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和沐風
圖|電影《別讓我走》截圖
1996年,世界上第一隻克隆羊誕生,克隆這項科研技術開始為人所熱議,在隨後很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中也頻繁出現,比如麥可·貝那部電影《逃離克隆島》就是講述複製人為人類提供移植器官的故事。
而諾貝爾獲獎者、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的這部小說《莫失莫忘》,則將「複製人器官移植」這個倫理道德問題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這部作品落筆細碎,卻具有強大的情感衝擊力,被評價為石黑一雄迄今為止最感人的作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評價這本書的時候說:「近半個世紀的書,我最喜歡的是《莫失莫忘》。」
這個故事從英國一所名叫「黑爾舍姆」的寄宿學校開始。
這所學校教學嚴謹,孩子們在校園裡生活無憂,每日飲食營養充足,每周有嚴格的體檢。他們被謹慎保護在校園內,有特製的手環定時打卡。
凱西與露絲是閨蜜,兩人形影不離。而性格軟弱的湯米則總是被夥伴們欺負排擠,只有凱西給他關懷,二人漸漸越走越近。
學校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優秀的作品會定期選送到瑪麗夫人的「藝廊」存放,孩子們都以此為榮。
後來學校來了一位新老師,叫露西小姐。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露西日漸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終於在一次課堂上忍不住把真相告訴了孩子們。
原來這裡的孩子都是複製人,他們被創造出來的唯一價值,就是給人類提供器官。等身體成熟後,他們就會收到「捐獻通知書」,一次又一次地「捐獻」,直到生命完結。
氣氛有點沉重,但孩子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他們自小就接受這樣的教導,被灌輸這樣的使命觀。
第二天,露西小姐因為「行為不當」被辭退了。
在校園的光陰平淡而快樂,凱西與湯米日漸產生了微妙的感情,但最後卻是露西與湯米走到一起。
16歲從黑爾舍姆畢業後,三人被分配到一所農舍,與其他複製人一起等待成年。
在這裡,他們得悉一個可以延緩「捐獻」的傳說——情侶之間,只要能證明彼此真心相愛,就能申請延緩三年捐獻。
因此他們推斷,當年那位瑪麗夫人拿走他們的藝術作品,就是為了窺探他們的真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回農舍後,露西使詭計離間凱西與湯米。傷心落寞的凱西申請做捐獻者的護理員,獨自離開了農舍。
這一別就是六年。
凱西是個很稱職的護理員,期間,她漸漸學會了接受捐獻者的「完結」,看開了生死。
偶然之下,她看見露西的捐獻檔案,了解到露西危在旦夕,於是申請去當她的護理員。
此時的露西早已鋒芒盡褪,憔悴不堪,但她顯然非常開心能與好友重逢,並如實相告當年自從凱西離開後,她與湯米就分手了。
不久,露西主動促成三人團聚,他們一起到海邊去尋找一艘傳聞中廢棄了的船。
在海邊,三人聊了很多,湯米自豪地表示自己是個很棒的捐獻者,已經捐獻了兩次仍活力充沛。
露西向好友坦誠自己當初橫刀奪愛的事情,請求凱西原諒,並把瑪麗夫人的地址遞給他們,希望他倆能申請延期捐獻。
兜兜轉轉,相愛的人終於走到一起,而露西在不久之後的捐贈中「完結」了。
湯米和凱西帶著作品找到瑪麗夫人,希望能申請延期,卻遇上當年黑爾舍姆的校長艾米麗女士。
校長無情地告訴他們,延緩的傳言是假的,從來都沒有什麼延期,當年收走他們的作品,不是為了窺探他們的真心,而是為了向世人證明複製人也有靈魂,希望能為他們爭取更好的對待,奈何世人並不關心這些。
湯米本就時日無多,得知真相後悲痛不已,在回去的路上絕望地哭喊起來。
很快,他就迎來最後一次捐獻,在手術臺上無奈地注視凱西,微笑著「完結」。
