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如虹,出拳者,必震懾之,而其博大精深者,是以詠春,是以武術
中國在武術上,從古至今都有著許多的故事和神秘的傳奇,今天就讓我們說說這流傳至今的詠春拳。在這一領域,首先我們要講的便是這葉問了,說起他,這葉問可是將它發揚光大的人。
而且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人知道,詠春其實有兩套拳法,除了葉問打的那一套拳法之外,還有另一套拳法,這兩者相比,都不相上下,可以說各有各的優點。
武術傳承,永春拳法
關於詠春拳的,坊間都有著許多的傳聞,而他的真假也難以考究,畢竟年歲已久,來源也難以探究。而本書中也沒有過多的文字記述這拳法,當詠春拳法發展到後期時,其發展脈絡才開始逐漸清晰起來了。回望往昔,有關詠春的傳承之人可從嚴詠春——梁博序——梁蘭桂——黃華寶(開始出現文字記載)——梁二娣——梁贊——陳華順,再後來便是將詠春發揚光大第一人葉問了。
出生在大家的葉問,在世事變化之下,葉問遠奔赴香港,很多人都說詠春拳是因為他才得以流傳世間。可是反而言之,如果沒有詠春,葉問也許在這塊領域上也成為不了傳奇,有因必有果,一切的一切不過是互助成功罷了。然而葉問之後,就是李小龍這個很出色的功夫演員了。
在他表演的影視角色中,讓人難以忘記,氣勢勢如破竹,剛氣無比,一聲"哈!打!",一腳漂亮的飛踢,始終堅挺的身姿,也成為了一種經典。李小龍漸漸地也在在武術界上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雖然年紀輕輕便離去了,但是在很多人心中卻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是每個人心中的傳奇,無法輕易抹去的記憶。
而如今呢,人們對詠春拳的概念,其實並不是很了解,基本上都停在葉問的招式上,葉問的每個招式,每個動作,都威風凜凜,氣勢威懾力也強。總的來講,是葉問將詠春拳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一個新的高度。而後在人們想要鍛鍊身體,活動筋骨時,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詠春拳,從各個渠道去追尋它,學習它,專研它。
詠春發展,博而深遠
但是實際上,詠春拳並不只有葉問的那一套打法它有兩個分支。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很多人也不是很清楚。而它分支的大致來源於葉問的師公--梁贊,傳聞中說,梁贊是一個在此方面極具天賦的天才,最開始時,他拜梁二娣為師,整天研究如何學習詠春拳,在兩年的時間裡,艱苦的鑽研。
在學的成就的同時,其師傅也倍感欣慰,但同時也心中很遺憾,自己能力有限,教不了再多的知識給梁贊。於是乎,在再三思量下,梁二娣把他推給自己的師傅--黃華寶.
梁贊心中十分歡喜能得到師公的傳授,定能更上一層樓,學習到更多從前從未接觸到的,也能更加希望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其後歲月,在黃華寶的教導之中,親力指教之下,梁贊的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與升華,同時,也對詠春拳有了更大的感悟,不再只限於詠春,而是思維擴大到了武術一事上。
在練習過程中,黃寶華也對梁贊的武術深感讚嘆,實在是學這塊料的人。因此,黃寶華接著便將梁贊推給了他的師傅--嚴詠春。當時的嚴詠春,雖然年事已高了,但是在武術上,還是個精神十分好的"小夥子"。嚴詠春把梁贊留在身邊三年,想要他更好的學習詠春拳,並將自己一生本領都傳授給他,其中不僅有葉問的那套詠春拳,還有另一套神秘的詠春。而世人關於詠春拳,說法各異,除了由那祖師傳承之外,還有人說是梁贊為徒兒王華三所創作,當然是不是真實的,也說不清了。
畢竟也沒有確切的記載這一說法,不過經過一些推論,得到了一些說法,這可能是梁贊學成後返回故裡時,有很多人慕名前往學習,梁贊進而將它向傳播了出去,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在教導過程中,梁贊先生傳授的基本是正身拳以及南少林所結合的偏身拳。後來,收了個徒弟,名喚---王華三,這王華三也是個人物,讓我們細細道來。
那時的王華三,和身邊的師兄弟們不在一個層次上,每次交手,都以失敗告終,一次梁贊看見了了,就針對這個情況,用改進過的詠春拳教導他。由此這部分詠春便開始出世了,因為學習人數較少,所以知道的人也並不多。當王華三掌握了這部分詠春之後,也收了幾個徒兒,其中最數馮振最為出色了,而且後來還推動了這部分詠春拳的發展。
振而興武,部分詠春
這馮振呢,在當時有個外號,被稱為"大馮振",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在那時身體強壯無比,體格又強健,因此而得了這個名字。而有關於部分詠春,人們還有這麼個形容,說他"不中看,卻十分中用",簡單來講,其威懾力也是相當不錯的。可以說,在打拳時,人就像一個車軸,不斷轉動、轉身,不過它的威力卻不因而減弱,十分有力。在馮振到中年時,去到了香港,輪輪迴回,晚年又回到了故鄉,都說故鄉情之一字,最難捨,也是在去香港那段時間,馮振開醫館,教武術。
在馮振之後,也有一位他的傳人,他便是馮根珠。這個人很喜歡打鬥、與人比武。後來,他還帶著部分詠春拿到了詠春擂臺賽的冠軍,這也讓更多的人開始知道這部分詠春了.
結語
但不管是是葉問的詠春,還是這部分詠春拳法,都是中國武術的傳承之物,應該得到傳承,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學習它。畢竟這詠春拳也是千年的傳承,是老一輩們的心血,我們不應該有著時間的消逝而將它遺忘,慢慢的尋根溯源,慢慢的融入它。
而我們也不應該只停留在詠春拳上,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種類豐富,都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該讓他們失傳,應該好好學習,將它們流傳下去,才不至於流失了這千年的傳承,不該就此斷了才是。