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當一個人身體健康、充滿青春活力的時候,堅強是比較簡單和容易做到的事,只有生活像鐵環一樣把你緊緊箍住時,堅強才是光榮的業績!」
那段催人淚下、直面人性、發人深思的開頭那段話曾激勵過無數奮鬥之人,保爾也成為了些許勇士的標榜。身殘志堅的保爾在任何困境中都迎難而上,憑藉鋼鐵一般的意志在病痛中與困境搏鬥.
那麼,現實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生呢?
實際上,女版保爾是否確有其人,命運是如何對待這個女孩?
一、「當代保爾」:張海迪
首先,來介紹一下「當代保爾」的出身,她叫張海迪,於1955年9月16日出生在山東濟南的一個普通家庭中,五歲之前,她和很多孩子一樣天真爛漫,對未來充滿了美好想像、無限憧憬。然而世事無常、命運多舛。在五歲時,張海迪被查出患有脊髓血管瘤,一場血管瘤的大手術導致高位截肢癱瘓。此後,張海迪沒有了奔跑的能力,也沒有了入學的機會。
按照常人思維,遭遇如此重創,必定會自卑哀怨,對於愛美的女孩子來說,沒有雙腿意味著失去了在舞臺大放異彩的機會,但她沒有,她永遠是沉穩自信、不卑不亢的狀態。
那麼,她是如何做到在上世紀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又是如何徵服眾人成為勵志典範的?
二、嚴於律己、自學成才
張海迪之所以被家喻戶曉,來源於她的身殘志堅、學識淵博,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生命的美好、知識的力量,反觀她的成長史,可謂一路心酸一路波折。
自幼,張海迪就深知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缺陷更加困擾著張海迪,好在張海迪的父親張坦夫用實際行動和耐心,指導引導著張海迪往正能量的方向發展:高位截肢是無法改變的現狀,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在後半生散發精彩、創造輝煌。
其實,張坦夫是濟南文聯的領導,知識豐富、學識淵博,既然張海迪不能去到學校讀書,他則親自教授張海迪文化知識。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學習到了基礎的文化知識外,張海迪便開始自學成才、嚴於律己。這個被困在輪椅之內的小姑娘憑藉過人毅力,通過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大學的課程。她在知識的海洋中奔跑馳騁,孜孜不倦地吸取著文化知識,多年的努力為張海迪此後的人生提供了極大的飛越資本。
除了課本知識外,張海迪還大膽創新學習針灸,義務行醫。張海迪本來屬於弱勢群體,但她用自己的一己之力默默幫助別人,或許經歷過疾病才更能夠體驗到人間疾苦,才能夠更加對疾病感同身受。她的三觀逐步形成:善良努力、自強不息。
三、學業有成、回報社會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國:「醫治一切病痛最好的最寶貴的藥品,就是勞動。」張海迪充分實踐了這句話的含義。
那麼,她有哪些輝煌?
