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成長,親情、友情和愛情,血緣和宗族,個人的社會的,各種關係構成了人字的支撐。進入社會後,更是需要與陌生人建立關係。在與陌生人初次接觸時,是放鬆還是警惕?
謹慎還是開放,敵對還是友好?有些人貌似傻白甜,實則憨詐奸。有些人外表柔弱,實則扮豬吃虎。怎樣走向陌生人?如何聰明地處理與陌生人的關係成為每個人一生中必須掌握的技能。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陌生人效應》中提出了三個陌生人效應。用十餘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如何吸取人際關係的普遍教訓。無論是在親密關係、工作關係、商務關係、談判關係,甚至是政治關係中,做個清醒決策的聰明人。
你擅長跟陌生人打交道嗎?
回答之前先來看一個發生在美國的事件,這次事件曾經震驚整個美國。
2015年7月10 號,一個叫布蘭德的女性,開車去買東西。路上因為車變道時沒打轉向燈,被警察攔下。按理說,這件事好像挺平常。但後面的發展,絕對讓人想不到。在溝通的過程中,布蘭德點了一根煙。警察讓她把煙掐掉。布蘭德說,我在我自己的車裡,我有抽菸的自由。警察說:女士,我現在要求你馬上下車,並且把煙掐掉。布蘭德說,你沒有權利這樣做。警察說,下車。布蘭德說,就不下。越吵越兇。最後,警察把布蘭德從車裡拖出來。布蘭德反抗。警察還叫了支援。
在整個過程中,警察一直在重複一句話,請你配合。而布蘭德也在重複一句話,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就因為我沒打轉向燈?最終,布蘭德被捕。三天之後,她在牢裡自殺了。好慘!
這兩人的實際情況是:布蘭德平時是個很受歡迎的女生。身材高挑,還是個樂手,並且經常在 YouTube 上發一些正能量的視頻。那個警察在同事眼中,也是個好相處的人。雙方都沒有心理問題。
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這兩個人之前認識。可能就是一兩句話的事。而事情弄到這個地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彼此是陌生人。有關這件事的具體分析,咱們後面細說。當然,這是個極端案例。但是,它至少說明一件事。我們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擅長跟陌生人打交道。那麼,我們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這本書,研究的就是這件事。作者認為,你看到的很多問題,比如誤判對方的意圖導致衝突升級、被陌生人欺騙,或者簡單粗暴的給別人貼標籤。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把陌生人想像的太簡單了。
事實上,陌生人比你想像的複雜得多。這好像不用說,誰都知道和相信。從知道到相信,這段路並不短。不是有那麼句話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從知道到相信,往往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那就是犯錯。而這本書要做的,就是替你把前人犯過的錯誤把那些陌生人之間發生的問題,全都復盤一遍。從而達到這個讓你真正相信的目的。換句話說,這本書,講述過程中的體驗,其實比結論更重要。
接下來,我們從三個問題出發,為你揭示這三個陌生人效應。
首先,在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到底能不能識破謊言?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當然能。就算偶爾被騙,只能說明我懂的還不夠多。但是,假如稍稍看看新聞你就會發現,受騙這件事,跟文化水平的相關性也沒那麼強。很多大學教授也中過招。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是因為騙子太狡猾。但是,假如你看過那些新聞,你就會發現,那些套路早就被揭露過。新聞上也經常強調。但是,等真正面對一個騙子的時候,好多人還會上當。
識別謊言容易嗎?它不能簡單的依靠個人掌握的知識,這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事。既然是專業的事,專業的人幹最好。測謊專家就幹這個,但是測謊專家的手藝真的有那麼靈嗎?
