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2020-12-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於2018年牽頭啟動了南京大學本科生國際科考與科研訓練項目「中國人在海外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系列調查」。高校教師帶隊,與本科生一道走出國門,每年前往不同國家進行實地調研。研究團隊通過觀察與訪談的方式走進具有代表性的華人社區,力圖闡釋華人在海外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生存與發展狀態。

2018年,項目組調研在韓國生活的中國人。2019年項目又選擇日本東京都豐島區的池袋華人社區開啟第二次調研。整個調研過程歷時近兩周,研究團隊共完成了對30位池袋華人經營者的深度訪談。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

日本移民局數據所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在日中國人(未入日籍)的數量已達70多萬,約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萬未計入統計數字的已歸化華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首都圈」區域。

這些華人在日本社會是否融入了當地社會並建立起與當地人之間的互動?長期浸潤在日本文化的環境中,對其自身的身份認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身份焦慮:從緊張到釋然

C女士是本次調研的訪談對象之一,她祖籍天津,在來到日本之前,曾在湖南某高校裡擔任了七年講師。1998年,由於丈夫的工作調動,她跟隨丈夫來到了日本,至今已有二十一年。初來乍到之際,由於語言不通,再加上需要照料孩子以及其他的一些家庭瑣事,C女士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待業的狀態。

「我日語是一個字都不會就來了,所以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就要先學語言,不然在超市連洗髮水都買不了。我跟大家說,可能大家會笑,我當時學日語的一個重要渠道是NHK電視臺專門面向聾啞人的手勢窗口,它有字幕出來我也聽不懂,但是我看得懂(手勢)啊,對吧?」今天,C女士已經能夠以自嘲的方式輕描淡寫剛來日本時所經歷的語言難關,但個中辛酸卻是無法輕易抹去的。

前往池袋的電車。本文圖片均由南京大學「中國人在日本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調查」科考隊提供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赴日華人的數量逐年攀升,然而尚未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華人同鄉組織。在池袋,沒有親戚朋友的支持,也沒有來自團體與組織的關懷,當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C女士只能和丈夫兩人共同承擔。

「我們來日本是外國人,要比日本人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能和他們過同樣的生活。」C女士坦言,自己作為日本社會中的「他者」,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克服制度上的障礙,以維持較為穩定的生活。為了降低孩子融入的客觀阻力,也為了下一代更為長遠的發展,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歸化,加入了日本國籍。

當談話進行到這裡時,她長嘆了一口氣。「當時選擇真的是很難,那個時候就想,我換了日本國籍不成日本人了嗎?心裡的結一直解不開……現在我想開了,我是日本國籍,但是我是中國人……在中國長大的,所以我們對中國的感情那是移動不了的。我是中國人,我到哪裡都是說中國人。」

社會學家吉登斯曾言,當全球社會以理想化的民族-國家形態進行秩序的整合時,假使國家、民族、文化三者的邊界都彼此重合,個體在進行自我歸類的過程中就可以免遭所謂「本體性安全危機」。

然而現實世界中的地理與文化邊界之間往往存在著實然上的錯位,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當下,個體跨越傳統的地理疆界進行自由遷徙逐漸成為一種常態。與此同時,以民族國家為中心的傳統敘事逐漸被消解,以民族國家為參照系的公民身份也因此越來越受到侵蝕。

社會學家哈貝馬斯提出,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身份不再僅僅指代由公民權利確立的身份,同時也指文化民族的歸屬感。前者沿襲了公民身份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強調公民面對國家政權系統或統治組織所享有的權利以及承擔的義務,而後者則強調公民自身在文化與心理屬性上的偏好,更多的是對歷史命運共同體的一種眷戀與認可。

實際上,當前也有許多像C女士一樣完成國籍身份歸化的在日華人,他們對於自身的身份認同更多地還是立足於某種文化層面的親和性,制度層面的身份變更更多地是為子代未來順利在日本發展做鋪墊。當然,也有少數受訪者表示,選擇歸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時至今日,C女士已經順利完成了生活和角色的過渡與轉換,並開始在中日友好協會擔任中文教師,教當地的日本居民一些簡單的中文。

她表示自己從事志願者活動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我不能夠給中國人丟臉」,因為她認為個體的每一次交談與行動都會形塑當地人對華人群體的印象。另一個則是善意的循環,C女士在初來乍到的困難時期,得到了一些日本人的幫助,「我現在有餘力了也該去幫助別人。」

對於大多數受訪者而言,他們對於中國依然保有深厚的情感,這種文化背景也成為了他們在身份認同、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做出選擇的重要動機。

