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有人因用力排便而離世?這事聽起來很離奇,但是現實當中卻經常發生
浙江溫州72歲的朱大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壓多年。近日晚上,已三天沒解大便的朱大爺想再試一試。誰知他進了廁所幾分鐘後,家人聽到「咚」的一聲悶響,推門一看,朱大爺已昏倒在馬桶邊。
朱大爺被120急救車送到醫院,然而已回天無力。醫生判斷,造成他猝死的原因就是排便的時候過於用力。
為何用力排便會發生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而寒冷刺激、過勞、激動、暴飲暴食、便秘、吸菸、大量飲酒等,都是誘發心肌梗死的因素。
醫生表示,入廁大小便,尤其是便秘和憋尿用力屏氣時,會使胸腔內壓急劇升高,強烈刺激迷走神經,抑制了心臟的電傳遞,可使心率減慢,隨後出現血壓劇降,甚至出現心肌嚴重供血不足、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臟停跳。
對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心肌更加脆弱,用力排便、屏氣引起腹壓與胸腔壓力增大,易引起心臟破裂。
此外,冠心病心絞痛和近期發生心肌梗死患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主動脈瓣嚴重狹窄、嚴重高血壓的患者,也需要注意用力排便帶來的危險,保持大便通暢。
2019年12月2日深夜,因為10年的反覆便秘再次加重,加上肛門墜脹,76歲的譚婆婆被緊急送往成都新華醫院。原本就患有心臟衰竭的譚婆婆一旦過分用力,甚至可導致昏厥,嚴重者可能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情急之下,消化內科李亞雄醫生用手幫她扣出乾結的大便。「李醫生真是一個好人啊,你做了我的兒女可能都做不到的事。」譚婆婆說。
目前,譚婆婆便秘、腹脹症狀已經明顯緩解,身體也正在康復中。
12月2日晚,譚婆婆被送到了成都新華醫院急診,在這之前,她已經數天沒有排便,當晚肚子疼痛不已,已經忍無可忍。
急診醫生嘗試給譚婆婆進行灌腸治療,但多次努力後仍不奏效,回到病房後,譚婆婆不住地說「心累」,心率也上升到每分鐘140多次,已經出現了房顫。
此時,李亞雄醫生巡視完病房,確定所有病人都安置妥當後,正回值班室休息,才剛躺下便被急促的敲門聲吵醒,他立馬起床了解譚婆婆的情況。
李亞雄說,譚婆婆因為太久沒有排便,體內已形成大便硬結,普通的排便方法已經無法奏效。同時,長期的便秘和灌腸,讓譚婆婆心臟負擔加重,由於對正常人來說,一般心率是60-100次/分鐘,老年人一般在55-70次/分鐘,超過100次/分鐘時就是竇性心動過速,有加重心衰的危險。
「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必須及時排便,消除誘發因素。」李亞雄說,便秘對老人來說危害巨大,過分用力,可導致昏厥,嚴重者可能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強行排便會損傷肛管,引起肛裂;糞便嵌塞,可產生腸梗阻、糞性潰瘍。
為儘快緩解譚婆婆痛苦、排除加重病情的影響因素,李亞雄醫生果斷的採取措施,戴上手套親自用手將堵塞在患者肛門口的大便硬結掏出。李亞雄醫生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幫助譚婆婆排便,從灌腸到用手為譚婆婆排便,經過20分鐘的治療,譚婆婆體內積累的300多克糞便順利排出,病情也得到了緩解。
「李醫生能做到那麼細緻,我覺得值得表揚,值得讓大家學習。」譚婆婆說,她沒想到醫生能這麼盡心盡力地幫助自己,除了解決病痛,李亞雄醫生還經常跑到她病床前詢問情況,時刻關注自己的病情動態。
被李亞雄的行為深深打動的除了譚婆婆,還有現場其他的醫務人員,「用手幫助患者排便,李醫生早已不是第一次做,他把病人當成親人,感同身受病人的痛苦,因此才能不懼汙穢,用手幫患者排便。」科室護士長說。
據臺媒2019年5月24日報導,許多人有便秘的困擾,但即使「嗯」不出來,也別過度用力。港媒近日報導一名便秘婦人如廁後,突然失去記憶長達8小時,那段時間的記憶更回到10年前。臺灣島內醫生表示,這個情形的確可能發生,原因是近年越來越受關注的「頸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神經內科主任醫生黃啟訓說,心臟收縮時,動脈的血流會往上供應腦部,隨後缺氧血再慢慢經由靜脈回流到心臟,路途中,會經過頸部的靜脈瓣膜。人體因為有了這個瓣膜,心臟收縮時才能順利將新血送往動脈、而不會灌至靜脈。
不過,頸靜脈瓣膜可能因為先天因素或後天老化而發生關閉不全的情形,平日生活可能沒有太大影響,但如果做用力憋氣動作時,像是用力「嗯嗯」、情緒激動、舉重等,可能造成胸廓壓力增加,壓力傳遞至靜脈,致使原本要回流到心臟的缺氧血受阻,同時影響從心臟新打出的含氧血灌注腦部。
這個情形發生時,人會出現腦缺氧的症狀,暫時性失憶就是其中一種。黃啟訓說,負責形成短期記憶的海馬回原本耗氧量就大,因此腦部缺氧時帶來的影響也較明顯,人們可能無法記得當下的事情,但因為其他腦區還保有長期記憶,因此患者的記憶可能一下回到10年前。不過,這些症狀往往是暫時性的,隨著靜脈血液慢慢順利回流到心臟,患者也就漸漸恢復正常了。
黃啟訓提醒,任何突發的腦部疾病都應馬上送急診讓專業醫師評估。如懷疑或想確認是否有「頸靜脈瓣膜關閉不全」,可在健康檢查時加入腦血管超音波檢查。如果曾確診「頸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日後就要儘量避免憋氣動作,如用力排便、情緒激動、舉重等,以免再次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