1981年9月,26歲的張海迪開始參加工作。
1982年12月,27歲的張海迪憑藉優異表現成功加入中國共產黨,用鋼鐵般的意志堅決維護黨的領導。
1983年,28歲的張海迪根據多年的人生經歷和生命感悟開始提筆創作,多年來的知識積累讓張海迪一鳴驚人、厚積薄發,同年,極具權威的《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張海迪所寫的一篇文章《是顆流星,就把光留給人間》。文章樸實無華、生動感人,一經刊登就迅速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張海迪也因此名噪全國。有了一定的名氣後,張海迪繼續創作,希望能夠用文字鼓勵更多的人頑強生活、擁抱生命。
1993年,38歲的張海迪從吉林大學畢業,她的畢業並不是以本科生的身份,而是以哲學碩士的身份,在上世紀90年代,碩士本身就不好考,更何況張海迪還是一個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她在學術上的努力是常人難以企及達到的程度。
後來,有了更高學位的張海迪在文學界開始如魚得水、如日中天,同時她的事跡也被社會當作勵志楷模。
1995年,張海迪代表政府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此時的張海迪已經名揚內外,連國外的網友對此都稱讚不已:「此女子真乃奇女子,能夠如此自強不息,與命運搏鬥。」1997年,42歲的張海迪被日本某電臺評為「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能夠在全世界遙遙領先,可見張海迪的影響力和說服力不同一般。
因為這些榮譽來之不易,張海迪異常珍惜,她深知知識的重要性、榮譽的支撐點,在更加努力學習的同時也盡力做公益。
2008年11月,43歲的張海迪當選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張海迪的榮譽可能來得稍遲一些,但榮譽會遲到,不會缺席,自此之後,張海迪的人生便如日中天的步步高升。
2013年3月,58歲的張海迪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這對於一個人來說乃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這意味著張海迪可以代表一個群體去發表自己的意見,為殘疾人群體謀取更多福利,將殘疾人的事業推上更高的高度。
付出總有回報,同年3月22日,張海迪憑藉過人的才華、不俗的文筆做出巨大貢獻,被英國約克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那麼,張海迪如今過得怎麼樣呢?
四、張海迪現狀
1.事業有成
在2016年12月,61歲的張海迪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2018年9月,63歲的張海迪當選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主席。
2020年12月,張海迪擔任康復國際主席,任期長達四年。
反觀張海迪的升遷之路,一切榮譽和她的學識密不可分,她用一項項榮譽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一定能夠有屬於自己的輝煌。張海迪並非一開始就如此耀眼奪目,她也是一步步從底層逐漸奮鬥到一定高度,因身體原因,她曾在山東省梓縣廣播事業局擔任無線電修理工,後來在山東省聊城市文聯創作室擔任創作員。
當然了,很多人羨慕張海迪是山東省作家文學協會的一級作家,卻沒有人真真切切了解到她所付出汗淚。在別人歲月靜好、花前月下時,張海迪在輪椅上用知識慰藉自己的心靈,這種經歷讓張海迪做出《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絕頂》等令人振奮的作品。這些作品使人性直面現實,讓處在迷茫期的人們有了尋找夢想的方向和勇氣。
2.婚姻幸福
在晚年,張海迪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她和丈夫三觀契合、相扶相持,生活過得平淡而幸福,雖然不能育有子嗣,但張海迪和老伴在人生中彼此相愛。
3.考取駕照
而且,張海迪是一個不服輸且勇於學習的人,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竟然考取了駕照,成為了中國第一批考取駕照的雙下肢殘疾人之一,即使沒有雙腿,她也可以自由馳騁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了。當被人貼上殘疾的標籤時,這個人的一生似乎就意味著不完美,因為有異於常人,所以他們的工作、生活都會多些障礙。對他們而言,這些遭遇是不公的,但先天的命運誰都無法改變,後天的命運只能由自己打造。
小結
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髮式,而在於他的本身,在於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心靈的美,我們常常會厭惡他漂亮的外表。
有人說,張海迪的成功來自於她父親的一路引導、一路關照,要知道她父親可是文聯廣播局的領導,如果沒有父親給予物質上的幫助,麵包都滿足不了又如何談夢想。像張海迪這樣的殘疾人不在少數,但像張海迪這樣幸運的人又屈指可數,張坦夫作為張海迪的父親,他以身作則,給張海迪塑造了一個最好的榜樣,讓張海迪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輕言放棄,張海迪出現在各大場合所散發的自信,是來自一個家庭的底氣,來自一份力量的支撐,如果沒有張坦夫的傾力相助,恐怕就沒有張海迪的今天。
也有人說,張海迪的成功和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她失正常上學的機會,失去了五彩斑斕的童年,數個夜晚都是一人捧著書本度過。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張海迪就是那個大器晚成的優秀之人。即使沒有父親幫助,張海迪乃有骨子裡的倔強和不屈,她依然自學成才,無需他人督促。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