已經選擇歸化的華人也大多沒有刻意淡化自己的華人身份

,而是在積極地調整自身的生存姿態以適應當下的現實處境,並且用具體的行動繼續發揚自己的中國品格。

國籍與文化:對身份認同的代際期待具有雙重特徵

「我們這一輩人的一種情感,但是孩子那一輩又是另外一回事。」C女士在談到子女時如此說道。

「我們住的那個小區華人很少,他(C女士的孩子)班上絕大多數都是日本當地的學生,他的朋友也幾乎都是日本人。」「現在孩子整個交往的圈子就和我們那時候完全不一樣了,他的生活方式和一些做事的方式方法越來越向日本社會的年輕人靠近」「可能有的孩子語言的sense(感覺)比較好,但我們家的就不太行,他說溜了日文,中文就說不利索了。」在池袋進行實地調研的過程中,類似的表述曾反覆出現。

科考隊員走訪池袋途中

從居住空間、交往對象、語言工具乃至到生存策略層面,年輕一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被日本文化所浸潤。父母在面臨這種全新的生活形態與成長軌跡時,似乎都流露出了「無法幹預」的情緒感受,即便想對子女的生活有所介入,也往往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奈。

因而,與受訪者對自己身份認同持有相對明確且堅定的態度不同的是,在對於子代的身份期待上,他們大多保留了一種較為開放的話語。C女士在談到孩子未來的國籍認定以及可能的發展時,表示自己會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選擇,「順其自然就好,他自己可以決定。」

另一位受訪者L先生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祖籍浙江的L先生目前在日本從事汽車貿易方面的工作,同時經營著一家中華武館。多年的海外打拼經歷使他對於身份議題的思考跳脫出了傳統的非此即彼式框架,他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他們想成為什麼就成為什麼。」

如果以前文論述的政治與文化兩個角度來看待這種代際期待,父母的開放態度主要集中在政治認同的層面上,子代身份議題的「兩難處境」在這樣一種開放式的話語體系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消解。而當我們將關注點轉向文化場域,移民家庭中的代際期待又出現了變化。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移民家長們對於子女學習中文這件事有著近乎苛刻的態度。C女士坦言,自己的家庭對於孩子接受中文教育可謂不遺餘力,「為了讓他學習中文,採取了很多辦法,比如說中文才能吃飯,各種方法都試了。」

除了軟磨硬泡之外,有些家長也會制定更為嚴格的「紀律」,例如規定在家裡只能說中文、必須學習中文書法和背誦古詩等。

這些看似刻板的中文研習要求恰恰反映了親代在尊重子女選擇的背後潛藏著某種隱性的文化承襲訴求。他們積極地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探索與實踐,希望將自己的文化基因傳承給子代。

每年寒暑假,大批的在日華人都會選擇將孩子帶回國內與親友團聚,讓他們和親戚的孩子們一起用中文交流,在中文的語言環境與文化環境中感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有訪談對象表示,自己會鼓勵孩子回國進行學業交換和求職。

這些移民家長都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建構出一個又一個連接兩國社會的「微觀跨國主義情境」,不僅使其自身對於祖國的眷戀最終得以棲身,同時也使得這種情愫在下一代身上得到綿延。

可見,移民家庭中長輩對於子代的認同期待是一套極為複雜的情感體系,他們既希望年輕一代擁有自由的生活、靈活的思想以及多元的朋友圈,同時又不忘提醒他們正視與繼承血脈裡流淌著的傲然思想與民族精神。

結語

從訪談中我們發現,移民經歷和國籍對經營者的身份認同的塑造力不強,受訪者的身份認同幾乎在移民的生命事件發生以前就已經定型。加之本次調研的訪談對象基本均為華人經商人士,這也使得他們除了經濟需求外,並沒有強烈的社會融入需求,因此在歸化與否的問題上,更多地會從經商便利或子代福利方面進行考量。

