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會上,熊貓中心專家魏明為「圓仔」隔空送上生日蛋糕(四川省臺辦 陳治普 攝影)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7年前的今天,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產下首隻幼仔,取名「圓仔」。時光荏苒,當年稚氣可愛的小女熊已出落成婷婷玉立的美少女,7月6日,「圓仔」7歲雲生日現場,通過大屏幕看到她美滋滋享受生日蛋糕的畫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大熊貓飼養師們又激動又欣慰。
熊貓中心都江堰基地的大熊貓「英英」
熊貓中心協助「團團」「圓圓」喜添丁
自2011年起,熊貓中心每年都會派專家前往臺北動物園,指導開展大熊貓發情配種和育幼工作。由於兩隻大熊貓多年嘗試自然交配未果,2011起開始嘗試人工授精,在雙方共同努力下,2013年通過3次人工授精,「圓圓」於2013年7月6日成功誕下首隻幼仔「圓仔」;今年6月28日再傳喜訊,「圓圓」誕下雌性幼仔,為兩岸大熊貓科研交流再添結晶。
資深熊貓飼養師董禮對大熊貓繁殖觀察有14年經驗,2013年6月,受命前往臺北動物園指導產前工作。7月3日,董禮抵達動物園後立即投入工作,不眠不休盯著監視器屏幕。「圓圓」不肯配合做產前超聲波檢查,預產期是董禮目視推測的。董禮也是「圓仔」的接生奶爸,「剛出生的圓仔體重是183.4g,粉嘟嘟的。」他回憶。因為「圓圓」是初產,不會帶仔,幼仔曾被「圓圓」咬傷近3cm的傷口。他稱,熊貓媽媽的母乳富含各種免疫因子,是幼仔最佳的營養來源,加上「圓仔」又受了傷,母乳對她十分重要,但採集初乳卻不容易,且有危險,要隨時觀察「圓圓」的反應。但憑藉多年的採奶經驗,董禮成功做到了,讓「圓仔」在人工育幼的一個多月吃到了充足的母乳。」
大熊貓專家魏明是「圓仔」名副其實的「奶爸」,2013年「圓仔」出生當天,他從四川趕到臺北動物園指導大熊貓「圓圓」生產及幼仔育幼工作。「抵達臺北動物園後,行李箱往牆邊一靠,立刻開始工作,好幾天行李箱都原封不動的靠在牆那邊,也沒有時間去原本安排的宿舍,直接在監控室內的沙發床睡覺,一呆就是1個多星期,24小時照顧。」魏明回憶,「因為「圓仔」當時有傷,對受傷幼仔進行一個多月人工育幼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壓力也挺大。但在大家不眠不休的照顧下,小「圓仔」順利度過難關,「當年嗷嗷待哺的小糰子如今健康長大了,我倍感欣慰。」魏明感慨。
「圓仔」在臺北動物園享用生日蛋糕(四川省臺辦 陳治普 攝影)
呵護「團團」「圓圓」一家 兩岸專家合作不間斷
2006年1月,贈臺大熊貓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選出,當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團團」「圓圓」以一億多觀眾投票正式成為他們的乳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團團」「圓圓」從倒塌的圍牆跑出圈舍,分別於5月12日和17日被工作人員成功救回。2008年6月18日被安全轉移至雅安碧峰峽基地。
2008年12月23日,「團團」「圓圓」從四川赴臺灣安家。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常務副主任張和民介紹,「團團」「圓圓」安家臺灣後,兩岸專業團隊合作從未間斷,今年春節期間派專家赴臺指導採精,人工受精以及生產過程中,均有1個線上11人團隊24小時進行交流,熊貓幼仔的健康狀況、作息時間等均隨時掌握。他稱,12年來,雙方交流互動、學習培訓,所有科研成果和結晶都是兩岸專業人員共同合作的結果。
如今,兩隻大熊貓已經16歲了,組建了幸福的四口之家。張和民稱,下一步將繼續合作,包括學術年會、會議交流等,四口之家的未來,以及更多的小寶寶,他們的戀愛、生產,整個過程我們都會參與其中,共同完成。
新聞多一點: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於2013年正式批覆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直屬事業單位,於2015年12月正式掛牌成立。目前擁有圈養大熊貓共300多隻,佔世界圈養種群近60%,成功建立了世界上人工種群個體數量最多、遺傳結構最合理、最具活力的圈養大熊貓種群,此外,還飼養紅熊貓、黑熊、金絲猴、雉雞等伴生動物120餘只。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大熊貓科研保護機構,熊貓中心先後與國內35家動物園,境外16個國家和地區的17家動物園建立了大熊貓科研合作關係,為促進文化交流、搭建友誼橋梁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讓更多大熊貓重回山林,熊貓中心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啟動大熊貓野化放歸和野外引種工作,已將9隻圈養大熊貓成功放歸野外,野外引種誕下5胎7仔,其中2018年出生的雙胞胎獲得吉尼斯認證「首例野外引種並存活雙胞胎」,持續地推進了大熊貓科研保護工作向更寬領域、更深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