
需要討論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教材,也會帶來語言上的代溝。
這些「不像成語的成語」,多數,大家都感到比較陌生,因為確實太稀奇古怪了。
但有一些成語,在某些人眼中,並不算十分陌生,只是用得少。
我舉個例子:篳路藍縷。
這個詞,文化稍微欠缺一點的人,就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
我也只是大體明白它的意思,表示什麼徵途比較艱難困苦,具體回答,還得靠百度:
意思是指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道路。形容創業的艱苦。
很多年前,有個實習生跟著我,稿子裡出現了這個詞,我當即一懵。
為了表現自己的淵博,我裝成很懂的樣子說:
「稿子裡面,不要出現普通老百姓都看不懂的詞,太曲高和寡了。」
講真,我真想立馬叫來另一個實習生,考考他:「篳路藍縷啥意思,懂不?」
讓我感到奇怪的是,這麼高冷的成語,這幫孩子咋就用得這麼順手?
後來才知道,教材的事兒。
現在的語文教材,很矛盾。任何文章,都是有時代色彩的。
比如魯迅的文章,那個時代就一個「的」,沒有「得、的、地」之分;也沒有「他、她」之分,都是「他」;有的時候,表示末尾的語氣助詞,用「罷」,相當於「吧」。
如果純是文言,倒好辦,記住就是了,反正就為了考試用,平時用不到。
現代文出現這種冷僻的用法,就不好辦了。
流傳最廣的一個矛盾,大概就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了。
文人們很尷尬,如果按現在的語法,第一句話就是錯別字:輕輕的,我走了……
如果照現在的用法,應該是「輕輕地」。可徐志摩和魯迅一個時代,那時候就是通用「的」,所以肯定不能算徐志摩錯。
一遍遍地向孩子們解釋,是件麻煩事兒。
這種時代性,還容易處理,加個注釋就可以了;「篳路藍縷」這種,以前用現在也用,但基本限於小圈子使用的成語,就比較麻煩了。
你說它被淘汰了吧,還沒有,某些高大上的、不想讓市民看的文件中,還會出現;
你說它沒被淘汰吧,除了高冷的媒體,稍微市場化一點的媒體,根本就不可能用。
它們的利用率很低,可一旦教材裡出現,問題來了:只要課本裡有,考試就可能考,就不會超綱,不管它多冷僻。
某篇文章被選入教材,使用了一個生僻詞,這個生僻詞在這幾代學生中,頓時成了「常用詞」,對他們而言,不冷僻。
過了幾年,教材更新,這篇文章如果被淘汰,那這個詞,後面的學生就根本接觸不到,繼續它的冷僻詞「使命」了。
問題好解決。納入教材的文章,是可以修改的,普通老百姓基本不用的詞彙,改掉就是了。
和那些最不像成語的成語一樣,過於冷僻的東西,有何臉面苟活於世?
#小朋友的硬核成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