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陰謀論大多會想到的是《厚黑學》,但是要說古代陰謀論的巔峰,當屬武則天時期的所寫成的《羅織經》。
這本書是由酷吏來俊臣寫成的,書中主要講述的是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頗具諷刺意味地寫道:「南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
整人專家周興臨死之際,看過《羅織經》自嘆弗如,一言不發,甘願受死;
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羅織經》,冷汗迭出,卻不敢喊冤;
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羅織經》,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遂生殺機。
《羅織經》中的5句話充分暴露人性陰暗面,句句狠毒,讓人不寒而慄!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隱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誅。賞勿吝,以墜其志。罰適時,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較,苟無功,得無天耶?」
人有喜好的東西,用喜好的東西引誘他沒有收伏不了的。人有懼怕的東西,用懼怕的東西逼迫他沒有不接受的。有才能可以使用的人,沒有大的害處要暗中容忍。其人不能馴服,確實是才能出眾的也要誅殺。
賞賜不要吝惜,用此消磨他們的意志。懲罰要適合時宜,以此讓他的心得到告誡。恩惠和威力一起施行,才能和品德互相比較,如果這樣做還沒有成效,莫非這就是天意吧?
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智不足弗得,謀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權力,是人們不可以缺少的。獲取權力不容易,保住權力更加艱難;智能欠缺的人不能得到,謀略不當的人最終卻能帶來禍患,這是關係生死的大事。
假天用事,名之順也。自絕於天,敵之罪也。民有其愚,權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難附焉。
借用天意行事,名義上才適合正道。逆天而行,自作自受,這是敵人的罪名。讓老百姓愚昧無知,這是掌權者的聰明之處。恩惠不顯示出來,人們就很難依從了。
君子敵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為虛,智者不計毀譽;利為上,愚者惟求良善。
君子和小人為敵,也就變成小人了。小人和君子友善,也就變成君子了。名聲是虛的,有智能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毀謗和稱讚;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愚蠢的人才只是求取好的善名。
榮所眾羨,亦引眾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減。大仇必去,小人勿輕,禍不可伏。喜怒無蹤,慎思及遠,人所難圖焉。
顯達為眾人所羨慕,也能引發眾人的怨恨。對上司要表示心滿意足,對手下要施以恩惠,怨恨自然就會減少了。
大的仇人一定要剷除,無恥小人不要輕視,禍患就不能隱藏。高興和憤怒的心情不露蹤跡,謹慎思考放眼遠處,人們就很難圖謀他了。
相比於《厚黑學》,《羅織經》對人性的剖析更加細緻,雖然是一部製造冤獄的經典,但是對於人性的弱點進行了更多的闡釋。
《羅織經》是一本揭示人性弱點的經典,人們既可以用它去攻擊對手的弱點,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善自己。即使是在今天,這本中國古代官場的的產物,仍然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跟現在市面上的成功學不一樣,《羅織經》不是勵志的雞湯文,而是讓世人認清奸人面目,識破惡人伎倆,存留歷史真實,從反面認知人性的目的。
在保留本書原貌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對全書作了逐段逐句的解釋評議。
為了讓讀者更深入、更形象地了解和識別惡人的手段,吸取教訓,現代出版的《羅織經》在每一釋評之後,又根據史實,編寫了相關的事典。這樣使讀者可以從反面汲取有益的東西,在紛繁複雜的世象中,能防誣反騙,識破伎倆,勿受其害。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奸人的「智慧」不可忽視。他們害人無數,一方面源於他們心狠手辣、無恥之極;另一方面,奸人的心機和手段實不乏「高明」。
正直善良的人們如果小看了他們,難免會吃虧上當、遭其暗算。從這個意義上說,揭穿奸人的害人把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人們洞悉其奸,勿受其害。
正所謂,「防天花需種牛痘」,只有了解邪惡,才能戰勝邪惡。願大家在恣情賞鑑之餘,都有所斬獲,攜得幾件寶貝歸來。
一本書只要35塊錢,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