而且,隨著華人地位的逐漸提高,他們也無需再為融入當地社會而刻意改變自身原有的身份屬性和文化背景。

(文中出現的人名均為化名。本文由趙敏、丁志陽執筆,整理自吳嘯風、熊恩鶴、徐在、尹嘉懿、趙敏小組與丁志陽、全超琪、劉星妤、王書言小組調研報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在日本④|池袋華人家庭的教育模式
    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日本移民局數據所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在日中國人(未入日籍)的數量已達70多萬,約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萬未計入統計數字的已歸化華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首都圈」區域。
  • 中國人在日本①|東京「新中華街」池袋華人社區
    據日本法務省數據,截至2018年,居住在日本的中國籍人口(含中國臺灣)達80.54萬人,加上日籍華人,在日中國人超過96萬。他們主要集中在日本三大都市圈,半數以上集中在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地區。在眾多華人聚集區中,具有代表性的除了橫濱、神戶、長崎,還包括位於東京豐島區、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池袋。
  • 日本旅遊不可錯過的池袋吃喝玩樂攻略
    池袋,是東京都市區的一個主要商業區、娛樂區。不論是外國遊客,還是日本本地人,如果想找個地方「吃喝玩樂買買買」消遣一番,池袋基本能滿足所有需求。今天,小編就總結一篇攻略,分析池袋最值得去的幾個地方,供大家參考。
  • 日本的中國人有多少?在日華人人數統計分析
    日本距離中國非常近,而且日本的經濟發達,還有很多著名的旅遊景點,像清水寺、富士山、金閣寺等一些景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往,而其中最多的則是中國遊客,以及一些中國留學生。 此外,這幾年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像動漫、遊戲等文化產業,讓留居日本的華人越來越多。
  • "我,中國人,不是日本鬼子!"——反日風潮下的美國華人
    建國以來,從太平洋對岸源源不斷地迎來了不少黑頭髮、黑眼睛、黃皮膚的新客人——中國人、日本人,以及更多亞洲族裔。對於白種人來說,他們都是含蓄、內斂、勤勞、聰慧的「東方人」。數百年來,這些「東方人」的形象,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在中國人眼裡,美國華人社會的大發展,要從十九世紀著名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說起。
  • 十月新番《池袋西口公園》第五集和第九集劇情脈絡詳解
    池袋西口公園第五集,大概講的是來自河南省農村女孩小郭通過日本的國際研修協助機構,來日本接受技能的培訓,為期三年在日本工作。池袋西口公園第九集。來自北京的基金公司和日本的企業合作要在池袋西口公園的池袋樂園大廈重新擴建。拆遷總有破事。基金公司利用日本的排外組織,想把原來住在池袋樂園大廈的人趕走。
  • 東京疫情反覆,陪酒性質夜間娛樂場所成「重災區」,一華人聚集區...
    此前,被稱為「亞洲最大紅燈區」的歌舞伎町所在的新宿因為夜店感染頻出而被不斷曝光,最近,華人聚集區、東京的另一大商圈池袋也被曝感染嚴重。1日,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點名「批評」了池袋,說「雖然今天(1日)新宿的夜店確診了12名感染者,但實際上池袋已經超過了新宿,有14名感染者。」
  • 日本首富孫正義是華人還是日本人?他為什麼是中國人的名字
    馬雲和孫正義接連投資華人企業,又是一個中國人的名字,網友們不禁好奇起來——孫正義到底是哪國人?他和中國有著怎樣的關係?他又為何稱自己是來自中國的漢人呢?追溯三代,孫正義的原籍應為韓國大邱,他的祖父在日本殖民朝鮮時期移民到日本九州,到孫正義這已經是韓國孫氏在日本生活的第三代了。韓國的孫氏還是很多的,我們所熟知的球星孫興慜,演員孫藝珍等。
  • 《夢系池袋》微電影在日公映 講述留學生奮鬥故事
    中國僑網7月18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當地時間7月15日晚上,日本東京練馬文化中心小禮堂,《夢系池袋》微電影系列公映會首次舉行,同時還進行了頒獎會。當晚,除了播放三部微電影作品之外,中間還穿插了選自《夢系池袋》優秀故事的朗誦以及各種文藝表演,吸引了大批華僑華人到場觀影,重溫了那一段激情燃燒的旅日拼搏歲月。  池袋是東京都內著名的繁華商業中心。對於在日本的華人來說,池袋更是地位超然,在那裡華人店鋪和企業林立,每天有數萬華人進出,是整個日本華人最集中、最活躍的區域。
  • 探訪池袋中華物產店:從這裡「一秒回國」
    在這裡,除了地道的中華料理,還有中華物產店、華人旅行社、美容院、保育院、華人駕校、華人不動產、網吧等主要服務於華僑華人的店鋪,儼然成了東京地區的「中國城」。與旅遊觀光為主的橫濱中華街不同,池袋的「中國城」區域更具煙火氣息,便利的交通以及華人店鋪設施的完備,讓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選擇池袋以及附近區域作為居住地。
