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又到一年一度的「世界無菸日」。作為知名零售企業-成都伊藤洋華堂總經理,今井誠表示,控煙是追求健康、環保生活的方式之一。成都,既是全國文明城市,又是國家衛生城市,其國際化進程也越來越快,作為行業翹楚的成都伊藤,將帶給顧客健康生活、倡導環保意識作為企業責任毅行多年。成都伊藤的堅守,並沒有太多的口號與聲勢浩大的活動,一點一滴,從細節處做起,與顧客一起愛成都,愛生活。
每日分類 迎接環保時代
垃圾分類,正在中國慢慢普及。從4號店建設路店開始,成都伊藤半將垃圾分類從後場搬至前臺,建設路店與高新店率先為顧客設置了分類垃圾桶,現在其他門店正全面推廣。今井誠說,企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之一是對地球環境的保護,但每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企業自身的責任倡導大家都來加入其中,集合起來就能產生無窮大的效應。
成都伊藤設置的分類垃圾桶,根據垃圾的可回收性與不可回收性,在桶身上標有玻璃瓶、廢紙、罐頭盒等標誌,以提示顧客根據垃圾分類使用環保回收箱。但今井城觀察所得,剛開始並沒有太多人按照標示分類處置垃圾。5月初今井誠看到大街上有成都太婆一邊提著垃圾袋拾垃圾,一邊發放愛護環境的傳單,他感受身邊人們的環保意識正在逐漸增強,全民的環保時代即將來臨。此事提醒著今井城,成都伊藤未來會更加強化垃圾分類,希望籍此增強顧客意識,並通過他們進行更多的推廣與普及。而且,成都伊藤的賣場中,已有家用的分類垃圾桶出售,成都伊藤用各種方式來推進環保。
除了涉及市井生活的簡單垃圾分類,今井誠也在思索垃圾的循環再利用:「比如我們吃剩下的東西,如果回收到專門的工廠,經過加工手可以當作肥料來使用,今後必須要考慮這類型垃圾的循環利用。」拉動內需,是中國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熱詞,由此派生出來的是,未來中國必定是一個消費大國:「隨著發展越來越快,垃圾也會大量產生,如果垃圾的再利用能夠有更積極的進展,對各方面產生的危害會減少,成本也會得到消減。」
每月掃街 愛貢獻得成長
如果你的家在成都伊藤各門店附近的社區,如果5月20日那天你清早出門,你會發現很多成都伊藤人正在打掃街區。自今年5月始,清掃街區會成為成都伊藤的常態化活動-每月的第三個周日,公司各門店及本部的幹部員工都會加入到清掃活動中,積極地打掃我們共同路過的街道。
成都伊藤清掃街區的行動始於2003年,當時,今井誠任春熙店店長。他還記得當年未改造過的春熙路,店鋪周邊環境不盡人意,當年周邊市民看到春熙店員工掃街都很高興,並逐漸有其他個人或單位參與其中。對成都伊藤而言,目前將清掃街區的活動常態化,蘊含了兩個深層次的思考:其一是希望員工通過參加這種社會貢獻型的活動,思考方式得到相應成長,對待顧客的工作方式也能夠得到相應成長;其二是通過這樣的活動給顧客傳遞公司心願,希望與顧客手拉手,一起創造更好的環境。
成都伊藤的企業文化最核心一點是顧客第一主義,站在顧客角度思考問題,伊藤人共同的認知是店鋪之所以得以存在、經營之所以可以持續、公司之所以迅速成長,都是因為周邊顧客的存在與支持:「這樣的活動,我們也當作是一種小小的感恩回饋,讓周圍的社區變得更加美麗,周邊的人生活起來心情更舒適。」
人文商場 傳遞文化珍愛地球
普遍的認知裡,做零售業最重要的是業績。但對成都伊藤而言,任何門店都不只是一個單純賣商品的商場,如今井誠所言:「零售業是人的產業,也應有更加人文、更加人性化的待客之心。」所有關於健康、關於環保的行動,也寄望於給顧客傳遞企業文化,影響大家一起珍愛地球環境。
長期以來,成都伊藤都在強調公司並非想成為單純獲取利潤的企業,而是必須成為能夠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企業:「企業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的銷售商品,企業必須履行其應盡的社會責任,以感謝顧客、地區社會給予的支持和信賴。」除得顧客可以看得見的行動,成都伊藤公司內部對節能環保的推廣也從細節處做起。成都伊藤的辦公區裡,全部採用節能燈。走進這個區域,你會發現每個人的頭頂都有一個開關繩,按下開關,可以打開或觀賞你頭頂那盞燈,真正做到「一人一燈、人走燈滅」。類似的環保節能的具體例子,在成都伊藤內部還有許多。
目前,成都伊藤的食品開發圍繞健康、味道、安全三方面進行。 生鮮食品包材的使用上都要選用環保的材料。「這樣的材料成本很高,但慮及環境問題,花再高成本也願意。」今井誠所思考的健康、環保問題,不僅停留在現在:「現場賣場中有很多類似日本DHC這樣的自然化妝品,我們會去多開發、多導入天然環保的商品,這既是對讓人們更加親近自然同時也對人體健康也有好處。」
今井誠表示,從環保角度做的開發商品,是伊藤的方向:「我們是站在顧客角度思考,而不是為了顧客。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做的一切是為了顧客,只會將現有的商品提供給顧客,同時會考慮到自己要怎麼做才方便。站在顧客角度,會盡一切努力,既提供現有的商品,也會努力去尋找現在還沒有、但顧客未來一定會有需求的商品。」這樣的開發也在印證日本伊藤中國區總代表、成都伊藤董事長三枝富博的一個觀點:「我們自己要去創造市場,不是進入現有的市場,而是做新市場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