聽說過FBI微表情吧?透過表情的微小變化,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說謊。這是目前最出名的鑑別手段。但是,業內對微表情是有爭議的。比如一個FBI專家,喬*納瓦羅,最有名的謊言識別專家之一,他就覺得微表情其實不太好用。他認為眼睛根本就不是心靈的窗口,而是腳。要想看一個人的真實意圖,你得觀察他的腳。
有沒有最有用的識別方法?假設有這麼一個人掌握了一套很系統的方法,他還會不會被騙?那就讓我們找出一批最擅長辨別謊言,各方面都比一般人敏銳的人,美國國防情報局DIA,一起看看他們的表現。
1996年,美國和古巴處在對峙階段,雙方互相滲透,在對方陣營安插了間諜。其中,有一個很特別。她叫安娜*蒙特斯,是美國國防情報局裡的高級官員,專門負責古巴情報分析。外號:古巴女皇。這個古巴女皇其實是古巴人安排在美國的間諜。就這樣,她臥底多年,沒人發現。
這麼厲害?絕對是特別擅長偽裝的高手。其實,古巴女皇從事的情報分析是個技術工作。並沒有接受過多少專業的訓練,至於她的間諜手段,更算不上高明。
比如,她會在每天晚上回家時,把當天的收藏寫下來,然後匯報給古巴。她用的短波電臺,就放在一個鞋盒裡。而密碼本就在她隨身攜帶的手提包裡。換句話說,對付她都用不著測謊,搜搜身,就暴露了。但是,偏偏就沒人搜過。
那是因為這個古巴女皇平時表現好?也不是。工作期間,她跟同事關係很好,但成績實在一般,她從沒分析出過有價值的古巴情報。有意思的是,她在工作期間多次前往古巴匯報情況,還獲得過卡斯楚親手頒發的獎章。其中,好幾次用的還是CIA的公款。稍有人留意她,馬上就露餡。
你可能會說,那是她的運氣實在太好了!其實,也不是。這位古巴女皇不僅被盤問過,而且盤問她的人,還是一位專業的反間諜人員。在盤問中她還漏洞百出。據反間諜人員的回憶,她在接受盤問時大驚失色。這也太失水準了!這就相當於臉上直接寫著呢,能不讓人懷疑?但是,這位反間諜官員,偏偏就沒有懷疑。他問問題,只是想給古巴女皇一個下馬威。眼看目的達到了,他心裡很滿足。聊到最後,居然還聊出了一點男女之間的曖昧。
古巴女皇可不是一個個案。比如,美國在冷戰期間,派往東德的間諜裡,有不少都被對方轉化了。而美國人居然沒察覺到。再比如,當時美國負責蘇聯情報的最高官員,本身就是蘇聯間諜。
而且他的水平不比古巴女皇高多少,還有酗酒的毛病,連蘇聯給他的經費都沒有好好隱藏。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所有這一切,美國的情報機關都遲遲沒發現。要知道,這可不是一般的機構,而且這裡是一群最敏銳、號稱最擅長觀察的人。
專業情報人員都這樣,更何況普通人了。心理學家蒂姆*萊文還專門做過一個測試。他找了一群志願者,有人撒謊,有人說真話。同時,又找來一群心理學家、警察、醫生,總之,都是我們認為比較擅長長觀察的職業,讓他們來識別對方。結果發現,當譯方說真話時,我們一般不會冤枉他,猜的特別準。但是,一旦說謊,我們卻總是漏判,猜的特別不準。簡單說,就是不管對方說什麼,我們都認為,他說的是真的。
假如是你,具備那些專業人士的所有技能,在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會不會被騙?答案是:依然會。問題不在於這些方法本身。而是,在面對別人時,你根本想不到用這些方法。因為我們在跟別人打交道時,總是默認對方是誠實的,這是一個人的本能。跟你懂多少方法,關係不大。這叫做默認真話效應。
也就是說,在跟別人打交道時,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先搜集證據,然後一點點得出結論。我們是先結論,默認對方說的都是真的,在這個基礎上,對方做出什麼可疑的行為,我們才會逐步累加懷疑,直到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才會走出默認真實。
也不全是這樣吧?如果是默認懷疑呢?