  • 日右翼騷擾東京華人商店 中國女留學生勇敢指責
    日本右翼團體在東京池袋中國人物產店——「陽光城」物產店前抗議  東方網1月11日消息:10日,《日本新華僑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日本右翼團體在東京池袋中國人物產店——「陽光城」物產店前舉行抗議活動的計劃  去年9月26日,在東京池袋的中國人物產店——「陽光城」物產店曾經被日本右翼組織30多人騷擾,長達兩個多小時不能正常營業。日前,東京警方通知「陽光城」物產店,1月10日中午將有日本四個團體組織的100多人在池袋車站西口警崗前舉行抗議活動後,計劃到「陽光城」物產店來再次騷擾。  1月10日上午12點前,記者前往現場。池袋車站附近氣氛緊張。
  • 池袋百貨店員工被感染!這是一張日本確診患者地圖,請繞道而行…
    ,日本要宣布緊急事態宣言了!日本追求穩妥的做事方式,可以說是急壞了不少人,但也能看出日本政府還是在謹慎的在推進著宣布的進程。具體會怎樣呢?目前是得知明日可能會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對象為東京、神奈川、埼玉、千葉、大阪、福岡、兵庫7個地區。而如果一旦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的話,生活也會發生一些變化。
  • 為什麼說現在入手池袋的房子是最明智的選擇?
    神居點睛去年我們都在說,如果選擇投資日本房產,那麼在地價、房價整體上漲的形勢下,東京中央區和大阪市是回報和性價比最高的兩個區域。而隨著今年新冠疫情的出現,日本房價雖有小幅震蕩,不過得益於日本不動產市場多年來的供需關係平衡,使得房價和地價相對穩定。並且房屋價格僅在今年第2、第3季度時略有下降,目前的日本房產又開始穩步攀升。
  • 歷史上的海外「華人黑幫」都有哪些,現在還有存在的嗎?
    1850年,大批的華人到美國淘金,當時中國人的地位十分低下,華人只有自發聚集成為幫派,自我保護。 而此時,在日本由於日本也有不少黑社會勢力的存在,在日本的華人為保護自己的利益也成立了相應的華黑社會組織。同樣在法國由於華人的快速增加,黑幫組織也慢慢地滲透到了法國唐人街。
  • 日本拉麵簡史(二戰前華人篇)
    日本拉麵如何起源,又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得以發展呢?拋開歷史久遠、沒有後續發展的傳說暫且不談,本文詳細描述了《中日通商章程》籤訂前後,到二戰之前日本拉麵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起源和發展,以及華人的重要作用。
  • 日媒:日本啟動緊急事態下的華人生活百態
    【來源:中國僑網】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基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修改後《特別措施法》(新冠特措法),東京、神奈川、埼玉、千葉、大阪、兵庫、福岡7個都府縣進入緊急事態。之後,又有許多地方自治體獨自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要求人們儘量「宅」 在家裡,不要外出。在這種情況下在日華人怎樣度過疫情中的生活呢?
  • 日本東京連續發生跳軌自殺慘案 華人忐忑祈願平安
    中新網7月31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最近一周,日本東京的公共運輸頻繁出現人身事故,動不動就影響數萬人的出行,顯示出社會心理的動搖已成為常態。7月12日、13日,總武線新小巖車站連續發生兩起跳鐵軌自殺事件,震驚世間;14日,琦京線和湘南新宿線在澀谷站也先後出現人身事故,影響了回家途中的數萬上班族;15日,京濱東北線的鶴間車站出現人身事故,西武池袋線的田無車站也出現人身事故。  如此頻繁的躍軌自殺事件,除了增加了社會的煩躁和灰暗情緒外,也對生活中充滿煩惱和不如意的大眾社會形成了某種心理暗示。
  • 《紅·黑》(池袋西口公園外傳)
    曾任職日本廣告公司,並以自由文案工作者活躍於業界。  1997年以《池袋西口公園》獲得小說雜誌《ALL讀物》第36屆推理小說新人獎,同作品於2000年改編成日劇,由長瀨智也、窪冢洋介、妻夫木聰、山下智久等人擔綱主演,成為2000年日本最受歡迎的劇集。其作品題材廣泛,包括青春小說、經濟犯罪懸疑小說,以及愛情小說等。
  • 東京都單日確診重破百人:新宿池袋成感染重災區,日本可能重啟...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東京都確診新冠肺炎感染者,在4月4日首次單日超過百人,為110人;之後疫情蔓延,確診病例飆升,在日本政府發動緊急事態宣言後,東京都疫情攀升至高點後開始回落,到5月2日重新回落到單日100人以下。儘管政府呼籲民眾習慣於保持社會距離、減少人際接觸的新生活方式,但5月25日日本全境解除「緊急事態宣言」以後,疫情又出現緩慢回升,尤其以東京都為烈。
  • 貓頭鷹很多的池袋!日本人才知道的新玩法
    日本東京自由行除了新宿澀谷一帶,另一個不同方向,在大家心中也是大人氣的池袋,聚集多數綜合商場,想添購家電、服飾、生活用品,甚至享用美食,來池袋一趟,就可以滿足你所有需求!「樂吃購!日本」要為大家介紹人氣商城、可與貓頭鷹互動的咖啡廳,以及料多味美的天丼和姜燒豬肉(たす丼),讓你暢遊池袋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