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暑氣漸重,各色毒物四處滋生。為了驅避以「五毒」為代表的眾多毒物,掛艾葉、佩香囊、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習俗流傳至今。揚名千年的「五毒」當中,無毒的壁虎固然比竇娥還冤,蜈蚣、蠍子、毒蛇、蟾蜍倒是個個毒性猛烈。除了這四大惡名昭彰的毒物,大自然中還活躍著成千上萬種有毒動物。它們大多渺小羸弱,卻靠著堪比人類化學武器的奇毒,一舉成為殘酷生存競爭中的強者。
猙獰百足:少棘蜈蚣
圖源:Yasunori Koide CC BY-SA 3.0
修長的深色身體,40多條黃色的步足,讓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顯得格外霸氣。醒目的橙紅色頭部,讓它們有了中國紅頭蜈蚣的別名。少棘蜈蚣的身長能達到20釐米以上,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蜈蚣種類之一。
飽含毒液的螯肢和靈活有力的纏繞,使得少棘蜈蚣成為強悍的小動物終結者。
雖然是蜈蚣家族中的佼佼者,它們的毒液卻算不上極致猛烈,通常情況下難以對人類造成致命傷害。然而,快如閃電的蟄咬,以及由此造成的劇烈疼痛,足以讓少棘蜈蚣成為當之無愧的「五毒」成員。
毒蛇翹楚:細鱗太攀蛇
乍看起來,黃褐色的細鱗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貌不驚人。然而,出身於眼鏡蛇科的它們又豈是等閒之輩。以小鼠皮下注射的方式計,細鱗太攀蛇毒液的LD50達到了令人恐懼的2微克/千克。它們一次射出的毒液,足以殺死25萬隻小鼠,或者超過100個成年人!
身懷絕世奇毒的細鱗太攀蛇,會用快速多次的毒牙蜇咬制服老鼠之類的獵物。如果受到人類的威脅,它們的攻擊同樣敏捷果斷,不能及時注射抗毒血清的被咬者幾乎百分之百死亡。萬幸的是,它們只出沒於荒涼的澳大利亞內陸沙漠,細鱗太攀蛇殺人事件因此並不常見。
危險萌物:金色箭毒蛙
圖源:Wilfried Berns CC BY-SA 2.0
慢條斯理的蟾蜍,奉行「你不動我,我不動你」的防禦策略。它們體表的腺體能分泌白色的毒液,其中含有能夠致盲或致死的蟾毒素。不過,比起同屬無尾目的金色箭毒蛙(Phyllobates terribilis),蟾蜍的毒性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
金色箭毒蛙皮膚分泌的箭毒蛙毒素,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僅有2微克/千克,比大名鼎鼎的氰化鉀還要毒上約2000倍。一隻身長只有5釐米的金色箭毒蛙,所含的箭毒蛙毒素足以殺死20個成人。
除了一種對箭毒蛙毒素部分免疫的遊蛇,金色箭毒蛙在美洲雨林中幾乎全無天敵。它們炫耀亮麗的金黃體色,就是對捕食者無聲而強烈的警告。
流浪殺手:雪梨漏鬥網蜘蛛
圖源:Sputniktilt CC BY-SA 3.0
體色深暗的雪梨漏鬥網蜘蛛(Atrax robustus),只出現在澳大利亞雪梨周邊的荒野之中。它們平日裡藏身泥土中的洞穴,在洞口編制漏鬥狀的蛛網陷阱。一旦有懵懂的小動物闖入蛛網,等待它們的將是雪梨漏鬥網蜘蛛的劇毒螯肢。
雄性雪梨漏鬥網蜘蛛的毒性強於雌性,它們的毒液對靈長目動物特別有害。以食蟹獼猴作為實驗動物,雄性雪梨漏鬥網蜘蛛毒液的LD50為0.2毫克/千克。它們一次蜇咬注入的毒液超過100毫克,可能引起致命的劇痛、抽搐和呼吸困難,曾經在15分鐘之內致使一名人類兒童死亡。它們因此成為對人類最危險的蜘蛛種類,四處遊蕩尋找伴侶的雄性雪梨漏鬥網尤其如此。
群飛死神:大虎頭蜂
圖源:Fufill CC BY-SA 3.0
又名金環胡蜂的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身長可以達到5釐米上下,是中國也是世界體型最大的胡蜂種類。它們是典型的社會性昆蟲,常常在地面或樹洞築巢集體生活。連接著體內毒腺的鋒利蟄針,是大虎頭蜂制服獵物和守護蜂巢的神兵利器。
僅就毒液的LD50而言,大虎頭蜂遠不是地球上最毒的動物。傾巢出動的空中集群攻擊,卻讓它們成為了令人色變的飛行死神。如果慘遭大虎頭蜂多次蟄刺而又得不到及時救治,受害人往往死於休克和急性器官衰竭。2013年,胡蜂災害在我國陝西省造成41人死亡,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兇悍無比的大虎頭蜂。
海底毒王:玫瑰毒鮋
圖源:SeanMack CC BY-SA 3.0
作為比陸地更加古老的生態系統,海洋同樣生活著千奇百怪的有毒動物。長相怪異的玫瑰毒鮋(Synanceia verrucosa),總是懶洋洋地趴在珊瑚礁上,守株待兔地伏擊路過的小魚小蝦。它們是大海裡最成功的偽裝大師,因為酷似巖礁也被人們稱為「石頭魚」。
然而,玫瑰毒鮋也是地球上最危險的魚類。它們的背鰭演化成了尖銳的棘刺,每一根鰭刺都連通下方的毒液囊。如果不小心踩到玫瑰毒鮋,多根棘刺就會向人體注入大量毒液。玫瑰毒鮋的毒液含有蛋白質毒素,能夠引起劇痛、癱瘓和組織壞死,僅僅18毫克毒液就可能致人死亡。
有趣的是,由於玫瑰毒鮋的肉質十分鮮嫩美味,劇毒並沒有改變它們被人類捕捉的厄運。
碧海兇靈:澳大利亞箱形水母
由於傘狀體略微具有四個稜角,澳大利亞箱形水母(Chironex fleckeri)因此而得名。它們的身體幾乎完全透明,在幽藍的海水中顯得分外夢幻而神秘。然而,它們也有著「海黃蜂」的惡名,被公認為世界上最致命的水母。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生有60條纖細的觸手,上面布滿了飽含毒液的刺細胞,毒液中的孔蛋白毒素能夠破壞細胞,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僅有40 微克/千克左右。如果遊泳者不幸觸及澳大利亞箱形水母的觸手,無數刺細胞釋放的毒液會引發烙鐵燒灼般的劇痛,隨著而來的心力衰竭曾經奪去幾十人的生命。即便僥倖從澳大利亞箱形水母的侵害之下逃生,組織和神經的損傷也會造成幾個月不愈的疤痕和疼痛。
年復一年,數以萬計的人們因為有毒動物而喪生。「端午節,避五毒」的古老習俗,至今仍然有著飽含生活智慧的現實意義。好在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大部分有毒動物的傷害已經不再無可救藥。我們漸漸學會了與這些動物「毒王」和諧相處,許多動物毒素還成為了捍衛生命和健康的天然藥物。
原標題:動物界毒王都在這裡了:依然逃不過人類烹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