作者的觀點,默認懷疑也不是什麼好事,你可能聽說過龐氏騙局吧?簡單說,就是擊鼓傳花遊戲。比如,騙子讓張三投100萬,然後找李四要200萬,再把李四的錢說成是掙的,給張三。張三見錢好賺,就接著投更多。一直循環下去,這是一個比較低級的騙局,農村的非法集資裡出現的較多。
可是你想像得到嗎?世界上聰明人聚集,監管也非常嚴厲的華爾街,居然也有人玩這套東西,而且一玩就是20年,這個人叫麥道夫。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麥道夫被抓。這場騙局才結束,更誇張的是,這可不是小數目,這場旁氏騙局牽扯的資金超過驚人的500億美元。
那麼這麼明顯的把戲,有沒有人懷疑過呢?當然有。這個人叫馬科波洛斯。早在2000年,他就發現麥道夫的公司有問題,並且搜集了充足的證據,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舉報。但是,沒成功。2001年,再次舉報,無果。後來,在2005—2008年,他又舉報三次,全都被忽略。直到麥道夫被抓。
小馬簡直就是一個英雄,了不起!而且你也會覺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這幫傢伙太可惡了,明明是不作為嘛?事情發展成這樣,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首先,根據默認真話效應,大家一開始相信麥道夫,麥道夫公司規模越大,大家越相信。不差錢嘛!大家越相信,在華爾街,麥道夫被當成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而馬科波洛斯是個什麼角色呢?
上商學院的時候,他發現教授給的分數是A,他表示懷疑,經過核算,發現分數打高了,應該是A-。於是,他找到教授投訴。
後來工作,在一個股票公司上班,他發現有的同事在操作時,有點兒不規範。這回,他直接舉報了自己的公司。他同時懷疑美國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財報造假,等等。類似的事情有很多。總之,他是一個特別多疑、愛較真的人。
假如有這麼一個什麼都懷疑的人,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舉報華爾街的「明日之星」,你覺得,他受重視的概率有多大?
其次,他的舉報方式。小馬懷疑,很多權貴和麥道夫公司可能有某種交易,直接舉報有生命危險,因此,他採取迂迴策略。比如有一次,他先鎖定了紐約州總檢察長,準備把舉報材料交給他。他又怕被發現。就在舉報材料中,隱去自己全部信息。在準備材料時,為了不留指紋,還戴了手套。
又把舉報材料裝在兩層牛皮信封裡。最後,他又專門查了那位總檢長的行蹤,想趁對方在某個圖書館參加活動時,把信封交給他。沿途又怕被人認出,就用大衣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最後,他也沒找到機會接近總檢長,而是把信封交給了其他工作人員。
這麼折騰一圈下來,這份材料受到重視的可能性有多大?
故事到這兒還沒完。在舉報之後,小馬覺得,自己被人盯上了。他向警察局報警察。警察問他要不要防彈衣。他覺得沒用。因為他認定找上門的肯定是職業殺手。這個殺手會朝他的後腦開兩槍。防彈衣根本沒用。回到家之後,他換了門鎖,在屋裡裝了全套智能安全設備。
就這樣,直到麥道夫被捕,小馬才算踏實幾天。但很快他就意識到,麥道夫是玩完了,但是,美國證關交易委員會還在啊。麥道夫被捕,不正好說明他們失職嗎?人家肯定不會放過我啊。於是,小馬又加強了安全措施,把獵槍裝好子彈,又準備了兩套備用彈夾。甚至還把過去參軍時用過的防毒面具也找出來,他覺得殺手可能會使用催淚瓦斯。
可以想像這是什麼體驗?別人正在喝咖啡,享受陽光的時候,小馬先生早已是惶惶不可終日了。
你看,既然默認真實讓我們容易上當,那這個能力怎麼就沒有被淘汰掉?答案很明顯。因為只有在大多數情況下默認真實,我們才能順暢的跟陌生人開展協作。就算偶爾被騙,並不會對生存造成致命打擊。要是什麼都懷疑呢?可能你不容易上當,但也很難跟人協作。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生活,也因過度懷疑,鬧得一團糟。這對一個族群來說,是個致命缺陷。
說到這裡,既然我們都默認對方是誠實的。按理說,交流應該很順暢啊。但是,為什麼陌生人之間,還經常會誤判對方的意圖呢?就像開頭,那個在牢裡自殺的布蘭德,她跟警察之間,為什麼還會爆發那麼大的誤解呢?作者認為,搞明白這些誤解的關鍵,在於你要明白一個東西,叫做耦合效應。
