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有一部分大齡剩女,與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
《誰說我結不了婚》刻畫了一個34歲大齡剩女的感情世界。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大齡剩女不僅有自知之明,還會時刻反思自己。
她就像一面鏡子,可能會讓現實中的大齡剩女更好地看清自己,同時也有可能會讓現實中的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大齡剩女。
必須承認,大齡剩女所處的現實十分殘酷。
首先「大齡剩女」這四個字就直接表明一個殘酷的事實:你的年紀不小了。通常定義為二十八歲以上的單身女性,也有說二十七歲以上的單身女性。
總之年紀不小了。
童瑤飾演的程璐34歲,長得漂亮,工作穩定,是個編劇,但沒結婚。別人看她——條件這麼好還沒有結婚,肯定有問題。
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光棍兒:結不了婚的男人們》。裡面的男人們在和女方相親時,總會有一些疑問,其中就有關於大齡剩女的。
「那個女孩子多大歲數?」
「28、29、30左右吧。」
「不會有問題吧?」
可見,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生活條件如何,對待大齡剩女,都有一種「有問題」的觀念。
面對34歲的單身女兒,程璐的媽媽非常著急,催促她去婚介所看看。為應付過去,她走了一趟婚介所,結果深受打擊。
婚介所裡的人告訴她,三十五歲以上的女性,配對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二。因為三四十歲的男性,想找的都是28歲以下的,五十歲左右的,想找的都是35歲以下的。
這看起來很荒唐。
轉念一想,又覺得符合現實。這裡不是農村,而是城市。既然男性敢於如此,說明他們實力多少允許。
另一部紀錄片《剩女:一個無奈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現實。龐大的城市剩女群體以及剩女現象,已經成為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沒辦法,城市裡往往是女多男少。
其實這也能夠推測一二,越來越多的農村女孩紮根城市,或者在城市打拼,自然城市就變得女多男少了。
而在農村,即使是普通女孩,也有一群男人排隊相親,等消息。這是農村的現狀,因為女孩子太少了。
以至於前面提到的那位三十歲左右的農村女孩,只需要遠遠地看一下相親對象,不需要見面。
最後留下大老遠來相親的、一臉無奈的男人們。
這兩種情況巧合地造成了同一種影響。
所謂認知出現偏差。
德國文藝批評家萊辛說:
我們的驕傲多半是基於我們的無知。
因為婚介所的無知,程璐會被打擊到;因為無知,有些大齡剩女會天真地認為自己高不可攀。
這都是不好的影響;影響身心,甚至影響一生。
所以程璐的好朋友田蕾(陳數 飾)告訴她,千萬別去相親。相親,要麼挑選別人,要麼被別人挑選。
從這一刻開始,你的全部驕傲和堅持,都會成為一種自以為是。
對於像程璐一樣的女孩,是不公平的。
程璐只是單純的女孩;她又有自知之明。
程璐相親,為的是媽媽安心。她不是那種相親如吃飯的女孩——一開始整天相親,然後高傲地說著別人的缺點,最後依然是大齡剩女,沒有任何改變,美其名曰等待著真愛的到來。
等待是孤單的,一直等到關上了心,默默承受一切。
如果經常上網,應該會被動感受到兩類心情。
一類會錄視頻,打開攝像頭,弄出美顏,化好美麗的妝容,認真吐槽最近相親的男人有多麼奇葩,同時奉勸別的女孩要相信真愛。
另一類只寫上自己的遭遇:為真愛,不妥協,堅決不相親。
坦白講,一樣是大齡剩女,我更喜歡更理解後者,因為她們不抱怨,不去背後說男人的各種不是,她們只是還相信真愛的、單純的小女孩。
程璐就是這樣單純的小女孩:三十四了,依然相信真愛。
用男主角魏書(潘粵明 飾)的話形容:三十多歲的外表,裝著一顆十八歲的少女心。
雖然這句話有幾分戲謔,但有時也是一種讚許,就看你怎麼想了。
作為戀愛心理學的教授,魏書比程璐的媽媽還上心,後續他讓程璐去各種相親現場,指揮她如何更好地戀愛。
但絲毫沒用。
她始終覺得真心喜歡一個人,挺好。
相信真愛,算不算錯呢?
這當然不是錯。
現實是真愛太少,真愛不能當飯吃,從古至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到了年紀自然會結婚。
如今這個社會、這個現實,大齡剩男、剩女越來越多,真正像程璐一樣單純,依然相信愛情,又有自知之明的其實是相當少一部分。用「有問題」對待這少部分的人,實在不公平;有問題的是那些認不清自己,還瞧不起別人的人。
這也註定了她的悲哀;她不能像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活得任性,她只能一遍又一遍,陷入悲傷情緒。
有時在劇中看到程璐自述的內心,感覺到莫名的酸楚:
而我呢,像是旋轉壽司上又貴又不新鮮的那一碟,沒人挑選,最後只能等待著被倒進垃圾桶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