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娉/文 周光輝/圖
連日來,譚霈生、丁濤、溫大勇、劉彥君、孫德民、代路等國內知名戲劇理論家、評論家、劇作家匯聚島城,開堂講學,以生動的語言剖析經典,從審美的角度談戲劇創作。
文藝工作者都渴望有好的劇本,讓夢想綻放在舞臺。但現實是怎樣的呢?專家學者們直言不諱當下戲劇創作「不景氣」的現狀,褒貶小劇場話劇的優劣,各種真知灼見帶來不少新鮮的思考。這大概也正是這次主題為「中國夢」的戲劇創作研修班趨之者眾的原因。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劉彥君:
舞臺創作應當「大題小做」
劉彥君與青島頗有淵源。
從去年8月開始,她就帶領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與我市的黃島區合作了「小品進社區」項目,該項目獲批2013年度國家文化創新工程,由此拉開了黃島區打造中國小品文化基地的大幕。兩年的時間裡,黃島區每個社區都將培養一批小品創作者和演員,實現「人人是演員、戶戶有編劇」的目標,並爭取讓全國小品大賽和展演落戶黃島。
去年10月,劉彥君又作為「十藝節」群星獎的評委,見證了青島兩個參賽小品的獲獎。「在小戲小品的創作方面,青島的實力不俗。情境設計、人物關係、劇情開展等都很到位。」劉彥君認為,青島的文藝創作正在起步階段,但開端不錯。
劉彥君說,為什麼現在春晚的小品越來越低落?因為是過年,要求春晚小品必須能逗觀眾一樂,但以搞笑為主,缺乏思想性藝術性,實際阻礙了小品的發展。」
她認為,不論是大的戲劇還是小品,都應當「大題小做」,表現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強化「泥土味」,才更容易和觀眾產生共鳴,但當下命題作文偏多,編劇們習慣於閉門造車,少了「人間煙火」。「以前的戲劇創作,從一個創意到一個劇本的產生,真是『十年磨一劍』。而商業化的今天,一切講究成本,生活體驗成為一件挺奢侈的事情,拍腦門想出來的作品,很難讓觀眾認同。」劉彥君同時還提出,編劇行業在中國不受重視,也使好劇本難得一見。
青島劇作家、青島話劇院名譽院長代路:
別把主旋律搞成「宣傳品」
代路生動地把戲劇創作人才培養比喻成「趕海與養殖」的關係:「趕海去挖蛤蜊,沒準撿個鮑魚。而養殖業,則能保證所需海產品的供應。戲劇創作人才培養也是如此,兩種形式都需要,要挖掘高端人才,也要培養本土人才隊伍。」他坦言,幾天的研修班,不可能立即培養出一名好作家,但這是個好的起點,「雖然我們十藝節上拿大獎了,但戲劇創作遠遠落後於青島的經濟發展水平,作為一名老戲劇創作者,我很慚愧,也很焦急。」
代路說,網際網路時代,文化有了多元化的發展,舞臺劇目沒人看怨不得別人,「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的作品值不值得別人掏錢來看?」他認為,當前是新中國成立後文藝創作最好的時期,但有文化市場,缺文藝精品,特別是青島十分缺乏高端的、能適應文化市場發展的創作人才。「我們倡導核心價值觀,需要更貼近百姓的好作品。但很多觀眾一看是『主旋律』,就排斥。」代路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把主旋律作品概念化、庸俗化了,把它搞成了「宣傳品」,而真正的主旋律作品應該是有血有肉、能感動人的作品,「我們的主旋律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代路提到,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小劇場話劇很繁榮,他有一次去北京人藝的小劇場看話劇,問旁邊一對小情侶:「你們是買票來看的嗎?」小情侶奇怪地「斜」他一眼:「你沒買票麼?」他認為,戲劇的發展也與城市規模、消費水平、文化素質、欣賞習慣等息息相關,這種時尚在島城還沒有形成氣候,但青島話劇院的親子劇場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市場定位,已經形成文化品牌。
戲劇評論家、《劇本》月刊原主編溫大勇:
當代難出第二個「曹禺」
說起戲劇創作的現狀和前景,溫大勇直言不諱:有點悲觀。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圈裡圈外就在爭論戲劇創作是否存在危機,時至今日,他認為危機仍然存在,「戲劇舞臺上的戲曲創作稍好些,話劇還是不景氣。」溫大勇提出,如今很多劇團的所謂「主流大戲」就是衝著獲獎去的,根本不貼近生活,演完就放下了。一些劇團還能夠持續演出的仍是《雷雨》《日出》《茶館》這些經典保留劇目,無非是重新解構、變形,而真正對歷史、對社會、對生活有思考的好作品很少。因此,他斷言,當代中國要出第二個「曹禺」,很難。
在溫大勇看來,戲劇創作的這種不景氣,有文化體制、機制的原因,也源於整個社會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很多作者沒有深入生活、沒有深刻的思考,更沒有家國情懷,很多年輕的劇作家缺乏過去那些老劇作家的社會責任感。溫大勇說,他認識的一些很有才華的劇作家都轉行寫影視劇了,還有的去幹了行政工作。他曾戲謔地對一個「棄文從官」的朋友說:「當代中國少了一個傑出的劇作家,多了一個平庸的官員。」但他也表示,不能苛責這些人的選擇,因為戲劇的大環境變了,舞臺的吸引力小了,戲劇市場的文化體制改革尚不能讓人們看到一個很好的前景。「不知為何,現在電視劇的審查都比戲劇的審查寬鬆得多,這也導致戲劇創作容易遠離生活。」
儘管有些悲觀,儘管「只談問題,不談成績」,但對於一直備受詬病,被指責非主流、只顧追求「廉價的笑聲」的小劇場話劇,溫大勇卻持充分包容的態度。他認為,小劇場話劇的出現,正是80年代末期針對大戲沒落的一場「救亡」運動,「民營劇團在劇本、導演、演員方面的管理和運營,對今後文藝院團企業化、走市場非常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