凱西一個人帶著所有回憶繼續著護理員的工作,依舊每日穿梭在路上,等待12年的護理員生涯結束,然後領取捐贈通知書。
《莫失莫忘》這部作品沿襲了石黑一雄一貫「喪」的風格,故事從頭到尾都像作品中所描述的「灰濛濛的天空」一樣,充滿著駭人的悲涼和令人壓抑的悲憤。
故事中,複製人的悲慘命運令人揪心,尤其這一切的真相都是隨著孩子們的認知而漸漸被揭露出來的。
他們表面看起來與人類無異,同樣能夠從事藝術創作,有愛恨、嫉妒、憤怒、絕望等情緒,一樣有夢想,渴望有精彩的職業,想要努力活下去,甚至他們被證實一樣有靈魂。
但他們卻從不被當做「人」來看待,只因為他們被創造出來的目的,僅僅是「為醫療需要提供人體器官」。
更令人心酸的是,儘管他們明明很渴望獲得延緩「捐贈」的權限,渴望能夠隨心所欲地多活兩三年,卻理所當然地接受「捐贈」與「完結」的宿命。
因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被灌輸「複製人的使命」這一認知,他們不是不知道,不是不想抗爭,而是不知道要抗爭。
然而,當我們憤怒於故事中「現實的人類社會」的冷酷無情時,作者卻表示這不是他的初衷,也不是這部小說的真正意圖。
他花了很重的筆墨去描寫孩子們在黑爾舍姆校園的生活點滴,很瑣碎卻很仔細、很真實。那個像氣泡一樣封閉、安全、謹慎的培育環境,其實隱喻著現實世界中人類的孩童時代。
作者曾在雜誌採訪中說,他想呈現的是我們在童年時代所共有的體會——對於這個大千世界,童年的我們只是從隻言片語中獲取一點點信息,去構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當中實際的意義,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理解。
作者更在意的是,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世界的真相一點點呈現和展開的過程,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曾親身經歷過的過程。
其實這是一部關於「生命意義的反思」的作品。
人生伊始,我們都滿懷希望地走向這個世界,然而走著走著,卻發現它並不是我們當初所認知和期盼的那樣美好或精彩,很多時候它甚至是灰暗殘酷的,而我們還要接受一個事實是,每個人都終將不能倖免地要走向「完結」。
這就好像在說,一切都是徒勞的,就仿佛玻璃上的沙畫一樣,不管如何精心設計,用心經營,最終都將風過無蹤,了無痕跡。
那樣,我們還有必要去努力和奮鬥嗎?那些努力在短暫而艱苦的一生裡又有什麼意義?
這個問題從作者的一段話中也許能找到一點答案,他說:
「從我的世界觀來看,我認為人們無論承受怎樣的痛苦,無論遭遇怎樣的悲慘經歷,無論如何不自由,都會在命運的夾縫中求生,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人們不懈奮鬥,努力在如此狹小的生存空間內尋找夢想和希望。」
雖然這是一部以英國鄉村為背景的作品,卻處處流露著東方式的隱忍和「認命」,而這種「認命」背後又藏著極強大的生命力。
這一點在故事的尾段表現得淋漓盡致,三位主角性格迥異,對自己的宿命懷有不同的看法,卻一致地沒有質疑過被剝奪的人生,更從沒想過要去反抗這種宿命。湯米甚至很自豪自己是個不錯的捐獻者,就連最不服輸的露西也很好地完成了捐獻任務,「終結」在手術臺上。
故事的尾聲,31歲的凱西站在曠野中想像著生命中失去的種種,突然明了,人生註定要經歷的那些失落,不管是物品也好,摯愛也好,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也好,終究每一樣都會一去不復返,但它們又將安全地保留在記憶中,任誰都無法拿走。
而同樣無法拿走的,還有一個人對生活與生命的希望和期盼,就好像電影《少年的你》中寫到的那句話一樣:「即使身在陰溝,也要學會仰望星空。」
這就是我們在夾縫中求生而不懈奮鬥的理由。
(完)
作者簡介:大和沐風,工科出身,以成為一個工作狂為理想的極簡主義者、環保主義者。喜愛薄荷,沉迷旅行,專注自虐,追求自由,至死都是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