什麼叫耦合效應?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孤立的。它是一堆相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們說個具體的例子。就拿前面的布蘭德自殺事件來說,我們看到的只是雙方發生衝突這個片段。但是,如果往前倒帶,你會發現,他們各自行為背後有一連串原因。
先說警察,他對待布蘭德的方式,根本不像對待交通違規。這個戒備程度,就跟對付毒販差不多。這看起來很奇怪。但假如你知道背後原因,就未必這麼想了。
首先,在美國警察攔車,並不是為了抓違章。這其實是美國最主要的犯罪防範手段之一。因為美國憲法規定,政府不能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在路上搜查公民,更不能進入公民家裡搜查。
但是,美國交通法,允許警察在發現車輛違規的情況下,把車攔住。然後讓司機停車接受檢查。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方法特別管用。
比如,有段時間,在堪薩斯城,一輛警車平均每晚能發現5.45份罰單,抓住2.23人,200天沒收29把槍。這個成績比很多警察一輩子的業績都高。
而布蘭德之所以被攔,不僅僅是因為她忘了打轉向燈。也是因為她的車牌有點可疑。布蘭德的車牌是伊利諾州的,而不時是在德克薩斯州。警察一看不是本地牌,就已經盯上了。後來發現她沒打轉向,這才順勢攔下。換句話說,警察在攔下車子之前,就已經對布蘭德起了疑心。
布蘭德這邊呢,她之所以向警察發火,是因為她此前已經違規過很多次,還因此背上了八千美元的債務。她不久前還剛剛失去了一個孩子。她甚至嘗試過自殺。而現在,被警察攔下這件事,就像壓倒大象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她徹底爆發了。
而警察呢,看著布蘭德生氣,他感受到的其實不是同樣的憤怒,而是害怕。他很擔心布蘭德下一秒就拔槍,因此採取了強制手段。
到這裡,你會發現,問題出在哪了。在跟別人打交道時,我們總是在揣摩對方的動機。但事實上,當你面對一個人時,你面對的根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動機,而是一個複雜的結果。是由一個由一連串事件導致的結果。人的任何一個行為,它的成因都比你想像的複雜得多。這種現象,就叫耦合效應。
我們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這麼看別人的,我們總是把別人看得特別單純。覺得自己能懂對方的心思。比如前面那個警察,他覺得自己能看懂布蘭德的心思,有把握斷定對方就是想傷害他。顯然,事實沒那麼簡單。再比如,經常聽到有人說,誰誰誰,他那種人,就是怎樣怎樣。這個句式的潛臺詞,就是說人其實很簡單,我早已洞察了一切。可是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時,卻總覺
得自己是複雜的,是難以被理解的。這是在和別人打交道時的一種普遍心態。在這本書裡,作者揭示的第三個:陌生人之間存的的效應,叫做透明假設。也就是說,我們總覺得別人是透明的,一眼就看穿。而自己是複雜的,誰也看不透。
透明假設和耦合效應,就象光與影的兩面。透明假設,是人性的一個觀察漏洞,怎麼補上?那就需要懂一點耦合效應。
比如,舊金山的金門大橋,是有名的自殺聖地,從建成到現在,已經有1500多人從這裡跳下去。按理說,橋上應該加個護欄才是。但是,直到2018年,護欄才裝上。這是因為人們都認為,假如一個人要自殺,護欄根本沒用。你看,這就是典型的透明假設。我們認為自殺是個簡單的動機問題。就算跳橋不成,這個動機還在,他總會想點別的死法。因此,護欄是多餘的。但事實是,有人做過統計,調查了515個想自殺,但是沒死成的人。結果發現,只有25個人又選擇了別的方法自殺。剩下的490人,都乾脆放棄了自殺。換句話說,自殺其實是環境、地點、動機等等一大堆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這是個典型的耦合。這個視角看,加裝護欄是絕對正確的。
耦合效應和透明人假設,再加上前面說的默認真話效應。就是本書裡講到的全部三個,陌生人之間的效應了。其實,這三個效應,無非就是三句話。
第一,我們並不像自己想像中那麼擅長識別謊言。我們在跟人打交道時,往往默認對方說的是真話。
第二,我們總覺得,別人很透明,自己看不透。
第三,一個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不是單純的個人動機,它是一大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陌生人,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建國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